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优化策略探微

2021-01-16姚华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优化策略小学数学

姚华美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能促进学生更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当重视计算教学,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学生为主体,探讨更加新颖、高效的方法以指导学生的计算训练,优化计算教学,让学生明算理、懂算法,获得数学逻辑思维与计算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5-0089-02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良好的计算能力不仅能促进学生计算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能使学生形成高效的学习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计算教学的模式,采用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式优化计算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计算训练,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此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与计算能力,提升计算教学的效果。现从创设教学情境、重视估算训练、自述计算思路、组织对比练习等四个方面来简要探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计算兴趣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计算方法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时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讲授计算方法和计算注意点,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进行计算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上课时开小差,这也是学生计算题错误率高的原因之一。根据课程标准,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趣味化、生活化的计算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辅助下,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计算,感悟计算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为后续的计算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有这样一道题:“可乐6元1瓶,牛奶8元1瓶,买2瓶可乐和5瓶牛奶,一共需要多少元?这道题要先算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6×2+8×5= + = +( )= 答:一共需要 元。”学生只需要列出综合算式,并根据已有的计算过程进行填空就好。虽然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了解了没有括号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但他们还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这么算。因此,在指导学生解决这道题目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生活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和两名学生模拟购物:学生A从教师那里购买2瓶可乐,学生B从教师那里购买5瓶牛奶,然后教师让其他学生计算一下A、B两位学生一共需要付给教师多少元。这时候,学生都会很有兴趣参与计算,并且很容易就明白应该先分别将A、B两位学生需要付给教师的钱算出来,然后再将两人要付的钱加起来。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计算6×2+8×5时,算出6×2=12后,为什么不是先加8得20再乘5?”学生在情境的辅助下已经懂得了这道算式的计算步骤,因此很快就回答:“因为6×2=12是购买2瓶可乐的钱,而8表示的是1瓶牛奶的钱不是5瓶牛奶的钱,当然不能先加上8再乘5。”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先算8×5,并且在情境的引导下对“在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法则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对计算的学习也更加感兴趣。教师正是通过创设真实计算情境的方式,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法则、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二、重视估算训练,巩固计算基础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而估算则是学生及时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手段。当学生完成一道计算题后,用估算的方式估一估正确结果的取值范围,就能大致判断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了。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要利用合适的估算方式来辅助,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估算能力非常重要,不仅要让学生进行估算猜想和训练,还要将估算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估算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获得大幅提升。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可以先以提问的形式来导入:“同学们,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你们猜猜他每月的收入是多少万元?”学生踊跃回答后教师说:“他每月的收入为1.8万元。”教师继续说明:“公司经理的月收入是王先生的1.5倍,请同学们估算一下经理的月收入。”有的学生把1.8看成2、把1.5看成1,估算出经理的月收入大约是2万元;有的学生则把1.8看成2、把1.5看成2,估算出经理的月收入大约是4万元;还有的学生把1.8看成2,直接估算出经理的月收入大约是3万元。随后,为了加强学生的估算训练,教师又出了一道算式题19.6×15,并引导学生进行估算。首先,让学生将19.6看成20,然后计算20×15=300。因为19.6<20,所以19.6×15的结果一定小于300。其次,教师让学生列竖式笔算,然后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大致明白这道题目的算理,不仅有效提升了计算的准确性,还培养了良好的估算能力,为计算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三、自述计算思路,梳理相关算理

学生计算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理解算理,因此,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正确厘清算理,让学生知道这样计算的原因。那么,如何更好地梳理算理呢?教師不妨让学生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思路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掌握学生的真实学情,同时能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获得思维的拓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理。

例如,教学如图1所示的问题时,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的计算思路和过程。由于题目中的算式已经给出了格式,因此,很多学生在计算时都能做到十位与十位对齐,在讲述时也能很快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做到第② 题时出错了,得到的结果是208。为了让这部分学生明白出错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得出这个结果的,并在黑板上将竖式展现出来 。

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如图2),然后说:“在计算52×31时,我先将52的个位2乘31的十位3得到乘积6,当我将52的十位5乘以31的十位3得到乘积15时,我想将6与乘数的十位对齐,而乘积15是一定要写在6前面的,这样的话答案的十位前就有两位数了,但是算式①的格式是答案的十位前面有一位数,并不是两位数,我感觉不对,就把乘积6与个位对齐,所以得出了这个结果。”教师在听了学生的讲述后,很快就明白这位学生出错的原因——他没有真正厘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于是,教师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十位上的数相乘,结果的末位必须和十位对齐”的算理。教师正是通过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的方式,及时帮助学生厘清算理,而不是简单进行评价纠错,从而更好地避免了错误的重复出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组织对比练习,培养良好习惯

确保计算结果正确的关键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很容易由于粗心或者审题不清而出现计算错误。但教师不能仅靠加强验算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学生在计算完一遍之后通常也不太愿意再重复算一遍。对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创新、多样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相似的、容易出现错误的计算题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例如,出示以下几组计算题:

(1)2+88%=  2+8.8=

(2)35×4=          34×5=

(3)8.6+6=         8.6+0.6=

(4)13×106=          13×160=

(5)228-134+45= 228-(134+45)=

(6)23+37÷28×2= 23+37÷(28×2)=

面对这几组计算题,如果学生不加以辨别就容易混淆,从而出现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算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对比训练。学生在练习中就会逐渐发现看似相同的算式有着细微的区别。比如,题(1)中两道算式的不同处是一个算式中的加数之是带有百分号的88%,另一个算式的加数之一是带有小数点的8.8,两个算式的结果分别是2.88和10.8。看似细微的区别却是能否准确计算的关键,如果不仔细区分,就会很容易混淆从而导致计算错误。学生通过这些对比练习,就会逐渐打破思维的桎梏,养成细致认真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实行计算奖励制度,给在考试中计算全部正确的学生额外加分,这样一来,学生计算时就会格外认真仔细,时间一长自然就能养成细致认真的计算习惯,计算能力也就会随之提升。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之一。為了更好地优化小学计算教学,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教师应当转变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计算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以更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形式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训练,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计算能力与数学综合能力的有效发展。

(责编 杨偲培)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优化策略小学数学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