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余体育训练对小学生社会融入程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1-01-18李海洋程欣泉胡飞燕尚力沛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后测课余团体

李海洋 程欣泉 胡飞燕 尚力沛

(1.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3.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系统和定期地进行体育活动有助于减少或消除个体在身体功能水平上的一些缺陷,对于个体控制情绪,减少压力,发展社会关系,提高社交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体育活动是由认知、情感和动机,以及体育团体的行为表现构成的,体育活动促进人的社会化是在交流、理解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与社会的融合,是解决冲突的良好途径。[1]此外,体育活动能够增进团体成员间的关系和增强团队凝聚力。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可以促进群体凝聚力的发展,积极的群体间关系的发展,能够发现群体的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能使个人融入社会群体。[2]在学校,群体凝聚力在群体的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学生收获友谊、相互合作,并提高儿童在体育活动中的练习效率。

1 文献梳理与研究假设

关于体育活动对儿童社会化和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团体的凝聚力。许多研究者对团队凝聚力和团队表现进行了研究,大多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团体表现和团体凝聚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此外,成功的团队都是建立在强有力领导者的基础上,而这一角色在当今所有体育项目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上升。[3]体育活动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其社交作用,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都表示,体育活动构成了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完整框架。许多技能是儿童在团队运动的情境下习得的,尤其是在比赛中习得。在比赛中,学生们会为了获得胜利而竞争。[4]情境因素对团队凝聚力也会产生影响,比如生活在一起,有着相同的爱好、服装、团体仪式等。[5]个体与同学和朋友进行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运动。个体通过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在群体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并在群体中定义自己。[6]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社会融入创造了群体互动和共生的机会,为个体生命提供意义和目标,从而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7]通过体育使儿童进行社会化融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可以学习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在特定情境中发挥作用。这些行为模式是在学校或家庭等环境中习得的。[8]

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社会基础,它有自身的规则、法律、系统、原则和意识形态。体育活动对体育参与者的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包括:提高情绪稳定性,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人际关系,获得正确的自我形象。此外,社会学家摩根和他的合作者得出结论,从事体育活动对儿童的身体和情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练习者的身体机能和促进社会交往。[9]总之,体育活动能够促进人的社会化。

个体有意识的参与体育活动,通过体育运动实现社会化,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家庭成员、同龄人、教师、体育教练;

社交场合:体育课、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

个体属性:态度、能力。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它所具有的社会整合以及群体参与特征为社会融入以及交往提供了可能,因此,体育与社会融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Driver是国外较早关注体育社会融入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体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体育不仅仅可以提高个体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高群体凝聚力,增进群体认同”。[10]团体凝聚力是群体关系的重要表现,[11-12]Van- hove 和 Herian 以个体幸福感为结果变量,认为凝聚力是团队成员为追求共同的物质目标和精神需求而倾向于粘合一起的动力过程。[13]体育如何促进个体融入社会,群体关系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思考,发现体育活动与个体社会化融合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目前研究大多是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体育如何促使个体融入社会的实证研究较少,体育如何对个体融入社会产生影响,目前尚不清楚。鉴于此,本文以课余体育训练为载体,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课余体育训练对小学生社会融入程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试验对象

本研究以5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26人,女生24人;6个月内无参与规律性运动;所有被试在家长的协助下签订试验协议书,承诺遵守试验要求。

2.2 试验分组

将50名小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25人)和对照组(25人),试验组男生13名,女生12名,平均年龄(10±1.6)岁;对照组男生13名,女生12名,平均年龄在(10±1.8)岁。试验组进行9周系统、有计划的课余体育训练干预,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正常学习生活,并承诺在该期间不参与有规律的课余体育训练。

2.3 课余体育训练干预方案

本研究选用足球作为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项目。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对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足球比赛是一项11个人的比赛项目,强调团队作战,参与足球活动可以使人坚定团结拼搏的信念,使参与者守规矩、明恶善、知礼仪,懂得承担与分享。[14]现阶段,我国校园足球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校园足球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提高校园足球的普及水平、深化足球教学改革、加强课余足球训练、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畅通优秀足球苗子的成长通道5项内容。[15]课余足球训练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结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以及足球教学与训练的基本理论,选择适宜小学生群体的趣味游戏为辅助练习,旨在通过课余足球训练方案设计,提高干预效果。方案的设计既包含了游戏内容,增加课余足球训练干预的趣味性,也涵盖了球感、技术、技能以及战术和比赛的内容,突出展示个人学习以及团队合作的内容,使得训练干预方案科学化、系统化。[16]本研究对试验组实行9周的课余足球训练干预,训练频率为每周3次,每次60min。(见表1)课余体育训练干预项目主要是培养运动技能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培养团队合作、社会化和交流,成功地表现课余体育训练的教育价值观。

