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酒友》的酒文化书写

2021-01-22李志红邹宗良

蒲松龄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酒文化酒友聊斋志异

李志红 邹宗良

摘要: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传统,酒文化书写遍布我国各种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的《酒友》篇则是比较典型的一篇。在《酒友》故事的叙述中,暗含着对神奇的造酒过程、各具功用的酒器、雅致的饮酒方式、多样的醉酒程度等酒文化展示。在习总书记提倡讲好中国故事的今天,酒文化书写的整理和挖掘也应赫然在列。

关键词:《聊斋志异》;《酒友》;酒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志码:A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符号,酒文化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据李建华的说法,我国的酒酿史“至少有6000-7000年” [1]12。“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经·邶风·柏舟》),“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诗经·小雅·鹿鸣》),在古代各种礼仪活动中,都离不开酒的参与,所以古人有“礼以酒成”的说法。上至诸侯的宗庙会同、历朝历代朝廷的各类庆典,下至百姓的祭祖敬神乃至普通人之间的礼仪交往,都离不开“宜言饮酒”(《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的文化传统,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基于我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传统,关于酒的文化书写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更是林林总总,层出不穷。《聊齋志异》作为我国享有世界声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亦不乏关于酒文化的书写,诸如《陆判》《王六郎》《酒友》等篇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

本文择取了《聊斋志异》中的《酒友》篇,并拈出其中的酒文化书写来探讨《聊斋志异》所蕴含的酒文化内涵。该小说不长,为了便于读者对照并观,现抄录于下:

车生者,家不中赀。而耽饮,夜非浮三白不能寝也,以故床头樽常不空。一夜睡醒,转侧间,似有人共卧者,意是覆裳堕耳。摸之,则茸茸有物,似猫而巨;烛之,狐也,酣醉而大(犬)卧。视其瓶,则空矣。因笑曰:“此我酒友也。”不忍惊,覆衣加臂,与之共寝。留烛以观其变。半夜,狐欠伸。生笑曰:“美哉睡乎!”启覆视之,儒冠之俊人也。起拜榻前,谢不杀之恩。生曰:“我癖于麯(曲)糵,而人以为痴;卿,我鲍叔也。如不见疑,当为糟丘之良友。”曳登榻,复寝。且言:“卿可常临,无相猜。”狐诺之。生既醒,则狐已去。乃治旨酒一盛,耑(专)伺狐。

抵夕,果至,促膝欢饮。狐量豪善谐,于是恨相得晚。狐曰:“屡叨良酝,何以报德?”生曰:“斗酒之欢,何置齿颊!”狐曰:“虽然,君贫士,杖头钱大不易。当为君少谋酒赀。”明夕,来告曰:“去此东南七里,道侧有遗金,可早取之。”诘旦而往,果得二金,乃市佳肴,以佐夜饮。狐又告曰:“院后有窖藏,宜发之。”如其言,果得钱百馀千。喜曰:“囊中已自有,莫漫愁沽矣。”狐曰:“不然。辙中水胡可以久掬?合更谋之。”异日,谓生曰:“市上荞价廉,此奇货可居。”从之,收荞四十馀石。人咸非笑之。未几,大旱,禾豆尽枯,惟荞可种;售种,息十倍。由此益富,治沃田二百亩。但问狐,多种麦则麦收,多种黍则黍收,一切种植之早晚,皆取决于狐。日稔密,呼生妻以嫂,视子犹子焉。后生卒,狐遂不复来。[2]217-219

