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中泰粉丝跨文化传播研究

2021-01-27李扬邵璐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李扬 邵璐

摘要:媒介技术的发展使粉丝社群呈现出不同国家、语言、群体间的跨文化交流现象,在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粉絲研究成为一个新的议题。近年来,泰国影视剧及明星作为东南亚流行文化传入中国,引发网络热议,也催生了别具特色的粉丝社群。本文以中泰两国粉丝迷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案例、文献的研究以及网络民族志的观察,分析中泰粉丝跨文化交流中呈现的困境及其回应方式,从人际互动的层面对跨文化传播冲突及协商进行探究,有助于为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本文认为中国粉丝是向泰国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一股民间力量,在与泰国粉丝积极地构建理性传播,双方给予文化差异包容和理解,由此可作为未来跨文化交流模式的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跨文化冲突与协商;粉丝社群;文化输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240-03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跨文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也催生了粉丝群体间的各种跨文化交流现象。有学者称“粉丝圈已成为世界上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平台”。因此,粉丝研究也成为跨文化传播领域研究中的新议题。根据前人的成果,在跨文化粉丝研究领域,国内学者鲜少将粉丝的国家文化差异纳入粉丝行为的分析框架,同时跨文化粉丝群体对本文化对外传播的正功能被低估[1]。

近年来,泰国影视及明星作为东南亚流行文化的代表,备受中国青年群体的喜爱与关注,并从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粉丝社群。前两年,由某泰星引发的中泰粉丝之争,激起了两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激烈发言。类似事件引起媒体与民间舆论的关注。那么过往中国粉丝与泰国粉丝沟通交流时是否也有类似的文化冲突呢?他们是如何协商解决的呢?以此为契机,本文对中泰粉丝群体间的跨文化交流进行研究,分析粉丝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与协商,探讨粉丝跨文化传播行为如何有利于中国形象对外传播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

二、中泰粉丝迷群间的文化交往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全球文化交往更频繁且多样化,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粉丝,从小就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海外影视、音乐、动漫等作品,崇拜国外明星,因此跨文化习得和文化转换也成为跨国粉丝迷群的文化生态。

当泰剧及其影视明星在中国传播及活动时,中国粉丝是以“他者”的角度来解读泰剧所带来的泰国文化,是基于个人兴趣和对泰国文化迷恋的驱动,通过推特、脸书、照片墙等社交媒体,随时随地轻松获取有关所迷恋的泰星及其泰国粉丝群体的信息来完成审视,从而对泰国文化产生共情,并有助于促进积极的中泰跨文化互动。

然而,在粉丝使用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利用新媒体平台参与到他国文化中时,仍然面临各种障碍和约束。亨利·詹金斯认为,数字化技术的确极大地扩展了粉丝圈的参与人群,完善了文本和意义自下而上的生产链条,但是在同等的技术条件下,粉丝仍然无法获得平等的参与权利[2]。新媒体时代下的跨国粉丝迷群,依旧受到传统社会、文化身份建构等问题的影响,由于各自的政治或市场的限制,跨国粉丝间的冲突与协商时常发生。当中泰粉丝双方发生跨文化接触时,双方的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等问题阻碍了双方文化间的交流沟通。比如,泰国粉丝及其粉都客体习惯于在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会对其国家领导人表达喜爱或批评;而对于中国粉丝而言,并不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讨论政治,由此中泰粉丝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产生摩擦与碰撞。

三、粉丝跨文化交流实践的困境

媒介技术的巨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中泰两国粉丝信息交流的时空距离,大大便利了双方在文化层面的交流,但与此同时,摩擦和碰撞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一)意识形态差异引起的粉丝矛盾

互联网的发展虽然便利了跨文化传播,但“数字鸿沟”依旧存在,在推特、脸书等海外社交媒体上,许多人讨论的问题仍是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来衡量审视。正如泰国媒体对于涉华题材的报道大多直接从西方媒体报道中搬运而来,不加分辨地使用导致泰国舆论受西方媒体影响较深[3]。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泰国网红在推特上转发了有关西方媒体对新冠肺炎的不实报道,某泰星也在照片墙平台的直播中用新冠肺炎疫情和武汉来开玩笑,此举引起中国粉丝的不满,随后被中国粉丝纠正而道歉。

国外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是有关种族意义斗争政治的第三空间,由于其匿名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让人能在这个空间中探索种族思维的话语功能[4]。通过用户的情感参与,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为政治幻想具体化提供了新的途径[5]。从中泰粉丝网上跨文化冲突事件中可以看出,海外社交媒体上的意识形态两极分化明显,有部分右翼思想利用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制造矛盾冲突。粉丝群体外的人员通过使用泰语名称的账号、发布泰文回复等方式扮演泰国网友挑衅中国网友,刻意歪曲信息,并不断重复同一个观点来达到自我形象的巩固。这些粉丝群体外人员的刻意言论导致中泰粉丝双方的信息传播出现情感极化,造成矛盾冲突升级。