表1 9周的课余足球训练干预方案

2.4 研究方法

社会计量法,又称社会测量法,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评估和测量某一社会团体中人际吸引或排斥的工具。[17]通过对试验组学生进行为期9周的课余足球训练,采用社会计量法对两组学生干预前、后反映社会化和社会融入程度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社会计量法的实施过程,具体包括社会计量测验标准设计、测验对象确定、测验试卷制作、资料整理和人际关系分析五个步骤。

首先,确定测验标准。小群体研究一般都是从调查群体内所有成员的特征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入手的。首先,进行选择标准的设计。根究研究的需要,本研究确定两个选择标准:你最喜欢和哪位同学共度足球训练时间?你最不喜欢和哪位同学共度足球训练时间?然后,确定选择的数量,即确定对每个问题的回答允许有几个选择,被测试者选择的数量对于社会计量测验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规定选择数量为3个,表2中的的+3、+2、+1表示“你最喜欢和哪位同学共度足球训练时间”的第一、第二、第三选择,表3中的-3、-2、-1则表示“你最不喜欢和哪位同学共度共度足球训练时间”的第一、第二、第三选择。

然后,确定测验对象。本研究的测验对象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全部学生。

其次,设计测验问卷。(表2、3)

表2 你最喜欢和哪位同学共度足球训练时间

表3 你最不喜欢和哪位同学共度足球训练时间

测验问卷设计完成之后,所有被试完成测试问卷。试验程序分为前测和后测,前测在干预开始前的2天内完成,后测在运动干预结束后的2天内完成。填写完成之后,将每位同学进行编号,形成人际关系矩阵表。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组前测、后测人际关系分析

通过填写测量问卷,对25名试验组同学进行编号后,通过统计制作完成试验组前测、后测人际关系矩阵表(表4),表中包含了试验组学生在前测和后测的选择,是试验组在接受训练前后完成的。

社会计量分数可用于发现在某种情境下个体在团体中的社会地位,比较在同一团体内不同情境下各人的社会地位。[18]有关个人地位的指数:

受选地位指数=个人受选总数/(团体人数-1),表示个人在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受选地位指数最高的成员就是团体中的明星,是团体中最负重望的人物。[19]

表4 试验组前测、后测人际关系矩阵表

领袖,是指团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在多数情况下明星就是领袖,但领袖未必有特别多的支持,而仅仅是因为他所选的都是明星人物,而这些明星人物都有积极的回报(成互选关系)。[20]换言之,他所受到的选择都是团队中最负重望的人物,虽然得票数并不是特别高,但票票都是价值非凡,这使他成为团队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受拒地位指数=个人受拒总数/(团体人数-1),表示个人在群体中受排斥的程度。

社会地位指数=(受选总数+受拒总数)/(团体人数-1),表示个人在团体中受重视的程度。[21]

表5 试验组前测、后测有关个人地位的指数

通过计算试验组前测、后测有关个人地位的指数,得到团体中个人的受选地位指数、受拒地位指数以及社会地位指数,如上表所示(表5)。前测中关于受选地位指数,4号学生的受选地位指数最高,达到0.54,其次是6号,受选地位指数为0.38,说明4号和6号在这个小团体中受欢迎的程度较高。关于受拒地位指数,7号学生的受拒地位指数得分最低,为-0.58,其次3号和5号,分别为-0.54和-0.50,说明7号、3号和5号学生受团体排斥的程度较高。关于社会地位指数,4号学生的社会地位指数最高,其次是6号和1号,表明他们在团体中受重视的程度高。而3号和17号的社会地位指数最低,说明在训练前他们在群体中受重视的程度最低。后测中4号的受选地位指数最高,其次是6号、7号、15号和19号学生,受拒地位指数得分最低的是17号,其次是7号、13号和3号,社会地位指数最高的是4号,其次是6号和15号,而17号和3号学生的社会地位指数得分最低。

3.2 对照组前测、后测人际关系分析

通过填写测量问卷,对25名对照组同学进行编号后,统计制作完成对照组前测、后测人际关系矩阵表(表6),表中包含了对照组学生在前测和后测的选择。

通过计算对照组前测、后测有关个人地位的指数,得到团体中个人的受选地位指数、受拒地位指数以及社会地位指数,如下表(表7)所示。通过分析下表可以发现,前测中关于受选地位指数,12号和20号的受选地位指数最高,其次是5号和14号。关于受拒地位指数,得分最低的是3号、4号和6号,都是-0.38。关于社会地位指数,12号和20号得分最高,其次是14号,得分最低的是4号,为-0.33。后测统计发现,16号学生的受选地位指数最高,其次是12号和20号。6号和9号的受拒地位指数得分最低。关于社会地位指数,16号的得分最高,其次是12号和20号,而9号和6号的得分最低,分别为-0.33和-0.25。

