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年会暨第十届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流研讨会综述

2021-01-16黄静茵陈攘攘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发展

黄静茵,陈攘攘

(华南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2020年12月24日至27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年会暨第十届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流研讨会在上海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51家高校、研究机构和期刊媒体单位的197位代表参加大会。

本届年会以“新时期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要包括大会主题报告、分论坛研讨、主编面对面、研究生拓展与研修训练营四个环节。会议开幕式由研究会理事长黄健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峥嵘、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苏铁、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江波、中成协艺教委副理事长赵炳翔等应邀出席开幕式,先后致欢迎词,祝贺年会顺利召开。

教育部职成司高等继续教育处副处长徐璐、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专委会名誉理事长叶忠海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点负责人徐雄伟教授先后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主题报告后,同时进行四场分会场专题研讨会。最后,何爱霞秘书长主持本届年会的闭幕式。她提出,研究会将认真听取与会代表对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建议,创新研究会研讨内容和形式,加强高等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秘书处办事效率和力量。

历时一天的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全体师生的鼎力支持下圆满结束。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研究会秘书处的努力和全体理事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本届年会工作卓有成效,有力明晰了十四五期间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促进了继续教育行政部门、办学机构、研究组织、高校学科点及教育类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与交流,为成人教育领域的师生们搭建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同时,研究会决定于2021年在浙江召开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由研究会和宁波大学共同主办。现将会议主要内容与成果综述如下。

一、新时期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展目标的重要起步阶段,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重要历史交汇期。[1]进入“十四五”时期,高等继续教育的战略地位势必愈加凸显。如何办高质量的高等继续教育,促进新时期高等继续教育在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协同发展,以新担当新作为推进高等继续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过渡,推动我国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是“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高等继续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部职成司高等继续教育处徐璐副处长从总结“十三五”期间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成效出发,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高等继续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服务水平和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继续教育规范创新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终身教育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步伐加快,高等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聚焦。但高等继续教育发展仍面临挑战,难以跟上全体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还未形成规范化和体系化的形态。她指出,在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有潜力、改革有动力。高等继续教育需加强顶层设计,重构办学体系,推动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入口要放开,出口有标准,探索建立“宽进严出”的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动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解决办学繁冗的问题;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质量;结构优化,推动专业机构与社会良性发展;推动高校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服务,面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发挥开放大学的优势,在平台上实现共建共享;重点通过学分银行,让学习者走上立交桥;深化理论研究,打造继续教育高地;重视激励引领,完善保障机制;继续教育投入要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多元主体分担,构建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体系。

在过去十几年发展中,中国社会对学习者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育系统中教育公平更多地追求结果和质量公平,“十四五”时期在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处长韩民指出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加之在结构上远程教育占比的增大,这些都对高等继续教育质量提升提出新挑战。新时期高等继续教育发展需要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转变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评价观;完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宽进严出的学习及评价制度;重视提升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质量并明确统一标准;发挥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的作用;促进线上与线下学习的相互融合;加强大数据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2]这表明国家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已经提升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北京师范大学张伟远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详细解读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建设的北京经验,他强调,国家资历框架是互联网时代推进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十四五”期间要创新中国模式,完善“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学分银行平台”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成立跨部门领导小组,设立资历框架专门管理部门;整合已有法律条文,为国家资历框架实施提供制度性保障;建立公开的监管机制,成立政府认可的学习成果认证机构。

(二)高等继续教育实践成果

“十四五”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建设,在体系中如何办好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学习型城市等亦成为重要课题。上海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陈巍院长围绕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指出上海高等继续教育实施要求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面对老龄化趋势,发展社区教育,扩大学历继续教育。上海高等继续教育发展主要成果是办学体系基本健全。上海高等继续教育的主要实施举措是行政部门积极引导、行业组织协调推动、以科研为先导,强调高校特色化实践发展。最后,他对“十四五”提出展望,上海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将从“一个中心”转变为“双中心”,更加关注企业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探索“企业职工教育”的新模式、新机制。云南大学副院长毛艳从高等继续教育实践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思考入手,介绍了云南地区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指出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指引下云南高等继续教育发展迎来新的转机。《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立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努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辐射中心。[3]

江苏开放大学钱旭初处长将我国社区教育空间实践划分为物理空间、关系空间和互联网空间三种类型,结合实际和新时期要求探析社区教育三大空间关系的变化,他指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体系要以学习者为主体来重新构建社区教育空间。“物理场景”向“智慧场景”转化,要构建“区域终身学习新场域”,搭建起“区域终身学习体系”的新型空间场域。针对后疫情时期在线教育的存亡问题,上海开放大学宋亦芳教授强调由于政策推动、教育需求和技术驱动,在线教育不再是权宜之计,未来也不会消亡。通过对新时期学习需求的再分析,他表示,终身学习理念下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要思考教育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真正作用、教育技术运用到终身教育体系的境界、教育技术与终身教育是否同向同行等问题,最终形成一种在线教育新生态。

