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式的深度学习

2021-01-13赵雯娟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设计说明陶渊明饮酒

赵雯娟

《饮酒》和《春望》两首诗被编排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中的古诗文或在雄辩中论述社会担当,或在想象中寄予胜天的理想,或在叙写中记载现实英雄。诗歌的语言形式是有别于论说文、寓言、和传记的。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联系关键词句,把握全篇大意的阅读方法,树立了朴素的文体意识,在“诗教”课上既要继续令其巩固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又要兼顾诗歌语言的特点,多诵读,用设问引导学生抓诗意的核心,通过介绍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促进学生感受诗人的心境。

(一)课文整体解析

1.《饮酒》

中国古代文人面对纷扰的外界时经常会追求一种超越的、旷达的、从容的内心。这种境界可以使个人的内心得到一种安静、安宁和安定。这种超脱凡俗的境界,总会让世世代代的中国文人特别向往,尤其当现实生活中的目标难以企及的时候,似乎就更加需要在心理上找到归宿,或者说在心理上能够找到享受美妙人生的途径。而人们在追溯这种境界时,经常就能追溯到陶渊明身上去。

在《饮酒》这首诗中,陶渊明写了他见到的很多令人心神向往的内容。比如,在喧嚣难处的尘世却能安享清幽;可以信手采摘美艳傲寒的菊花,而不用忙着计时秋收或围着某大人的鞍前马后献上持续的笑脸;不经意间就瞥见自古就是旅游打卡胜地的庐山,山中还有三三两两的飞鸟在升腾着的氤氲多彩的云霞中留下回巢的身影,太美好了。

2.《春望》

因为战争的破坏,繁荣的长安城已经破败不堪,然而这也只不过是一个缩影,那个大气磅礴、灿烂繁华的盛唐,因为战乱而衰败;人口锐减,人民流离失所,玄宗也不过只能带着少量人马避祸于蜀。此时的杜甫被叛军俘虏,和亲人离散,孤苦一人成了难民,困居长安。转眼秋去冬尽春已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如期返青。青山绿水永恒不变,国与民却惨遭涂炭。草长莺飞,狼烟四起,这种映衬之下,就更显出战争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的痛苦。

(二)重点语段细读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除了抬眼即“见”的庐山俊美,人们还可在诗句中见到东边篱笆下正盛开的菊花。菊花是经寒霜而更加艳丽的植物,在自家篱笆下采菊不用像秋收那样紧张,只需要淡淡地呼吸,慢慢地随手采摘就可以了,这也正表现出隐居生活的闲适、自在。同时,“菊”这个意象也恰能够表达陶渊明坚守气节、不卑屈低头的人生格局。

你看那含蕴霞光的山中气象,那是完全不同于“人境”的云蒸霞蔚。“飞鸟”还巢则非常像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心境——他渴望生命的张力,多次入仕,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回归田园,回归内心安处,回到初心,回到最恬淡的隐居生活中去。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而”强调诗人是在人间烟火处生活,却能摒弃繁杂纷扰沉浸入安宁、闲适。开篇便巧妙的用矛盾处、不可能处引出疑问。“自”又接着四两拨千斤似的将开头提出的矛盾轻松化解——这种隐逸的状态是自然而然,并非刻意为之的。这就非常厉害了。这种境界哪里会这么容易就能达到呢?这就不得不让人关注到大隐隐于市的根本原因,其实是“自”前面的“心远”二字。从这两个字才能真正挖掘到诗人凭借什么才可以面对外在纷扰时保持内心深处的笃定。因为心中拉开的距离足够远了,才离田园式的、纯净的、自然的生活足够近了,所以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笃定的境界了。在这当中,陶渊明感受到了真谛、真理,但是他却并没有在诗中很明白的言说出来,然而这里却有无声胜有声的令人更加遐想无穷——这样的远离尘世的纷扰,这样的沉浸在诗和远方的舒畅,太让人心驰神往了。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和鸟是不会有人类的主观感情的,但此时国家乱作一团,家人联络隔断,诗人的白色发际线越来越高却怎么也高不过围城,所以诗人“望”到带着露水的花儿是泪眼婆娑的,“望”到发出鸣叫声的鸟儿是惊心动魄的。这其实用到的是移情的方法。移情就是把诗人主观的感受投射到没有感情的花和鸟的身上。这是表达在诗歌中抒情的一种方法,是虚写。但是在这样的残破当中,确实正站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他正因战争而感到苦难。“感时”呼应的是前文“国破”,他感慨社会变迁,国家破败。“恨别”对应的是后文的“家书”他在战火之中,已经与家人离别七个多月了。在大的历史格局当中,个人的那种渺小感是非常鲜明的。战火中,老百姓的命运也只能是充满磨难。其实,个人命运是始终被历史变迁所影响的,和平、合作、共赢的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只不过是战争频发、历史巨变给个人带来的冲击会格外突出和强烈。