表6 对照组前、后人际关系矩阵表

表7 对照组前测、后测有关个人地位的指数

3.3 试验组前测、后测的人际关系图分析

在经过了受选地位指数、受拒地位指数以及社会地位指数的分析之后,为了更直观地看清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小团体的组成以及人际沟通的网络,绘制完成试验组前测、后测的人际关系分析图。人际关系图显示了群体中成员的选择,将学生放在“轨道”上,从圆心开始选出学生,被拒绝或被孤立的学生,距离圆心越来越远,图中每一圆圈内的数字是某个人的代号,蓝色线表示吸引关系,红色线表示排斥关系,箭头指向被选择者。[22]对偶指互选的一对成员(两厢情愿),通常是一对好友,愈是统合的团体,对偶数愈多。互拒指互相排斥的一对成员(两不情愿),两人之间可能存在敌意或歧视。一个团体中互拒数愈多,对立关系愈尖锐,分裂性也就越大。[3]

图1 试验组前测、后测人际关系分析图

通过分析试验组前测、后测的人际关系图(图1),能够很直观地发现,试验组前测对偶的有9对成员:4-6、8-14、9-19、16-18、9-13、13-19、4-20、15-20、1-15。试验组后测对偶的有16对成员:4-6、4-15、4-20、6-9、1-15、15-20、15-17、13-19、9-19、9-20、3-7、11-7、24-25、16-18、8-14、22-23。后测比前测对偶数增加了7对,对偶数增加表明该群体结构趋向完整,形成了良好的沟通网络,甚佳的人际了解和相互赏识。

试验组前测:通过观察人际关系图发现,4和6号、20号形成两对对偶,且社会地位指数最高,因此4号距离轨道中心最近,6号的社会地位指数位居第二,且有一对对偶,13号虽然社会地位指数没有1号得分高,但有两对对偶,因此,处于轨道中心的学生为4、6和13号,4号是团队中的领袖,6号和13号是团队中的明星。试验组后测:通过观察人际关系图发现,4号分别和6、15、20号形成3对对偶,且社会地位指数依然最高,因此4号距离轨道中心最近,6号的社会地位指数位居第二,且有两对对偶,15号虽然社会地位指数位居第三名,但有4对对偶,因此,处于轨道中心的学生为4、6和15号,4号依然是团队中的领袖,6号和15号是团队中的明星。试验组测试前互拒的有5对成员:3-20、3-14、3-15、7-15、4-17。试验组测试后互拒的有4对成员:3-20、3-14、3-15、7-15。后测比前测互拒数减少了1对。

团体凝聚力的变化是个体融入团体程度的重要评价要素,团体凝聚力与团体中个人的融入度呈正相关。[23]内聚力系数,用Cc表示,用以解释团体内凝聚力的高低。[24]

团体内聚力指数:又称凝结指数,用以表示团体内聚力的高低,用IC表示,其中∑AR为全部对偶之和,∑RR为全部互拒之和,N表示样本量,N*(N-1)表示全部有的对偶之和。[25]团体内聚力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试验组前测、后测团体的内聚力系数和内聚力指数。试验组前测的内聚力系数为0.03,内聚力指数为0.01,为弱内聚组;试验组后测的内聚力系数为0.05,内聚力指数为0.04,为强内聚组。

3.4 对照组前、后的人际关系图分析

图2 对照组前测、后测人际关系分析图

通过观察上图,可以发现对照组前测对偶的有10对成员:16-20、16-14、14-12、21-5、20-24、16-18、18-5、8-2、12-23、10-20。对照组后测对偶的有11对成员:10-16、16-8、3-15、23-12、20-7、20-21、18-20、2-18、2-14、20-21、2-5。后测比前测对偶数增加了1对。对照组前测互拒的有8对成员:13-22、13-9、4-11、16-5、16-2、10-6、6-19、7-18。对照组后测互拒的有7对成员:2-20、2-16、22-9、7-18、9-13、4-19、14-8。后测比前测互拒数减少了1对。

对照组前测:通过观察人际关系图发现,16号和20、14以及18号形成3对对偶,且社会地位指数最高,因此16号距离轨道中心最近,20号和16、24以及10号形成3对对偶,12号和14以及23号形成2对对偶,且20号和12号社会地位指数都位居第2位,因此,处于轨道中心的学生为16、20和12号,16号是团队中的领袖,20号和12号是团队中的明星。

对照组前测的内聚力系数为0.03,内聚力指数为0.01,为弱内聚组;对照组后测的内聚力系数为0.04,内聚力指数仍为0.01,为弱内聚组。

4 结论

试验组和对照组前测的团体内聚力系数和团体内聚力指数都相同,但是后测发现,试验组内聚力系数从前测的0.03增加为0.05,内聚力指数从0.01增加为0.04,而对照组内聚力系数从前测的0.03增加为0.04,但内聚力指数却没有变化。因此,前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具有相同程度的凝聚力。后测发现,试验组团体内聚力指数增加,由弱内聚组变为强内聚组,而对照组团体内聚力指数没有变化,依旧为弱内聚组。通过计算发现,试验组内聚力指数前测和后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内聚力指数在后测中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课余体育训练对小学生的社会化和融入过程中有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后测课余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