(二)差异解读与多元对话下的新摩擦

跨文化交流实践中,双方可以采用较容易被人理解的符号,以促进双方的认同和信息的传播。但同时,也正因为符号解读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制约了双方情绪的表达。有部分泰国知名影星在拍摄泰国杂志图时,用手拉眼皮做出“眯眯眼”的动作,这一举动在中国粉丝的理解中是歧视人的意思。但从泰国粉丝的角度,这仅仅是杂志拍摄动作,是一种流行文化。而围绕这个动作的解释,双方在网上的讨论,只是不断重复和强化各自的解读和主张,至于这个动作到底是不是侮辱歧视的意味,彼此之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可以说双方并未形成真正的交流。

同样,社交媒体上大规模的多元会话模式可能带来局部、共时的互动冲突。由于地域的限制,中泰粉丝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更多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共同参与到会话中的粉丝人数必然是两人以上的多方对话互动方式。一方面,这种类型的对话结构充满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信息的海量性、碎片性、匿名性和流动性都使粉丝之间更容易因言语、行为、意见分歧、对礼貌行为的预期偏离规范等因素引起不同程度的冲突。

比如泰剧《假偶天成》中的一位男主演,因为对相关问题的态度模糊,引起了中国粉丝的强烈不满,同时该演员也并未对中国粉丝的要求作出回应,这超出了中国粉丝对其行为的预期,激发了中国粉丝更强烈的谴责。

与此同时,中国粉丝对粉都客体突如其来的强烈抵抗,让泰国粉丝也陷入了与中国粉丝对话交流的焦虑中,再加上互联网的开放性,多方加入对话中,各种意见掺杂其中,使得意见冲突不断升级,中泰粉丝的沟通焦虑不断增加,双方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活动。

(三)粉丝抵抗式认同未缓解文化冲突

跨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在媒介技术发展下愈加高效和频繁,在跨文化交流中,中泰粉丝双方总会一边带着宣传其粉都客体,一边带着传播自身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目的进行沟通互动。中国粉丝会在社交媒体平台留言,教泰国明星、泰国粉丝中文,会告知对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而泰国粉丝也会将泰国明星的采访翻译成英文或中文,让中国粉丝更好地理解。

社交媒体作为载体为我们提供了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信息的机会,也提供了自由构建自我的机会。当我们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但在这个过程中感知到差异性,以及自身文化的优越感受到挑战时,便会触发抵抗反应,从而导致群体间的冲突。

所以,当中国粉丝看到自己关注的泰国明星发布了任何与自己本身文化认知相矛盾的内容时,便会开启抵御模式,通过对方使用的社交媒体向其灌输自身的文化概念,要求对方道歉、解释。泰国的粉丝作为与其粉都客体拥有相同文化、政治理念的一方,出于对自己关注的明星的喜爱,会代替其对中国粉丝作出回应,解释其文化及行为特点,希望对方理解。然而信息环境丰富的特性,促进了双方态度强化的螺旋式上升。粉丝会自动寻找与自身态度一致的信息,加强自己原有的态度,中泰粉丝也就因为一时的误读或意见分歧,从共同的群体逐渐演变成意见对立群体,文化间的冲突未能缓解。

四、粉丝构建新跨文化协商关系

跨国粉丝间的交流互动是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泰粉丝群体因趣缘对象相同而早已构建了虚拟共同体,比普通网络民众有着更为积极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较强的交流能力,彼此不断在各类文化冲突中学习和寻找解决冲突的协商方法,比如粉丝会主动使用多国语言进行沟通、梳理冲突事件的时间顺序以及各方观点、对两国官方机构或主流媒体积极回应等。

(一)培养共同情感体验,提升多元文化认同能力

有学者研究指出,对于跨团队合作,内部与外部人员共享信息至关重要,由信息交换所带来的共情会提升群体成员同外界分享风险信息的意愿[6]。观察以往实践发现,中泰粉丝之间会主动分享双方各自得知的信息,用英语沟通。当中国粉丝对网上发布的有关泰国明星的采访视频或是言论感到疑惑时,会主动在推特、照片墙等平台向泰国粉丝询问,此时泰国粉丝认真地翻译解释便会减少发生冲突的机会。当中国粉丝对泰国明星提出需求,泰国粉丝也乐意帮忙翻译并向泰方经纪公司传达,双方是在彼此建立可协商的空间。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人通过情感交流、移情等方式,既可以保有原生文化的自我意识,又可以对“他”文化充分了解及尊重。

由于泰国的情侣配对文化流行,在泰剧热播期间,粉丝都会关注主演们在戏外的双人合作。比起支持演员个人,泰国粉丝更倾向于支持做情侣搭档的演员们,即使演员本身现实生活中有对象,也会将两个演员配对到一起。但中国粉丝初次接触泰国情侣配对文化时十分不适应,以为戏外演员亲密合作是因为这两个演员假戏真做,真成为一对了。因此,当中国粉丝发现自己支持的演员有各自现实生活中的恋爱对象时深表震惊,表示不能接受,还有偏激的粉丝会在该演员的社交媒体账号上评论谩骂。而近两年,随着泰剧文化进入中国数量增多、时间变长,中国粉丝逐渐习惯、接受了泰国情侣配对文化。