(一)单元目标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古诗文的内容大意。

2.阅读不同体裁的古诗文,熟悉阅读方法,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二)课时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古体诗和近体诗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品味并比较诗中“见”和“望”的内容。

3.识别诗中的叙事、抒情和议论,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心境。

3.区分词义,关联上下文的关系,准确辨析诗意并形成自己的感受或观点。

(一)预习环节

活动设计一:解词

1.《饮酒》的注释解释“悠然”的含义是“闲适淡泊的样子”,请查找工具书解释“闲适”和“淡泊”的含义。

闲适:清闲舒适。

淡泊:对名利冷淡,也指清贫寡欲。

设计说明:陶渊明求官求隐的经历丰富,学生若不探究“悠然”的含义,容易浅显地理解成“悠闲的样子”,然而“悠闲”还远没有到“闲适”“淡泊”之境。咬文嚼字是提高语文素养不可忽略的功夫,在预习中提醒学生钻研和品味词与词之间细微的区别,可以提高其理解能力,更准确地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写作时表情达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2.《春望》的注释解释“烽火”的含义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请结合“注释1”解释“烽火”在诗中具体指什么战事,并指出“烽火”一词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个修辞方法对表达“战事”有什么作用。

烽火:诗中用以借指“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争。使用借代的修辞,强调战争给正常生活带来的破坏。

设计说明:一般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理解“烽火”指代的是“安史之乱”可以使学生马上清楚写作《春望》的社会背景。而指导学生结合“注释1”来理解“注释3”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树立灵活、综合、前后关联地使用注释的意识,体会探究古诗文的推敲过程。复习“借代”的修辞作用,则是为更形象地理解战争,为更深刻地理解给人民带来悲痛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二: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的韵律

1.复习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①对仗,是一种构句手段,要求意义上“对立”。

②对偶,是一种修辞,要求结构形式上“对称”。

2.以《龟虽寿》与《野望》为例,复习古体诗和近体诗在韵律上的不同。

举例:《龟虽寿》四言十四句,没有严格的押韵和对仗句,属于古体诗。《野望》五言八句,每两句一联,每联的下句押韵,二、三联是对仗句,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

3.请大声朗读两首诗,判断《饮酒》与《春望》的体裁,并说出依据。

预设:《饮酒》五言十句,没有严格的押韵和对仗句,属于古体诗。《春望》五言八句,每两句一联,每联的下句押韵,二、三联是对仗句,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

设计说明:学生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才第一次学习“格律诗”的概念和相关特点,时隔30天做个复习巩固,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可以更清晰地识记语文概念。先清晰界定概念,再列举学过的古诗练习识别,最后请学生朗读,体会韵律,判断古诗体裁,组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掌握并运用语文基础概念。

活动三:围绕“见”与“望”两个字,理解这两首诗的内容

1.陶之所“见”

引言:陶渊明本来任经济重镇彭泽县的县令,后来因为不愿意“束带”恭迎前来巡查的督邮而告别官场,并留下一句气宇轩昂的辞官宣言——“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后世的李白还把这件事化用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來表达不卑躬屈膝、不自甘居于下流的气概。《饮酒》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这首诗中诗人写到“悠然见南山”大多数学者认为“南山”指的就是陶渊明隐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的庐山,请同学们分析诗意,回答下列问题:

(1)在《饮酒》诗中除了“见南山”作者还提到了“见”什么?

