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容易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状

2021-01-22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污名王冠心理健康

“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20岁的王书诚说,他与抑郁症抗争了5年。

从初中三年级怀疑自己发病到去医院确诊坚持服药,从老师和同学误解取笑到慢慢释放善意。后来到大学,甚至会主动谈起自己的病情。王书诚感受到社会整体对抑郁症认知的进步。同时,他也感到社会对青少年抑郁症认知的滞后和不足。

“想开一点就过去了”“小孩子太娇气、太矫情”“过了青春期就好了”……记者采访发现,由于青少年抑郁症状不明显,家长们多将其当成“青春期叛逆”。

“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矫情”

一次英语考试成绩发放前,王书诚躲进了体育馆的楼梯间。一个人蹲坐在台阶上,希望这个难熬的时刻赶紧过去,母亲的责骂在脑中回响,“给我俩丢人,英语这么差。”他突然发力,用牙狠狠咬住手背,直至流血。“疼痛会让我冷静下来。”王书诚回忆自己发病说,可能一件小事,就能让全部情绪崩溃。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的群体。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王书诚的父母都是高中英语老师,早期没有察觉到他的抑郁倾向。王书诚的母亲说,班主任曾打电话告知,儿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间不跟人说话。她也发现,儿子体重下降,以往愿意看的篮球比赛也不看了,总把自己闷在房间里。她只是觉得,儿子是英语没考好受到打击,太脆弱了,过段时间就好了。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刘长辉介绍,重性抑郁障碍是指持续至少2周的心境抑郁或者丧失兴趣或愉悦感。在青少年身上,最初会表现为食欲下降、失眠或嗜睡、兴趣丧失、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太容易被察觉。

“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矫情。”王书诚说,班主任的态度经历过180度大转弯,最开始觉得成年人才得抑郁症。父母也觉得有吃有喝、学习环境又好,其余的诉求都是过分的。

在与心理咨询师经过多轮彻谈后,王书诚父母才有了改观,同意吃药治疗,还找到班主任寻求帮助。班主任态度改观后,特意嘱咐3名同学轮流陪伴王书诚,给予关心和照顾。

然而,更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抑郁症”,导致抑郁症的就诊率很低。

互动少、缺乏真实感,价值衡量标准单一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王冠因工作需要观察过很多个家庭,她发现,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少年,与邻居、同学的互动很少,缺乏大自然接触,缺少长期玩耍的伙伴。回到楼房家中,玩游戏、看书和电视。接触虚拟世界多,缺乏真实感。这样的孩子一旦在现实世界遇到烦恼,容易变得不知所措、一下子无法接受。

王冠曾对10所中学500余名初高中生进行抽样调查,她惊讶地发现,132名学生明确表示厌烦学习,还有34名学生觉得人生没什么意义。

如今,00后、10后家长无论是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度,还是受教育程度都要超过以往,为什么现在青少年更加容易抑郁呢?

“你现在能考上本科,以后进个大单位就是成功。”这是刘子晴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刘子晴的生活条件优越,父母总是将一切都安排好,只让她安心读书,刚上大学,她迷茫了很久,没有人生目标,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于是逃课,整天打游戏,最终,被迫退学。

刘子晴是王冠治疗的患者。王冠表示,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兴趣特长、沟通表达能力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只有成绩好”的孩子很难适应。

王冠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信息渠道多、信息杂乱,容易受到消极导向的价值观影响。

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

“任何精神心理疾病都需要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这是科学。”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刘长辉说。轻微的抑郁症,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适当休息和减少学习任务等方式缓解。但不治疗,会让症状潜移默化到人格中,人格抑郁就会悲观、自我否定,严重时会导致孩子选择自杀。

王冠认为,除了社会各界的努力,家长积极回应孩子的感情诉求也很重要。家庭教育中,要对孩子有高质量的正向回应,营造好的亲子关系。还要为孩子树立长远的价值观,明确的目标和梦想能帮助孩子找到“自驱力”,一次次在挫折逆境中站起来。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同龄人的社交活动。有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支持,孩子也会更自信。

