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松龄《霸王祠》论析

2021-01-22杨玉奉

蒲松龄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李贺蒲松龄聊斋志异

杨玉奉

摘要:蒲松龄是小说家也是诗人,除著有《聊斋志异》外,还写有诗、词、文、赋等作品。在其《霸王祠》这首诗中,他用李贺一般凄婉湿冷的笔调,表达了对历史上失败的英雄项羽的无限同情。这是感同身受之笔,也是同病相怜之语。这些情感和意象,后来都表现在他的《聊斋志异》中了。特别是在《公孙九娘》《叶生》等经典小说中,均可以看到《霸王祠》这首诗的草蛇灰线。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霸王祠》;李贺;项羽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志码:A

由于长期教授历史课,便时常留意历代文人的怀古诗这一诗歌类型,更因为还是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淄川教授历史课,便特别留意当地先贤的怀古诗。这样二者一结合,其交汇点就是蒲松龄怀念、凭吊项羽的一首《霸王祠》诗。

小说家和诗人,对人生与社会、历史与现实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并且要成为一流小说家和诗人,还必须有其独特而新颖的看法。否则小说也好,诗歌也罢,就只不过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会给读者带来任何思想的启迪和美感的浸润。《聊斋志异》近五百篇短篇小说,几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这已经证明他是伟大的小说家了。在创作《聊斋志异》的同时,蒲松龄还写有诗一千多首,这些诗在总字数上虽不如《聊斋志异》多,但其在篇数上却是大大超过了《聊斋志异》。近年来,随着对《聊斋诗集》的整理和研究,蒲松龄的诗歌成就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赞誉,日益凸显出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和深邃的文学意义。

项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围绕着他的事迹大做文章。蒲松龄这样一位小说家兼诗人,他对项羽有什么看法和感情呢?他的这些看法、感情有什么新意和特殊之处呢?我通过阅读研究《霸王祠》这首诗,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写在这里就教于方家。

清康熙九年(1670),蒲松龄三十一岁,由于参加乡试屡试不中,再加上几个孩子接连出生,人口渐多,生活窘迫,或许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广眼界、一扩胸襟的考虑,他踏上了出青石关南去的壮游之旅,为时任江苏省宝应县知县的孙蕙做幕宾。孙蕙是淄川人,也就是现在的淄川区昆仑镇笠山村人。他比蒲松龄大八岁,与蒲松龄既是同乡,又同是科举中人,并且对蒲松龄的才华极为赏识。按照当时的规定,作为知县,孙蕙有权自己花钱聘请幕僚,蒲松龄就是到宝应县衙投奔孙蕙,去协助他做文牍工作的。

蒲松龄南去的时候是秋天,第二年秋天他就沿原路返回了淄川,在宝应度过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在宝应,他除了协助孙蕙处理公务,办理文牍,还跟随孙蕙宴饮、看戏、游玩……并写下了很多相关诗作。《霸王祠》这首诗,就是这个时期创作的。诗云:

项王祠外晓冥冥,灵迹荒唐不可听。

一曲离歌征月暗,千年恨血楚江腥。

深房雾暗吹阴火,秋草烟寒落湿萤。

有客凭临多涕泪,恨无尊酒酹空庭。

赵蔚芝先生《聊斋诗集笺注》云:“这首七言律诗,是作者经过霸王祠凭吊霸王而写的。作品描写了霸王祠的荒凉,批判了有关霸王的神奇传说,表现了对霸王的悼念之情。霸王,秦汉之际的西楚霸王项羽。祠址不详。从下篇《扁舟渡河》推测,或在作者北返途中。” [1]67霸王祠,全国到底有多少个,不得而知。蒲松龄此前此后的诗歌中对此祠踪迹均无记载,由此可见,此祠似乎不在宝应县境。根据此诗的描写,我们知道这是秋天的景色。蒲松龄是秋天到宝应的,假如霸王祠不在宝应县境,初到宝应政务繁忙,蒲松龄似乎没有跨境远游霸王祠的可能。

据现有资料,我们知道与江苏相邻的浙江和安徽各有一座霸王祠(浙江的叫项王祠)。南宋诗人陆游《项王祠》诗云:“项里溪水声潺湲,溪上青山峩髻鬟。”项里,在今浙江绍兴西南二十里,世传为项羽流寓之处。 [2]十二卷230比这流寓之处更出名的,是相传项羽的自刎之所——乌江亭。乌江亭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境内乌江边上,霸王祠就修建在此处。因为这里更为有名,所以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的也更多。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唐人杜牧的那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管是浙江的项王祠还是安徽的霸王祠,离江苏省宝应县都不算太近,若非公务出差,蒲松龄专程去游览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不是没有可能,所以,赵蔚芝先生说霸王祠“或在作者北返途中”,这种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至于蒲松龄为何南去的时候不去游观霸王祠,却在北返时去,这也很好理解:南去的时候是要去工作,不能耽误时间让孙蕙久等,现在离职回家,离下一次乡试时间还早,所以不妨从容一些,能多观察一些事物就多观察一些事物,毕竟这次南游的机会很难得,若想再来一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诗的首联说:“项王祠外晓冥冥,灵迹荒唐不可听。”这个霸王祠,似乎也可以叫项王祠。前半句是说:蒲松龄去游观霸王祠的时候,是一个天色灰暗的早晨。“灵迹”,指神灵的遗迹或神明显灵的事迹。后半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到这里之前,蒲松龄可能听人神乎其神地描述过霸王祠的盛况,所以才一大早冒着寒风前来游观,可是到了一看,这里的遗迹却不像传说中描绘的那样,所以说是“荒唐”;二是也有可能是此时到此处来游观的人很多,各种声音、各种观点说个不停,在蒲松龄听来也不过是满嘴“荒唐”言罢了。