(2)所“见”之物有什么特点?并请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些特点。(当堂背诵相关诗句)

(3)诗人是如何“见”到的?如何理解“而”“自”词语的含义?

(4)“真意”指什么?请用诗中的词语回答,作者是通过什么本事领略到“真意”的。

设计说明:问题链由表及里,由意象的特点延伸到诗人创作时流露出的心境和格局。表示转折的“而”和语气肯定的“自”是揭示“心远”才是大隐隐于市的根本原因的关键。在学生分析了所“见”意象的特点之后,必须要通过提点学生关注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才能将理解诗意引入更深一层次,即由总结表象向溯求本质深入。

2.杜之所“望”

引言:杜甫是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诗人,但是杜甫在世时知名度却并不高。战争,是一定会对社会造成冲击的。据史料记载在“安史之乱”中,唐朝人口减少了三千多万,写《春望》这首诗时,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俘,成了困居于长安城里的难民。一位在战乱中面圣未果的难民,一位与家人隔绝了七个月之久的难民,一位会写诗的只身一人被困于长安的难民,会用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战争呢?请同学们分析诗意,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春望》中写“望”到了什么?

(2)所“望”之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其间有什么关联?

(3)请在诗中找出与“感时”和“恨别”相呼应的词语,并说说你对个人命运和历史变迁的关系有怎样的认识。并请用朗读表现出你的理解。(当堂背诵相关诗句)

设计说明:将赏析《饮酒》的方法迁移到赏析本诗。问题链的内在逻辑依然是由眼见的表象延伸到诗人内在的心绪。区分写实写虚实际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移情的作用。并指导学生通过体会“感时”和“恨别”所对应的内容,来体会诗人要表达的家愁国恨。

活动四:比较“见”与“望”两个字,领会两首诗中的情感

“见”和“望”的词义相近,两首诗中的“见”和“望”能互换么?为什么?

预设:两首诗中的“见”和“望”是不能够互换的。“望”这个动作在《春望》里是充满着悲情的,有非常大的主动性,在表达着作者付出的极度的关注,能够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这一层情感;而“见”这个字,是不用心的,在不经意间随意的,比较自在的状态下发生的,这样的情态更适合表达陶渊明安居于田园隐居,生活得到安宁,淡泊的一种意境。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仔细区分“见”和“望”在情态、情感、情怀上的区别,锤炼语用素养,促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更准确和更深刻的理解。给学生创造机会,练习如何比较分析。

请从叙事和抒情的角度总结这两首诗的特点。

设计说明:中国古典诗歌重抒情少叙事,但是并不乏将叙述、抒情、议论结合的浑然天成的作品,此活动意在向学生强调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表达形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三)作业环节

眼睛“望见”的内容即是人的品格、志趣与社会的变迁。请以表格的形式整理下列几首诗的创作背景、意象及意象的特点和表达的情感,并加以比较。

《梁甫行》《春望》《饮酒》《野望》《钱塘湖春行》

设计说明:比较本学期学习过的几首古诗,巩固对这几首古诗的理解,锻炼诗歌鉴赏能力,体会知人论世对理解诗意的作用。

(四)辅导环节

学法指导:提前理解词义——分析意象的特点——结合创作背景领会作者情感——比较并总结

习惯培养:保持注意力集中。方法有课下保证充足的休息,课上同步做笔记、积极发言讨论等。

个别关注:口头回答的完整性,书面作答简洁、准确、逻辑周密。

(五)评价环节

1.能积极发言,参与讨论;

2.能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并书写工整;

3.能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猜你喜欢

设计说明陶渊明饮酒
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Section A 1a—1c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次氯酸分解的数字化实验”设计说明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Unit 4 Making the newsReading
与猫狗共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