老年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缪德良副校长指出,高校举办老年教育已成为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新时期高校老年大学办学存在社会开放程度不高、师资队伍不强、经费来源不足、办学场地紧张等问题,相应提出四点建议:提高高校领导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加强社会宣传;将老年大学列入正式建制,获得有力保障;出台促进高校举办老年教育的政策;建立适当的办学规模以有利于高校老年大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马国刚党委书记从石油行业办企业大学的经验出发,在发展背景、培养体系、办学网络、教学成果、质量规范以及品牌建设六方面系统介绍了过去二十年石油大学继续教育特色化发展之路。他表示,要坚定走好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发展之路,打造一流继续教育基地,办值得信赖的继续教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欧阳忠明教授以行动者网络理论视阈下的L项目为例,探究代际学习在促进积极老龄化方面的真实效用。结果表明通过代际学习项目,老年人能得到成长性学习与工具性学习,但在促进老年人理性思考方面效果平平。由此欧阳教授提出,在实施老年教育时应充分思考核心行动者到底是谁、如何有效利用区域资源禀赋、参与部分是否局限于学校、非正式学习项目是否需要正规化等问题。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终身教育研究室国卉男副研究员在分析新时代国家政策和上海市地方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指出上海这一区域自身作为载体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面向“十四五”规划,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未来目标是完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体系,打造泛在可及的终身学习生态,构建多元参与的终身教育治理体系。

二、新时期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探索

“十四五”时期,国家大力发展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事业,一方面成人教育理论研究要有所作为,应集合成人教育研究力量,提高成人教育研究学术敏感度,推进高等继续教育理论发展;另一方面要以大教育、跨教育的视角,紧跟新时期教育研究新趋势,以高质量科研引领高等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一)高等继续教育理论新发展

任何一个学术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有生命力的理论建构。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叶忠海教授从终身教育学学科建构角度出发,厘清终身教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基础,深入剖析终身教育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他指出,终身教育学是回应当今时代呼唤而产生的,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终身教育实践活动是建立终身教育学的实践基础,终身教育研究成果的积累是建立终身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相关学科成果为其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借鉴材料。终身教育学以“教育的终身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本质上受人文社会学科大系统所支配,是人文社会科学大系统中教育分系统,属于人文科学性质,具有全程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开放的理念为指导,以人和人才发展规律为内在根据,沿着“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主轴线引领构建终身教育学框架。

真正提升高等继续教育发展质量,需要坚持理清高等继续教育中的核心概念,明确新时期高等继续教育的新定位,以此转变高等继续教育发展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教授强调要使继续教育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明晰其内涵和功能。对继续教育功能性质的合理定位不仅是新时期的需要,也是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他通过对“继续教育”这一概念进行较为深入的历史梳理,认为成人教育是继续教育的最初形态,而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形成过程中的高级阶段。继续教育的支持使得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有了可依托的基础,在新时期背景下继续教育要走出新发展路径,须完善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准确定位继续教育内涵功能;开展继续教育管理的变革,实现组织机构的转型发展;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多元能力的培养;创新继续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拓展信息技术手段。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4]这一新时期对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提出了规范化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华东师范大学黄健教授对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等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持较为审慎的态度,认为量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影响质的提升,未来大学也可能因此面临终结。她以高等教育普及化为背景,将高等继续教育的研究点着眼于未来,以斯坦福大学的开环计划、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慕课大学、开放徽章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为例,分析了技术影响下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创新变化,前瞻性地指出高等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面临着“危”与“机”。她提出,对此成人教育工作者要有“守”和“创”的信念,要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格局中把握高等继续教育的未来。

(二)高等继续教育科研新方向

教育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学科谭旭主编表示目前成人教育领域的研究存在深度、广度、跨学科角度不够,实证研究较少、思辨研究较多等问题。她认为单纯从成人教育学科角度出发研究高等继续教育是不够的,要从大教育角度入手,跳出成人教育来看成人教育,才能带来诸多审视成人教育、高等继续教育发展过程的全新视角。她认为目前中国教育研究的重点主题表现在,着重研究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疫情防控中的教育教学、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的改革、推进五育融合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教育改革、法律法规标准的研制与修订和相关权益保障问题、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比较教育等十大方面的热点问题。而新时期成人教育学科研究则要透视教育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究。

