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教育的价值热点

2021-01-16桑宁霞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应急居民社区

桑宁霞, 李 京

(山西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最新的历史定位。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国各个领域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社区教育作为人们守望相助的心灵家园,只有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与时俱进、把握时机、握紧民生命脉,深入研究人的主体价值、社区共同体、社区善治的价值,才能充分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并肩负起更为现实和长远的社会使命。[2]

一、社区教育关注人的主体价值

“以人为本”是人的主体性追求价值理性的必然趋向,德国生命哲学家齐美尔提出,只有拥有体验内在生命的直觉和本能性预见的生命哲学,才能把握“生命”的整体性,以领悟世界的真谛。[3]社区教育作为最贴近社区居民的大众生活教育,其研究注定由关注教育工具理性转向追求人的主体价值。[4]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教育遵循人的主体价值规律,为居民营造合理、有序的人文生态环境,在推动科学文化知识深入人心、开展心理疏导服务等方面以社区为依托,致力于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和谐意识,[5]促使人们对社区产生深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完成社区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知识普惠精神个体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还包含了诸多精神层面的需求。社区教育是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有形阵地,是群众文化工作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6]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紧随科学理念的指导,基于社区需求,及时选择合理、有效的内容,如公共卫生知识、党建知识等,通过微信平台、宣传单、入户走访等多种便捷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社区教育不断成为推动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繁荣的重要动力,更好地为中国的先进文化服务。

山东省诸城市贾悦社区学院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一是利用社区公众科学素质教育体验馆科普知识,先后举办了“青少年保护条例”、党的十九大精神、党风廉政建设知识竞赛等活动;二是聚焦于青少年,定期开展家长培训、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以及青少年科学艺术兴趣培训班;三是为社区儿童建设了阅览区、绿色网吧以及声学、电学、生物学等科学实验动手操作区,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广西省壮族自治区五通社区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开展关爱女性健康知识讲座;母亲节前后,邀请社区医院的医生举办“健康母亲·科学育儿”讲座;社区还联合小学开展“孝亲敬老”进校园等活动。河南省安阳社区大学极为关注老年教育,常利用公告栏、朋友圈等宣传工具,向居民宣传疾病预防、养生保健等知识,并对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及常年用药的居民进行入户走访,宣传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收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各地社区教育群策群力,积极举办多彩的宣传活动,为居民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充分关注了人的主体价值,有利于增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让科普走进生活、走进家庭,丰富精神世界,健全居民自治机制,从而推动营造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心灵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心理疏导缓解负向情绪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内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面临着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心理压力,轻则焦虑、恐慌,重则抑郁、暴怒、崩溃、绝望,长期极端负面的心理氛围必然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社区是居民产生心理应激活动的直接场所,及时的社区教育心理疏导能够培育居民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培养健康心理以预防身心疾病,依此而建立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是我国基层社区领域的多边公共平台,也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海淀区路富润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系列老年人心理疏导活动,通过音乐辅疗等方法,逐渐打开了老年人的心扉,舒缓了因空虚感造成的晚年生活心理压力,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眼手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力,互学互鉴进一步增进了感情,丰富了晚年生活。广州市越秀区设立心理评估站,采用虚实交互、生物信号反馈等技术,为市民提供心理健康自测,及时缓解心理压力。吉林省四平市广兴茂社区心理咨询室多年来一直坚持对辖区内问题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采取心理疏导、心理讲座、跟踪回访、家校联动等措施,积极让孩子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自我调整的方法,并采取个别辅导等多样的心理疏导形式调整孩子心理状态,降低心理异常发生率,夯实心理辅导基础。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心理健康服务站设在社区居民活动室,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沙盘等专业设备和专业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免费为居民提供面对面与线上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并逐步建立基层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社区教育心理疏导不仅能够有指向性地做好人文关怀,关注人的主体价值,还能够促使人们释放心理压力,涵养居民正向健全的社会心态,形成增强信心、温暖人心的社会气氛。社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关注人的主体价值,融入人文情怀是社区教育走向理性的必然选择。社区教育依托社区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急民之所急,促进居民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疏解负向情绪,消减心理压力,激扬人的生命活力,凝聚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的强大力量。

二、社区教育助益社区共同体建设

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社会观建立在生命哲学理论基础之上,即人是生物,生命的进化通向社会生活,一是生命活动的最一般形式——联合;二是从有机体的细胞关系过渡到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共同体是一种能为个体提供健康社会生活的特殊社会关系模式,社区共同体的缔造要将空间环境的营建作为凝聚社区人群、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其中,社区教育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培育公共精神、提高居民参与度、推进自助互助参与机制等措施来助力构建社区共同体,以形成新的社会联结点来凝聚人心和提高生活品质。构建社区共同体成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构想的呼应,也切实成为社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一)共享课程资源,凝聚千家万户

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终身教育属性的社区教育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渠道。近年来,各地社区教育不再只局限于线下教育,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育优势,汇聚专家名师,针对青少年儿童、成人、老年人等开放优质课程资源,涵盖了包括生存、生命、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具有极大的普惠和共享价值。居民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极大地增强了邻里之间的亲密度。