接下来,我们从造酒过程、各色酒具、饮酒方式、醉酒程度、酒友文化几个方面分析该小说所展现的中国酒文化书写。

一、神奇的造酒过程

在我国的造酒传说中,有仪狄造“旨酒”和杜康造“秫酒”的说法。上古的先人们采摘野生水果,那些吃不完的常常变得过于成熟。于是,微生物酵母菌便悄然分解了这些过于成熟的水果中的糖分,产生了酒精,使得这些水果带有了酒的气味,反倒口感更别有风味了。正是在这一现象的启发下,我国的原始先民便干脆把采摘的野果收起来,等发酵后再食用。这是仪狄造“旨酒”的事实根据。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先民生产的谷物和剩饭也因为保存不善而出现发芽或霉变的现象。这个过程中,淀粉也就自然地转化为糖分,先民们便把这些发芽、霉变的谷粒之类的东西放入水中发酵,最终成为酒。这是杜康造“秫酒”的事实依据。也就是说,酒在我们的原始先民那里是在无意中被发现的,然后逐渐变被动为主动,才造出了人人愿意喝的饮品——酒。我们知道,直到今天白酒依然是通过粮食发酵而成的,这便是杜康造“秫酒”的传统延伸。

在造酒过程中,需要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酒母。酒母,就是用于发酵而霉变生菌的粮食。酒母还有一个名称,那就是“麯”,这个字建国后经过简化,成了今天的“曲”字。在《酒友》中,车生称自己“癖于麯糵”。“糵”是个通假字,《正字通·米部》:“糵,同糱。”糱同样是指酒母。《吕氏春秋·仲冬纪》:“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麯糱必时。”大酋是古代主管造酒的官员。仲冬时节,大酋要准备好高粱和稻米,以便根据时令制出造酒用的酒母。曲糵二字合用以称酒母,最早见于《尚书?说命》:“若作酒醴,尔惟曲糵。”“曲蘖”是酒母的雅称,当然也可以泛化理解为酒。

在造酒过程中,还会出现一种东西——糟。糟,在古人那里是指没有漉清的带滓的酒,后来便干脆代指酒渣了。古人造酒,过程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过程复杂的,便是经过过滤的酒,比较清澈,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所说的便是这种经过过滤的清澈的酒;过程简单些的,便是那种不经过滤的酒,比较浑浊,杜甫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说的便是这种未经过滤的浑浊的酒。在《酒友》中,车生要与那个偷喝了自己酒的狐狸成为酒友,是这样表达的——“为糟丘之良友”。这里的“糟丘”之“糟”是指酒渣,酒渣都堆成了山丘的模样,可见喝酒之多,也可见他们对酒的喜好之深。“糟丘”之说也是古已有之,《新序·节土》有云:“桀为酒池,足以运舟;糟丘足以望七里。”夏桀这里的糟丘就是用酒渣堆成的山丘。我们知道,夏桀的好酒可谓历史之最。当然,蒲松龄在《酒友》篇中用到“糟丘”亦是借代手法,十分雅致地用糟丘代指酒。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酒,最早用“酉”来表示。《说文解字》是这样说的:“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酹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我们知道,古人用十二辰来纪月,酉表示的是夏历八月,这一时节恰好是大部分农作物粮食成熟的时候,可以用这些东西作为原料,让其霉变然后酿酒了。“通过对‘酉’的甲骨文字形的分析,众多学者都推断出‘酉’的本义就是盛酒的容器,后用容器指代其中的内容,因此‘酉’就逐渐具有了‘酒’的意思。郭沫若认为‘(酉)乃壶尊之像也’,徐中舒也指出,‘技像酒樽之形,上像其口缘及颈,下像其腹有纹饰之形’。” [3]147-148基于此,我们认为,在《酒友》中多次出现“酒”字,其实也表明了酿酒过程中关于时间的选择问题。

在神奇的造酒过程中,还牵涉到造酒方法的问题。酝酿这一语词,就是来自造酒过程中的方法问题。酝,从酉,昷声。昷,意为“热的”“暖的”。“酉”与“昷”联合起来表示“把酒曲和粮食掺和后放在保暖桶里”。酿,从酉,从襄,襄亦声。“襄”意为“包裹”“包容(异物)”。“酉”与“襄”联合起来表示在“谷物中间放置酒曲”“用谷物包裹酒曲”。酿的本义,就是用谷物包裹酒曲的办法造酒。如今,我们时常把“酝酿”放在一起使用,以比喻事前的讨论、磋商,这与造酒前的发酵方法有相似性。在《酒友》中,狐狸因多次饮车生为其准备的酒,过意不去,说“屡叨良酝,何以报德?”这里的“酝”也已经将酿酒过程里的方法来指代酒了。