泰剧《假偶天成》《恋爱传播理论》等剧中的情侣档主演,其中一位在现实生活中有对象,但中国粉丝纷纷表示理解,这不妨碍他们喜欢看两位主演一起出席活动,在社交媒体上甜蜜互动。中国粉丝在移情的作用下不断接受泰国文化,规避了与泰国粉丝、泰国网友的正面冲突。由此,尊重多元化能够促进人们相互理解,人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具备多重文化意识和认同能力,接受“他”文化。

(二)直面雙方文化差异性,寻找合适的协商方式

从整个跨文化传播过程来看,人作为交往中的存在,是处于主体间关系的,我与他者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关系,而是同一传播活动中共生的两个主体[7]。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传播的理性共识应包含对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包容。

中泰粉丝跨文化交往时,中国粉丝作为泰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样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一言一行所折射的中国文化底蕴同样影响着泰国粉丝。中国粉丝深知,在国际社交平台上的言论代表着自身国家的形象,这些言论会影响他国的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当文化冲突升级到政治、国家层面时,中国粉丝发现推特等社交媒体上舆论的偏向超出了预期,便会组织呼吁全体不再对冲突事件发表评论,并呼吁给予泰国粉丝沟通的机会,理性发言。同时,为了避免已存在的扭曲自身国家形象的内容造成他人对自己国家的误解,中国粉丝还主动在推特已有的关于中国的话题中刷本国美食、美景、艺人,重新输出文化,转移其他网民对冲突事件的关注。

而泰国粉丝则会用委婉的语言和谦卑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一部分人在推特上发布英文推文,呼唤与中国粉丝互相谅解和尊重;一部分人则到微博一一陈述事件中双方误解的部分,科普泰国文化政治知识,用中文示好,表示“我们和好吧”。

(三)给予语境化的理解,构建良好的跨文化交往关系

在文化背景异质时,对“他”文化的地方知识进行语境化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8]。中泰两国同属于高语境文化,因而双方的传播是含蓄且模糊的,更注重“意义的领会”,这使得非言语信息的解读更多义。

比如,围绕中泰粉丝双方所关注的演员的言行而产生的意见冲突,双方对演员使用的非言语符号,或笑容或沉默等的理解,各自观点不一。此时如果不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解读,双方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中泰粉丝间发生各种意见冲突时,泰国粉丝会科普泰国文化知识,中国粉丝则是主动将其发布到微博平台,展示并呼吁双方有更多的沟通和理解,以此寻求双方协调冲突的共识,降低冲突级别。这种方式能使双方的理性沟通持续进行。

从中泰粉丝间的协商方式可以看出,现代网络社会中,当具有不同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个人或群体,都能保持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观在相互交流时,便能在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减少对“他”文化的偏见。

五、结语

跨文化传播实践,需要思考我们与他者如何互动,如何进行交流并彼此达成理解。跨国粉丝间的交往一直处于跨文化的交流中。新媒体时代,中国粉丝在与泰国粉丝交流互动过程中,作为向泰国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一种民间力量,在积极地构建理性传播,给予文化差异包容和理解,不断实践与修正解决冲突的协商方法。由此可作为未来跨文化交流模式的借鉴,提醒我们通过构建跨文化虚拟共同体,从中国角度出发,传递中国文化,与世界互通互联。

参考文献:

[1] 侯雨,徐鹏.跨文化粉丝研究:学术史梳理与前瞻[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87-94.

[2] 亨利·詹金斯.参与的胜利: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22-24.

[3] 虞群.辱华、模糊台湾归属,中泰网友“史诗级骂战”背后,中国真正须高度警惕的是什么?[EB/OL].瞭望智库,https://zhuanlan.zhihu.com/ p/133813265,2020-04-14.

[4] 普法曼苔莎,卡彭特克里斯托弗,唐勇.种族主义政治:中国大陆非洲移民的建构[J].传播文化与批判,2015,8(4):540-556.

[5] 尼廷戈维尔,阿尼班白沙亚.讲坛上的恶霸:专制、数字社交媒体和右翼民粹主義技术文化[J].传播理论,2018,11(1):67-84.

[6] 王廖,凯瑟琳·麦科马斯,袁康妮.不受限制的信息交换对与外界分享信息意愿的影响[J].人类传播研究,2018,43(2):256-275.

[7] 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03-113.

[8] 肖珺,胡文韬.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难点及其理论回应[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74(01):107-117.

作者简介:李扬(1991—),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品牌策划与传播。

邵璐(1970—),女,陕西西安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域下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研究
“内外有别”原则的传统、困境与未来
韩系咖啡品牌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对外宣传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字幕组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探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