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佛系”心态的生成逻辑及疏导策略

2021-01-16何宗元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佛系心态个体

何宗元

(太原工业学院 设计艺术系,太原 030008)

2017年,佛系一词迅速成为网络热点,“佛系现象”“佛系人生”“佛系青年”等在青年群体中流行,但上述概念尚未明确界定。宋孝德将“佛系人生”概括为90后青年借用佛教中的修行和心境来描述自身“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无均可”[1]的生活态度。卜建华等将“佛系青年”定义为一种怎么都行、无欲无求、不大走心、看淡一切为生活方式的群体,他们一般只关注自身的生活和兴趣,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2]。朱美燕认为“佛系青年”是近年来青年群体中新出现的一个亚群体,它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先,顺其自然,随遇而安[3]。张萌认为“佛系”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生活,将一切随缘、看破红尘、随性而为当成人生态度[4]。蒋建国认为“佛系”具有人格弱化、身份模糊以及话语创造三大新趋向的亚文化[5]。“佛系青年”是一种“丧文化”,“佛系”心态是社会心态变化的新样本[6]。总体来看,上述研究都把佛系青年置于被动适应的位置上,缺少从佛系青年的主体性角度去观察。为此,本文通过剖析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焦虑、颓丧、无助的“佛系”心态,从集体表象和个人认同两个维度探究“佛系”社会心态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应对策略,从而确保大学生群体始终跟随社会主流价值观而健康发展。

1 大学生“佛系”心态的内涵与表征

大学生“佛系”心态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诸多学科。社会心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社会群体中形成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以及社会价值取向[7]。而“佛系”心态是指沮丧颓废的焦虑心态,无欲无求的颓丧心态,得过且过的妥协心态,这些心态在“都行、可以、没关系”的“佛系”表情包得到呈现。

1.1 沮丧颓废:面对现实的焦虑心态

社会变迁往往会带动社会心态的转变,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变化则更为激烈动荡。社会心态是个体与群体互动的产物,也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它通过复杂的作用关系构建社会资源共享机制[8]。由于社会认知及经验不足,面对着复杂社会环境的生存压力,大学生中出现了自我放逐的“佛系”心态。“出息的孩子不会多,童年何必那么苦”“苟且生活,没有诗和远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等一系列“佛系青年”专业术语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的焦虑心态。大学生群体出现自我否定、质疑自己、人格矮化等问题,直接导致“佛系青年”逐步打上“可有可无”“万物努力也是皆空”的“佛系”标签。“谁没在梦里有过那腔热血,但在这个世界,我贯彻的佛道就是我无力,我无所谓,我不在乎,我逃避”[9]。在自我反思评判中“佛系心态”给大学生群体造成的痛苦与折磨甚至超过了他们面对现实的社会压力本身。对抗焦虑、排解压力的“佛系行为”,更是一种对自我调侃和面对现实的无奈。

1.2 无欲无求:追求物质的颓丧心态

大学生“佛系”心态看似无欲无求,风轻云淡,实际上暗含着大学生在追求物质生活中一种“颓丧”心态。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必然面临着“阵痛”,甚至出现金钱至上等扭曲的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社会本身的积极态度。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考入大学,进入城市,但部分大学生因缺少相应的社会资本,毕业后沦为“北漂”“蚁族”,加之自媒体对个别案例的夸张叙事,无形之中营造大学生物质颓废的舆论氛围。网络自媒体不断制造焦虑感与紧迫感,进一步加剧部分大学生“佛系”的颓丧心态,如《第一批90后已经秃头了》《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了》等网络自媒体的标题党文章,助长了大学生社会盲从心理,同时也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就当下生存处境来看,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受挫必然在心理上产生负面情绪,当这些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诱发大学生在追求物质财富时的无力感及颓废心态。部分处于物质困顿中的大学生,在现实中隐藏自己的梦想,质疑“为什么我总是这样的?”并开始沉迷于网络而脱离现实生活。

1.3 得过且过:适应现状的妥协心态

有学者指出,佛系青年或者“佛系”心态是一种青年的亚文化,它和“丧”文化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尽管“丧”文化被负能量所充斥,但是“丧”文化潮流之下却涌现出某些正能量[10]。“丧”文化含有积极奋发的力量,“得过且过,一切随缘”的“佛系”心态背后更多是对无力改变现状的妥协。社会阶层固化及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造成了大学生得过且过的“佛系”心态。2017年的北京高考文科状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这些成绩源于自己拥有更多的资源,与贫困山区孩子缺少资源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社会中各种“二代”形象被媒体建构,导致阶层固化观念不断升温。这些身份标签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社会命运的担忧。他们面对着阶层固化的现实,积极性遭到挫伤,进而产生了挫败感和相对被剥夺感。大学生面对失败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开始自我回避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如选择做一个“佛系员工”,只求“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静静下班”,来一次“佛系恋爱”,如“你看吧,我都行”的恋爱态度。其实,这些态度的背后是回避自己无法改变的现状,寻求自我安慰的妥协心态。