二、各具功用的酒器

酒是国人非常喜欢的饮品。既然是饮品,必定会有盛装饮品的器具。中国的礼仪文明源远流长,饮酒的器具也丰富多样。在中国古代,琳琅满目的酒器各司其职,比如用来喝酒的爵、觯(音志,尊者饮酒器具)、散(位卑者饮酒器具)、觚、白(罚酒器具),用来盛酒的尊、壶等。“爵是中国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贯穿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 [1]12《说文》云:“爵,礼器也,像爵之形……所以飲器像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这便是后来“加官进爵”说法的源头。

在《酒友》中,开篇便说车生“夜非浮三白不能寝也”。这里的“白”,便是一种罚酒的专用酒器。《说苑·善说》中有一典故,“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而)不酹者,浮以大白。”这里的浮白就是罚酒的意思,“白”是罚酒的器具,酒杯的一种。罚酒,为表示诚意,酒当然是满杯。所以,在此意义上引申开去,浮白便成了饮满杯酒。在该小说中,“浮三白”用的便是其引申义。车生“耽饮”,久而久之形成了酒精依赖,晚上不喝三满杯酒就无法入睡。小说中还写,嗜酒的车生家的床头边上,就放有一种盛酒的器具——樽。“樽”本作“尊”,李建华说,是一种“大型敞口高体盛酒器” [1]18。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说“有酒盈樽”,李白《行路难》说“金樽清酒斗十千”,其中的“樽”都是指这种盛酒器。小说中叙述,车生一次半夜睡醒,觉得有东西与其共卧,是一只把其酒瓶喝空而睡着的狐狸。此处用到了“瓶”,在《说文》中解释其“从缶”,《方言》说,“缶其小者谓之瓶”。《礼记·礼器》中说“盛于盆,尊于瓶”。在古人的礼仪形式中,盛饭用盆,盛酒用瓶。小说中讲,后来车生与狐狸成为好朋友,“乃治旨酒一盛,专伺狐”。这里的“盛”,是类似杯盂之类的盛器。一盛就是一杯。另外,“盛”的本义是把东西放在器皿中,后来引申出盛满、丰盛的意思。所以,这里的“盛”还有盛满的意思。《酒友》用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表达出了车生对狐狸酒友的尊重。

三、雅致的饮酒方式

就酒文化而言,比起唐宋以来国人只喜欢一种酒——白酒来说,西方人的酒类似乎要丰富得多,他们甚至还有专门的酒吧文化。酒吧里服务生非常规范的操作流程——示瓶、溜杯、温烫、滗酒、斟酒,以及喝不同名称的酒用不同的杯子。特别是其调制鸡尾酒的样子堪称一种艺术。但不管怎么说,西方人喝酒让人感受到的是热烈,是激情,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酒,喝的却是情调。在《酒友》中,就非常准确地表现了我们中国人饮酒的情调。

小说三次写到“饮”,就是喝酒,分别用的是不同的字组词:一开始说车生特别爱喝酒,称其“耽饮”;车生与狐狸成为“酒友”后的第二天傍晚,狐狸又至,两个是“欢饮”;再后来,狐狸帮助车生赚了钱,车生与狐狸一起“夜饮”。非常巧合的是,这三种喝酒方式基本上是国人常见的饮酒方式,而且在笔者看来极有情调。

先说“耽饮”。车生因为嗜好饮酒,竟然到了晚上不喝上三满杯便不能入睡的程度。最为关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他床头的盛酒容器是不能空的。一个形神潇洒的酒人形象,通过蒲松龄的寥寥几笔便浮现在我们眼前。正因为车生具有“耽饮”者的风神潇洒,所以,当他发现醉卧在自己被窝的狐狸之后并未有半点恼怒,即使醉卧的是一只毛茸茸的狐狸。后来,他还发现,狐狸是因为喝空了他酒瓶里最爱的酒才醉卧如此的,但他依然没有半点的雷霆之威,甚至还笑称此同样爱酒的狐狸为自己的“酒友”,且不去打扰它的甜梦,任凭狐狸睡到自然醒来。