国家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逐渐向全民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健康生活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等主题的社区教育视频公开课2.6万分钟,微课3.7万门,MOOC通识课程81门和学历教育网络课程300门。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联合社区学校,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开通了便于在移动终端学习收看的“网上社区教育大讲堂”微信公众号,汇聚了全国各地制作精良的1,000多门科普、艺术、健康和生活等主题的微课。各省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纷纷整合总部资源和本地特色资源,调整教学安排,及时、反复地向居民宣传科学卫生、心理健康等知识。全国20余家省级和10余家城市社区大学利用终身教育在线平台、移动端和电视台提供在线学习服务,让居民安心、充实地居家学习。在老年教育方面,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运用浙江学习网和“在浙学”APP提供在线支持服务,为广大老年人提供网上学习和互动乐园。上海推出老年教育MOOC,通过简单易懂的课程,为老年朋友讲解如甜点制作、插画艺术等生活技能,有效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在少年儿童教育方面,上海学习网推出“做智慧型父母”系列课程,使家长在学会维持良好亲子关系的同时保护孩子,培养孩子们的优秀品质。武汉市武昌区社区学院的教师通过互联网开设书法、古筝、珠心算等课程,让社区居民共同学习。福建省的社区大学开展了生态菜园项目,鼓励学员居家学习阳台种植,不仅自给自足了新鲜蔬菜,还能丰富家庭生活。河南省南阳市涅阳街道办事处社区教育学校建立了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的有效互动机制,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开展“打造书香世家”“感恩教育”“家长的说话之道”等课程,提升家长自身修养,形成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社区教育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了教育功能的外溢,提升了居民之间的凝聚力和粘合度,是惠及全民的良方益法,为居民的终身教育打下了基础。

(二)汇聚人力资源,滋养自助互助

社会组织具有公益性、自助性、非营利性等特征。社区教育作为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服务于居民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实践活动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广泛参与性、主体多元性、开放整合性等特点。社会组织与社区教育二者所蕴含倡导的普惠价值高度契合,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社区教育志愿者是推进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贾悦社区学院成立了一支由社区周边学校教师组成的课外辅导志愿者队伍,他们根据课程计划,义务为社区青少年授课,将科技与教育相结合。涅阳街道办事处社区教育学校聘请办事处司法所调解员、妇联主任等多部门24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组建由热心公益的心理咨询师以及擅长音乐、书法、摄影、棋艺的35名人员构成的爱心志愿者队伍,广泛利用辖区内的有效教育资源,共同开创了社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华中师范大学社区“博雅志愿服务队”吸引了一大批弘扬文明新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志愿者,主要为社区提供敬老助残、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他们为社区文明创建贡献了青春力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柳社区为了使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有个安全舒适的地方学习,开设了“五点半课堂”,课堂内配套齐全,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探索开展了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为了确保长期性与有效性,社区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共同参与,还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五点半课堂”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值班制度,以保障“五点半课堂”的规范运行。

社区教育以志愿者队伍自组织形式为主,重塑城市居民的社区精神,重启社区的自组织能力,这显示出组织化和信任度已成为现代社会动员和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因素,借此大力宣传和培育理性自觉、互爱互助的家园意识,重塑价值共识,有利于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建社区共同体。

三、社区教育筑牢社区善治堤坝

(一)社区教育提升社区应急水准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突发性事件的直接承载者。社区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实时利用社区教育平台对居民开展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和应急心理培训,以提高居民应急素质,最大限度地守护生命安全。应急教育能够考量社区管理的水准,未来社区教育还需审时度势,积极协助社区做好重大事件或灾难的应急准备,以维护整个社区在特殊时期的平安、和谐与稳定。

为了铸造社区的前瞻性,社区教育可以借助专题展览、专家咨询、科普读物等方式科学、专业地向公众普及各种突发事故的应急知识。为了促进居民内化应急知识,提升应急能力,培育成熟的应急心理,还可以将仿真演习常态化。同时,社区还可以考虑成立应急处置领导机构,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严格的规范和制度体系。加强社区生态治理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加强社区民生建设,保障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民生底线。另外,针对农村和社区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应在乡镇、社区合理配置公共卫生人员,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并提高防疫物资储备及调配能力。建立和完善应急储备管理机制、资源调配机制、灾害救助能力建设机制以及灾后安全监测和修复机制,实时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信息,为应急物资调配夯实基础。作为基层,社区要强化底线思维,将社区应急管理纳入社区规划建设和治理当中,将应急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内容当中,为未来社区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社区教育赋能社区善治

社区教育者应检验社区教育的范畴,确定如何在社区治理中充分体现其价值。社区治理的核心要素是具有现代文明素质和自我参与能力的居民群体,加强社区治理必须要加强社区教育。社区教育赋能社区善治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城乡基层的和谐稳定。

社区应以基层卫生机构为触角,整合线上咨询和会诊平台,为社区提供技术支持。社区教育可以参与到防灾规划当中,发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社区教育应协助社区救援机制应对突发情况,建立“避难与收容——社区医院治疗——护理”的三级社区防疫防灾体系,提高社区医院、社区综合体、党建中心等关键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在城市应急状态下,合理规划社区生活圈,把一些原本分布于宜居、宜行、宜商、宜游、宜养体系中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资源有效整合进应急防灾系统。此外,社区学院可以依托云服务平台进行信息采集与更新、病例跟踪、数据动态监测、人员排查等管理工作。构建健康安全监测平台是筑牢社区善治堤坝的有力载体,在继续推进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可利用类似的平台建立全覆盖的老年教育网络和跨部门合作的多层次终身学习体系。

社区教育能够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助益社区共同体建设、筑牢社区善治堤坝,为重塑社区价值自觉打下基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改革创新基层治理,提高社区教育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猜你喜欢

应急居民社区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