2 大学生“佛系”心态成因分析

“佛系”心态的产生是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当代社会变迁中的阶段性呈现。大学生“佛系”心理的形成存在较为复杂的原因,既受社会物质基础决定,又受个体精神动因支配,是多元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3]。周晓虹从宏观层面中集体表象与个体认同两方面论述社会心态的形成[1]。本文拟从集体表象和个体认同的角度来分析“佛系”心态产生的原因及内在机制。

2.1 大学生“佛系”心态形成的社会成因

社会情景是一切社会活动所形成的场域,社会文化的变迁影响个体的行动,因此,社会心态是变动的,“佛系”社会心态产生也是受到文化变迁的影响。涂尔干认为,以某种心理模板为基础所构建的“集体表象”,具有随意扩散的不确定性。趋同化将原本可能相似的、也可能相异的个体心理状态在某些人群集合体中形成,这种集体心理基础的样板为个体认同提供框架。大学生“佛系”心态的形成也是以这种社会情景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中国受传统儒家、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与“出世”的社会心态,并在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中生根发芽,成为稳定的集体记忆或集体无意识。大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自然继承了这种圆融的社会心态。大学生社会阅历及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导致它们深受自媒体的误导,如“佛系”一词最早在微信上流传,经过这些自媒体的“转发”“点赞”等迅速刷遍网络。“有也行,没有也行”的思想迎合了大学生颓废的社会心态,因而受到其青睐,由此导致大学生“佛系”心态的形成。大学生处在思想的逆反期,“佛系”心态的广泛传播给青年一种叛逆的表达,他们回避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竞争压力,给自己提供一个与自己和解的借口。“佛系”心态在一定程度凸显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卷化,更是一种对社会和家庭的抗拒。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代际传递的社会资本,日益减弱的阶层流动性,逐渐固化的上升渠道,都是由于社会急速转型造成的。上述观念与“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传统观念相左,“蚁族”“X二代”等,让大学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和挫折感。理想预期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导致大学生社会心态失衡而无法理性面对社会生活中的挫折,进而采取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态度[10]。大学生产生了“看淡一切”的“佛系”心态,于是用“佛系”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伴随着社会中“工作难找”“房子难买”“媳妇难娶”等现实生活压力,大学生无法逾越这一道道心态上的鸿沟,形成“有也行,没有也行”的“佛系”社会心理。互联网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迷失以及社会转型之下阶层固化等构筑了“佛系”心理的社会基础,经过大学生的个体认同而逐渐发酵形成一种社会心态。

2.2 大学生“佛系”心态个人成因分析

青年“佛系”心理不仅受外部环境影响,而且还受个体内在精神价值观支配[3]。大学生群体主流价值观缺失以及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形成某种集体表象,造成大学生群体“佛系”心态的出现,但是这种演化的心理模板还需要获得大学生在个体上的认同,需要一种内化的过程,这样才能将大学生个体凝聚起来,形成大学生“佛系”心态的社会共识。而社会认同从个体如何聚合为群体以及个体如何在心理上或精神上归属或加入这个群体两条路径来影响社会心态或集体行为[11]。集体表象成为人们心理趋同的基本方向,那么个体认同则是将形成的群体心理最终凝聚到社会个体身上[11]。第一,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个体“佛系”心态的弥散正是由于社交媒体的聚焦和放大,通过相互间的观念认同,逐步形成相似的社会心理。网络空间无疑为这种精神层面的聚集提供了可能性,大学生利用网络上的聚集,运用语言、符号等形式的互动将所遇到的信息,如“人艰不拆”“活在当下”等提炼成不承担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等的社会共识,个体认同并内化这种集体表象,最后在网络中扩散形成精神层面的“佛系”心态。第二,大学生个体归属到“佛系”心态的群体是通过个体认同来实现。大学生面临的升学、教育、就业、创业、婚恋、住房等方面的问题以及社会转型中不公平现象,使他们很容易将“佛系”心态作为划分群体的标识,这也是为什么“佛系”这一概念受到了大学生的认同与青睐。当个体划分我群和他群,缩小群体内差异,扩大群体外差异的行为将自己置于“佛系”群体内,是个体主动行为的结果。“不悲不喜、一切随缘、可有可无”的“佛系”心态成为区分其他群体的主要表征。最初持有“佛系”心态的大学生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但是通过社会群体特征的比较,“佛系”心态开始逐步群体固化,在大学生群体内达成“无力改变生活,不如任其发展”的共识。至此,大学生群体已经大致形成“佛系”心态。