再说“欢饮”。车生与狐狸互相视为“酒友”后,两者的“欢饮”采用了“促膝”的方式,可见其时两者言谈甚欢。后来狐狸为总是来车生家喝酒而无以为报怀有羞愧之心,车生则让狐狸不要放在心上,大有酒逢知己的意趣。接下来,狐狸还担心起车生买酒的钱不足。这样的知己,确实贴心。在这里,蒲松龄还用到了一个非常雅致的指代买酒钱的名词——杖头钱。这一典故来自《世说新语·任诞》。《世说新语》展示了太多令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的故事,阮籍杖头钱的典故便是其中之一。魏晋文人阮籍有一独立特行的举动——将百钱挂在自己的杖头,到了酒家,不用再有任何提示,就开始酣畅淋漓地饮起酒来。因为店家早已熟知,挂在杖头的那一百钱就是他的酒钱。车生与狐狸欢饮,我们从蒲松龄笔下的字里行间读出的是这一对“酒友”饮酒的意趣和眷恋之情。

最后说“夜饮”。因为狐狸帮车生赚到了钱,崇尚礼尚往来的车生请狐狸来家中“夜饮”。而且,小说特别提到了“市佳肴”以“佐夜饮”。在中国的饮酒文化中,“夜饮”可以说是最常见也是国人最喜欢的形式。在笔者看来,国人喜欢夜饮,大抵源于晚上安静,适合好友三五聚在一起小啜,有时再搭配上清澈的月光作伴,实乃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当然,在这样的美景、美意中,最好还要配备佳肴。美酒佳肴,良朋夜饮,简直是悠哉至极。这样的饮酒情调,不仅在蒲松龄的《酒友》中提及,在其他人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提及。在苏轼的笔下,有“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的惬意,也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慨叹。笔者以为,夜饮最好的情调,莫过于宋人张先的《天仙子》词:“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此词意境绝佳,用夜饮做道具,生花妙笔地描绘出了一个内心极为丰富的多愁善感的词人形象。

四、多样的醉酒程度

从古至今,好酒之人喝酒,喜欢喝到一定的量,才会心满意足。这个量,很难固定,不仅跟一个人的生理状态有关,甚至与一个人的心情也有关,所以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俗諺,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基本用醒、酣、醉、酲、酗来表示醉酒的不同程度。《论语·乡党》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的饮酒的度或原则,直到今天,这个度对好酒之人来说基本是一以贯之的。每个人饮酒的量不一样,只要不到乱的地步,都是被认可的酒醉程度。在古人看来,酲和酗是醉到病态而不被认可的程度,其他则都在被提倡的范围之内。

在《酒友》这篇小说中,提到了人们所认可的醉酒程度:醒、酣、醉。

我们先说醒。《说文解字》说:“醒,醉解也。”也就是酒后恢复常态。此时仍属于醉酒状态,但已经清醒了。所以,后来,随着词意的延伸,此字似乎与酒醉没有任何关联了。《酒友》中,车生的“睡醒”,恰好是经历了晚上醉酒的过程而进入清醒的状态。“酣”,《说文解字》解释是“酒乐也”,我们自己端详此字的结构,感受到酒已经变成甜的了,确实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醉酒境界。所以,陆游《石洞酒戏作》中有“酣酣霞晕力神通”的表达,俗语也有“酒酣耳热”的说法。笔者认为,这应该属于酒醉到恰到好处的程度。“醉”,《说文解字》解释说:“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我们知道,在古汉语中,卒的意思终了、终结。笔者认为,醉应该是古人认为的醉酒可接受的最极端状态。在《酒友》中,蒲松龄是这样提到另外的两个醉酒程度的:醒后的车生发现自己身旁睡着一个毛茸茸的怪物,于是“烛之,狐也,酣醉而犬卧”。狐狸憨态可掬地达到了醉酒的极端量,像狗一样趴在那里睡着了。