刘长辉表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抑郁症的重要环节。平时可以带着孩子多参与一些户外运动,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球类运动,保证每天的运动时间,运动可以通过生理和生化反应改善体内的激素分泌水平,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来源:《工人日报》 刘 旭/文)

【拓展阅读】

青少年心理压力需要“被看见”

10月12日,《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中文摘要版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10~19岁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而且,在中高收入国家,近20%的15~24岁年轻人自我报告他们经常感到沮丧或对做事情没有兴趣。精神疾病是导致痛苦的重要原因,它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和学习,但却往往被忽视。

关注:小动作也许存在大问题

就中国青少年而言,10月10日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

“儿童精神障碍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日常中一些常见的问题都与精神和心理障碍有关,需要引起重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教授、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说,“大家觉得挤眉弄眼是很小的毛病,但这是心理健康中的一种抽动障碍,实际上是很嚴重的,它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行为。”

据了解,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压力会有不同表现,而且不同性别的表现也存在差异。郑毅说,男孩可能在小学一二年级会表现出一些行为上的小问题,而女孩大多到青春期才会表现出来。

报告指出,在青少年时期,培育性和支持性养育是心理健康最有力的保护因素。家长、教师需要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行为表现特别注意,并及时给予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支持。郑毅建议为家长和教师提供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并开发学校内的心理健康体系,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倾听:小心事或许反映大压力

北京大学学生王蕊是学校心理社团的骨干成员,在活动中她发现,同学对于“抑郁”话题的逃避,是精神和心理问题被“污名化”的一种表现,“这些对心理健康的偏见与歧视其实是来源于我们的误解”。

报告也显示,社会中有不少人会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心理问题,或者是给心理问题冠上一些其他的污名,这样的污名会阻碍儿童青少年寻求帮助,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歧视而不敢诉说。

“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帮助青少年打破沉默,消除心理健康污名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芮心月(Cynthia McCaffrey)说,“父母、监护人、教师和公众人物应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青少年能放心地谈论心理健康话题。”

敞开心扉,有时并不容易,但是处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中,很多人已经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北京大学心理社团经常会收到学生来信;首都师范大学心理联盟的分享活动也很受欢迎。游戏、分享、咨询等社团活动成为高中生和大学生倾诉的渠道。

“倾诉有时或许并不能获得直接帮助,但内心压力会得到缓解。”首都师范大学学生陈时如今已是学校心理联盟的副主席,他在高中时期也曾面临压力和焦虑,进入大学后,他选修了心理专业课程,寻找排解压力的办法。

接纳:小关爱可能换来大改变

“有个朋友说,他在不开心的时候不太愿意找父母聊天,因为他们会说,你就是想太多了。”王蕊谈及的这种现象正在很多青少年身上发生。

除了被忽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时还面临不被接纳的情况。“存在多动、暴力或注意力障碍问题的儿童,在集体学习中更容易被歧视。”郑毅说。报告也指出,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缺课或未完成学业就辍学与社交孤立有关,反过来又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自我伤害、自杀意念、抑郁、焦虑等。

对于青少年的一些反常表现,专家建议,家长应该少一点质疑,多一些支持和陪伴,带领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社交活动,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青少年要找到一种让自己情绪释放的途径,体育是最好的方式。”作为母亲,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牛建锋认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宣泄情绪、缓解焦虑,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和能力。

(来源:《中国教育報》 张 东/文)

猜你喜欢

污名王冠心理健康
基于污名视角探究地域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一“点”之差
编外“鱼”赴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新媒体语境下“代际冲突”的新呈现
精神障碍者的污名与建构
“点”搬家
巧qiǎo 画huà 长chánɡ 颈jǐnɡ 鹿l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