集体表象和个体认同构成了大学生“佛系”心态产生的内在机制。情绪感染、个体模仿、个体观念暗示等方面在“佛系”心态形成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但是本文主要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来进行分析,探寻“佛系”心态的生成逻辑。个体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集体无意识,当前社会转型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缺位以及社会阶层固化方面形成的集体表象产生认同,再通过网络的聚集和扩散,初步形成了“佛系”心态。大学生个体通过社会分化和比较,形成更为颓废和妥协的社会共识,即加入“佛系”群体。此时,焦虑、颓废、妥协的“佛系”心态最终形成。

3 大学生走出“佛系”心态的引导策略:聚焦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是指个体在遇到自己失败,经历痛苦以后,用积极的自我态度,或者是情绪调节和情绪唤醒的方式,更加开放和宽容地接纳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缓解痛苦。自我同情包括3个维度:自我友善(self-kindness)、普遍人性感(commonhumanity)和正念感知(mindfulness)。这3个维度既联系又区别。自我同情能力与情感接纳、环境适应、个人成长等积极心理力量呈现显著的关联,同时可以缓解负面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12]。本节从自我同情上述3个维度,引导大学生如何走出“佛系”心态。

3.1 突出“佛系”心态的自我友善特性,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佛系”心态并非是一种厌世、逃避责任,而是自我友善。都市人的冷漠厌世特质被齐美尔敏锐地察觉,他将“厌世”界定为城市人群的精神症候。不可避免地将自我的个性拖向毫无价值,自我退隐的冲动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13]。“佛系”心态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厌世,也存在自我友善的一面。个体自我同情能力越高,对自己的友善和理解程度也会越高,社会心态就会更好[12]。“佛系青年”该工作时工作,该谈恋爱时谈恋爱,不做选择时没有选择,这些实质上都是对自己的宽恕和容忍。面对现实压力,不管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既然现实如此,“佛系青年”就看淡一切,随心而为。米尔斯所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14]它是指人们必须有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即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来看到问题本质,这种能力能够产生“共情”。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的“佛系”流行说法,实际上是大学生用这种话语方式让大家对自己进行理解和肯定,进而产生共情。自我友善就是帮助广大青年学生走出对事不争不抢,对人不偏不倚的“佛系”心态,唤醒“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责任意识,摆脱逃避和无所谓的态度,肯定生活中的有所谓,同时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进而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2 唤醒“佛系”心态的普遍人性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仰

“佛系”心态是孤独感和归属感的存在,实质上是普遍人性感。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容易生成很多网络圈子,组建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网,但却成为了网络化的“原子个体”。一方面是他们较之传统的社群方式,有更高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原子化个体也深陷各式“圈子”中,不断从中谋求社交报酬以维系自我情感需求。“佛系”大学生原子化的存在和“佛”无依无靠、一世孤立的形象成为契合,在“佛系”亚文化话语体系中形成了个体网民的“模仿对象”。修辞话语不断衍生裂变,诸如“佛系青年”“佛系单身”“佛系购物”等,实则也反映大学生群体自我边缘化。青年“佛系”心态被认为是“丧”文化一类的亚文化,大多数“佛系”大学生更像是一种自我疏离和拒绝。普遍人性感强调与他人的联系,它还要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原谅自我,接纳自我。个体时刻处于各种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需要某些道德原则予以调适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调适社会关系的道德功能,它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15]。

3.3 感知“佛系”心态的正念表达,引导大学生走出精神困境

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兴趣和发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更是体现了当代青年群体价值观的转变。大学生个体的工作效率不高、目标价值很低,就会出现一些“不争不抢”佛系态度,进而丧失了更高的精神追求。社会阅历不足及客观的竞争压力,导致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面临诸多挫折考验,尤其是挫折经历超越其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极易产生否定自我的自卑心理,进而产生逃避现实的“佛系”心态。正念感知帮助“佛系”大学生,理性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进退两难的精神困境,正确地认识自我,降低目标,减少从众心理,将被动关注自我转变为主动专注自我。大学生“佛系”心态的“佛系”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话语体系,对“佛系”话语的批评分析可以揭示出“佛系”大学生“随心”“随性”“随意”的形象[16]。“佛系”网络话语的传播折射出大学生随意、不走心的形象,这会让自我同情较低的大学生对自己评价更不积极,进而更加会贬低自己。正念感知正是解决这种不积极、不客观的“佛系”心态的方法,它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疏导和社会帮扶。正念感知借助心理调适,让大学生重视自己的内心诉求,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解决面对的生活和工作压力。

综上,聚焦当代大学生的“佛系”心态,对“佛系”心态的表征、生成逻辑与消解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自我宽容、普遍人性和正念知觉能够使大学生走出“佛系”焦虑、颓丧和无奈的心态,理性审视“佛系”心态,对所处的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唤醒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逃避现实与封闭自我的社会心态,通过自我拼搏、自我奋斗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佛系心态个体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做谦逊的人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