其实,直到今天,这种醉酒程度的描述已经成为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甚至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奇妙的感受,但未必是因为醉酒。比如我们常说每一个人对世界和社会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清醒的认识;比如当我们对某一状态非常满意、舒服畅快,便常常用“酣畅淋漓”来表示;比如当我们对某一风景或情感因为喜欢而沉浸其中,常用“沉醉其中”来表达,等等。

五、掏心掏肺的酒友文化

古往今来,在国人的认知中,酒友基本是好友的代名词。好友,经常在一起喝酒并谈天说地;常常在一个酒桌上喝酒的人,最终变成了生活中的好友。笔者认为,这与我国文化中以酒为礼的传统有关。以“礼以酒成”为基础,还有诸多关于酒的礼仪文化。比如,酒桌上长幼尊卑不能乱了坐序。再比如,《礼记·曲礼》载:“长者举未*(左酉右爵),少者不敢饮” [4]59,即饮酒时长者没有举杯,年少者就不能提前喝。还有,在主客饮酒的过程中,主人敬宾客叫“献”,宾客回敬主人叫“酢” [5]88-90,主人因为宾客的“酢”而回敬为“酬”,无酬无酢谓之“醮”。“醮”一词直接引申到中国人的婚姻之中,称女孩为“未醮”,也就是还没有经过如此礼数繁复的喝酒环节,即女孩还没有出嫁。

正是基于我国酒礼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使长期浸淫于一起喝酒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友文化。酒友比普通人之间的情感要亲近许多倍,可以用掏心掏肺来形容。在《酒友》中,当车生认为狐狸可以做自己的酒友之后,不仅不忍心惊动狐狸,还给狐狸“覆衣加臂”,并“与之共寝”。醒来后的狐狸不知所措,他又“曳登榻,复寝”,还宽慰狐狸,两人一直睡到自然醒。更有甚者,还要请狐狸经常光临,一起体验饮酒之乐。当然,此时的狐狸亦把车生作为了自己的酒友,对车生的回报也是相当的丰厚:先是让车生拾到了银子,又让车生从院后挖掘窖藏得到了百十贯钱,还建议车生囤积居奇,通过买卖荞麦大赚了一笔,甚至让车生一下子置地200亩,过上了富裕人家的生活。不仅如此,后来的车生更是在狐狸的指导下种啥收啥,且狐狸还对车生的孩子视如己出。在小说的最后,酒友文化进一步升华,车生死后,蒲松龄写“狐遂不复来”。简洁明了、荡气回肠,狐狸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问题。社会各阶层都在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探索对外话语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力图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笔者认为,《聊斋志异》应该作为文学界、文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着力挖掘其中的中国特色文化元素,讲给世界人民。笔者在此分析《酒友》中的中国酒文化书写,便是希望为国家大文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传统青铜酒具造型与装饰纹样的适合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孟闯.《说文解字》与古代酒文化[J].文学理论,2016,(5).

[4][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5]王娟.《说文解字》酉部字反映出的中国酒文化[J].新余高专学报,2009,(1).

The Wine Culture Writing of Wine Friends by Liaozhai Zhiyi

LI Zhi-hong 1  ZOU Zong-liang 2

(1. Research Department,Zibo Normal College,Zibo 255130,China;

2.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wine culture tradition,and the writing of wine culture is all over all kinds of literary genres in China. In the story of“Friends of Wine”,there is also an implied display of the process of making wine,various functional wine,elegant drinking methods,various levels of drunkenness and other wine culture. Today,when General Secretary Xi advocates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the arrangement and excavation of wine culture writing should also be listed.

Key words: Liaozhai Zhiyi;Wine Friends;Wine Culture

(责任编辑:李汉举)

猜你喜欢

酒文化酒友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品味芝香、游艇夜话、重温上合——山东酒友会走进青岛全程回顾
浅析酒文化的人文意识因素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
两人抛弃猝死酒友被判赔25万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