传言或现场人言是“荒唐”的,因为或传或言或信的,都是普通百姓而已。蒲松龄就不同了,他虽说没做官,可已是名满齐鲁的秀才,是有文化的读书人,所以他想到的不是“荒唐”的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史记·项羽本纪》在“项王已死”下,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言曰:“汉五年之十二月也。项王以始皇十五年己巳岁生,死时年三十一。” [3]一册338项羽那样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却悲壮地死去,所以蒲松龄对他的死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一曲离歌征月暗,千年恨血楚江腥。”他死的那个月份是十二月,接下来才是正月。“征月”就是“正月”。蒲松龄说,自打项羽与虞姬相别,唱过《垓下歌》之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当中,天地之间都是一片昏暗,在对他的死表示悼念和同情,就好比今天早晨霸王祠周围昏暗的景象一般。“恨血”,就是屈死者的血。项羽本来是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可是最终没有实现愿望抱恨自刎而死,终是有点屈。“楚江”,就是楚地的江河,这里指乌江。由于沾染了项羽的鲜血,所以千年以后的今天,还能闻到乌江水的血腥之味,让人思绪万千。《水浒传》第四回写鲁智深五台山出家,在半山亭子上看到一个汉子挑着一担酒唱上山来:“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4]63蒲松龄写得凄冷黯淡,《水浒传》写得较为明朗温暖,却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对“霸王别姬”的千年不忍與不甘。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是有意识借鉴唐人李贺的凄婉阴暗的风格。后来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也大方承认这种继承关系:“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前一句说的是屈原,后一句说的就是李贺。李贺《秋来》诗云:“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龄的《霸王祠》诗,明显是从李贺这首诗中吸取了营养。他说:“深房雾暗吹阴火,秋草烟寒落湿萤。”霸王祠幽深的房子里烟雾弥漫,闪着阴冷的鬼火,霸王祠外秋草迷离,寒烟漠漠,一滴一滴露珠落下来,那样晶莹透亮,就像一粒粒萤火落到了地上。虽然鬼火、萤火都是火,让人感受到的却是晨风寒露一样的清冷——不光在眼前,关键在心里。蒲松龄后来在小说《公孙九娘》中写道:“白杨风雨绕孤坟,谁想阳台更作云?忽启镂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又写道:“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骇人心目。”这些凄迷的意象,早在《霸王祠》这首诗中,就已经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最后,蒲松龄写道:“有客凭临多涕泪,恨无尊酒酹空庭。”意思是前来凭吊楚霸王的人,有的拿着酒肉,有的拿着纸钱,而我却什么也没有,但我比他们都更懂项羽的心。因此我洒下的许多泪水,千年前的项羽若是能够看到的话,一定是心有戚戚焉,以为找到了异代知己,尽管厅堂空空,项羽的塑像也早已不见了。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项羽的异代知己呢?蒲松龄十九岁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名声大振,他自认为中举做官如拾草芥,触手可及,可是多少年过去了,中举做官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他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蒲松龄才情甚高,得到时人认可,可就是不能中举,就如同项羽不是没有才能,可就是消灭不了刘邦,夺不了天下,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天之亡我”?真是同病相怜,感同身受啊!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叶生》,写淮阳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总是所如不偶,困于名场,考不中举人做不了官。后来叶生抱恨而死,魂灵随知己而去,并辅导自己的学生考中了举人,以此来证明自己屡试不中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正是项羽临死之前的仰天浩叹!后世学者都认为《叶生》是蒲松龄自传性质的文章,清人冯镇峦就说:“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 [5]85冥冥之中,蒲松龄在这首《霸王祠》里已經预言了自己“涕泪”“痛心”的一生,假如项羽地下有知,也照样会掬一把同情之泪吧。

项羽死的那一年是三十一岁。我们知道,若蒲松龄是去宝应那一年游观的霸王祠,那也是三十一岁。项羽最后虽然功败垂成,没有取得天下,但司马迁评价他说:“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3]338-339有这样高的评价,所以把他放在“本纪”里,和秦皇、汉武平起平坐。

在同样的年龄,项羽已经是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名震天下,而蒲松龄却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落拓秀才。那时候,他的诗歌创作刚有起色,他的《聊斋志异》还未成书,可是谁能料得到,几百年后,《聊斋志异》成为了中国文言小说中最璀璨的那颗明珠,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享誉世界!

相传蒲松龄还有这样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见蒲松龄对项羽真是无限神往,念兹在兹了。蒲松龄和项羽,一文一武,都是中华民族的奇男子。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联系蒲松龄这首《霸王祠》诗,给学生讲讲项羽和蒲松龄的故事,对学生会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

参考文献:

[1]赵蔚芝.聊斋诗集笺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明]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Poetic analysis of Pu Songling's The Overlord Temple

YANG Yu-feng

(Zibo Yucai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Zibo 255100,China)

Abstract: Pu Songling,a well-known novelist,is in fact a poet as well. Apart from his masterpiece—the collection of novels Liaozhai Zhiyi,he also wrote many poems and The OverLord Temple was one of them. In this poem,in the writing style of Li He,a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Pu Songling expressed in a miserable tone his infinite sympathy for Xiang Yu,a hero who had failed in history,while deep inside,somewhat the author was pitiful for himself,too. These kinds of emotions in The Overlord Temple were later expressed in his masterpiece Liaozhai Zhiyi,especially in its classic novels such as Gongsun Jiuniang and Ye Sheng,which to some extent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that this poem had on Pu Songling’s later literary works.

Key words: Pu Songling;Liaozhai Zhiyi;The OverLord Temple;Li He;Xiang Yu

(责任编辑:谭  莹)

猜你喜欢

李贺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鬼才李贺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蒲松龄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诗鬼李贺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