高质量科研是高等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宁波大学乐传永副校长从基层角度探讨如何做好做优高等继续教育研究。他强调,科学理论研究是高质量继续教育发展的基石与保障,实现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科学理论研究,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研究的指引作用。科学理论研究具有实现继续教育管理和实践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的重要功能。科学研究是继续教育队伍实现专业化的必然途径。继续教育实践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提供对策。他提出,问题导向是继续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有效途径。一是将实践问题作为课题。科学研究要紧紧围绕国家继续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关注重要的继续教育实践问题,开阔研究视野,挖掘其基础、内在、本质的规律。二是要解决继续教育实践发展中的问题,促进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三是预测继续教育可能面临的问题,引领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他指出,科学理论研究工作方法就是“有问题——找课题——促工作——得发展”。工作即科研,管理即研究,工作与科研一体化发展。最后,他对成人教育研究者提出期望,要求真、务实和坚守。做真学问,解决继续教育实践发展中的困境和问题,揭示继续教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提升未来我国成人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就要充分推动实证研究方法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应用,以实证研究成人教育来反哺社会。曲阜师范大学李方安副主任深入探讨了扎根理论研究的缘起和内涵,通过大量研究实例说明了什么问题适合做扎根理论研究。他从理论抽样、三级编码资料分析法、发展理论三个层面详细讲解了如何使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这对于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上海师范大学马颂歌副教授围绕“村民非正式学习的质性研究设计”这一主题,主要探讨了质性研究设计的生成过程、质性研究问题的“浮现”和质性研究设计原理与质性研究设计现实之间的差异。最后她指出,近年来定量研究方法对质性研究方法有所冲击,但质性研究的存在仍有着必然性。上海师范大学刘雅婷讲师通过分析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挑战,指出人口快速深化老龄化时代已到来,老年人口结构的分布明显不均衡。她分析了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样态和影响因素,提出老年教育资源适应人口老龄化时代挑战的若干策略:一是依据老年人口动态调整资源供给总量;二是在资源供给弱势地区补充市场力量;三是依据年龄结构科学设计供给内容。

三、新时期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

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战略首先要根据时代命题,探索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在新路径下培养所需高质量人才,同时还要积极思索高等教育普及化下高等继续教育的未来,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

上海师范大学徐雄伟教授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分享了他对创新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上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点于2006年成立,培养方向包括教师专业发展、成人教育理论和成人教育管理三个方向,现有专兼职导师11人,每年招生研究生8人,目前该专业在校学生20人。其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培养研究生理论运用和实践能力。注重强化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学习,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并以项目学习为引领,提升理论学习的实践运用能力;第二,整合国际合作资源,拓展研究生国际化视野。上海师范大学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短期访学,在参加访学项目的学生中,成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占据大部分比例;第三,鼓励学生参加高端比赛项目,提升研究生学术涵养和教育情怀。学生在参与各类比赛中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等继续教育规模的扩张激发了提升成人教育学专业人才量和质的诉求,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探索高效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及社会服务品质。云南大学聂琴教授认为成人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成人教育学学科自身的清晰认识,全面把握和理解成人教育学的丰富内涵及其对终身教育的基础性意义,对构建新时期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山西大学桑宁霞教授从山西大学自身培养经验出发,总结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凝聚力量打造成长共同体。

四川师范大学邵晓枫教授从长期人才培养的工作经验出发,对提高培养质量这一重点问题展开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效能、对外交流与合作五个维度的反思,成人教育学应培养专才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相结合,由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向培养理论与实践融合式人才。曲阜师范大学何爱霞教授从本校培养实际出发,介绍曲阜师范大学特色的成人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研究生教育条件建设、构建导师“指导共同体”、探索推行“小先生制”、前移研究生培养端口、渐进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强化教学科研项目引领、实行研究生组会制度。她表示,未来将朝着增列博士学位、优化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扩充师资力量、提升研究生科研成果层次和质量四个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学术期刊主编引领科研成果创新

学科建设的高质量要求外化为对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高质量要求,成人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是稳健提高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有生力量。为此,本次年会邀请了相关编辑与专家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探讨。《远程教育杂志》陶侃执行主编指出期刊关心的是新和深的论文选题。根据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他建议成人教育研究者应注重研究“四大变化”,即场域的变化、学习者的变化、知识生存方式的变化、学习需求的变化。《教育发展研究》林岚主任介绍其期刊偏重政策研究,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论文研究方面,她建议要坚持三个导向:政策导向、实践导向、问题导向。要以大教育的视角,从第三只眼来看教育,文章应具有强烈的实践关怀和深刻的理论秉性,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做文章。

《开放教育研究》徐辉富主任期待学者们研究终身教育体系建构方面的内容,对于思辨类选题,文章应举出不一样的看法;对于实证类选题,研究应基于现实的问题,具有紧迫性和生命力。《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谭明杰主编介绍了杂志的定位是一体两翼,即面向远程开放教育这一主体,在选题上主要面向教育技术和终身教育两个方向。他强调研究要做到四个真。第一,解决“真问题”,研究一定要是问题导向,文章的内容组织要围绕真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最后落脚到问题的解决。第二,运用“真方法”,根据具体问题和条件来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第三,体现“真逻辑”,在文章结构上要具有强逻辑性,这涉及到研究设计的问题。在文章的段落和语言上要具有逻辑性,这体现在文章整体的谋篇布局上。在文字和内容的逻辑关联性上,语言表述要清晰和有逻辑,反映所作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第四,进行“真思考”,思辨文章提出新的深刻的观点,实证文章要对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猜你喜欢

教育学研究发展
一部系统研究批判教育学的力作
——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学学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