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乡村绿道建设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

2021-01-13李晨希

旅游纵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李晨希

摘 要:本文以开封西干渠绿道建设为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探索乡村绿道建设的总体原则和具体手法,并试图阐明乡村绿道建设在优化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引领产业发展以及传承特色文化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探究在乡村新的发展时期,风景园林引导下的乡村绿道建设对乡村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的意义。

关键词:绿道建设;乡村旅游;乡村振兴;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F592.7;F205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随后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政策文件,为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提供指导。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发挥农村资源和生态优势,支持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手工业、绿色建材、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康养和乡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的发展。”以立法的形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绿道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密切相关,是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纽带。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乡村绿道作为乡村地区重要的旅游道、风景道、交通道,其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立足黄河流域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布局,推广乡土风情建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集中连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融入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风貌。开封市水稻乡毗邻黄河,西干渠是黄河引水渠,沿西干渠的景观风貌是黄河流域乡土特色和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体现。

西干渠绿道沿西干渠河道设置,自开封西湖向北,至黄河大堤,长度约7.5 km,面积约90万 m2;南部边界延伸至西湖入水口,与西湖现有道路相衔接;北环路以北范围按照沿西干渠中心线两侧各75 m控制,南北堤村以北扩展到黑池岸线,北部边界线至黄河大堤(包含黑岗口闸口管理办公区)。2016年7月,开封市在《水稻乡旅游总体规划和绿道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划定西干渠绿道作为整个水稻乡绿道建设的先行启动段。

项目启动之后,随着黄河保护的提出和国家战略的指引,西干渠的定位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做出了相应调整。规划西干渠绿道建设成为集单车驿站、樱花大道、水塘岸线、水源地保护区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也是黄河生态廊道开封段重要组成部分。

“一渠六河”连通综合治理工程是《河南省开封市水系总体规划》和“十湖连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入选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第一批重点城市示范项目。同时,也是开封市“城市双修”“百城提质”和“黑臭水体治理”的重点工程。“一渠”指西湖引水渠——西干渠,“六河”指涧水河、西护城河、南护城河、东护城河、利汴河和惠济河。依据规划要求,西干渠绿道景观项目于2016年启动设计,并于2020年6月对市民开放。通过西干渠引入黄河水入开封城内的西湖,经涧水河、东西护城河、南护城河注入惠济河,再向东汇入淮河,将开封城内的河湖水系进行串联,同时连通了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其中,西干渠作为引水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体现,也是融合乡村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环节。

乡村绿道是在绿道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的风貌特色与资源特征形成的空间。乡村绿道是乡村中的风景道路,兼顾旅游与交通功能。徐文辉在《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绿道分为生态型、游憩型、乡村文化型、产业廊道型四大类。庄静霞[1]认为乡村旅游绿道更注重景点景区的连续性、开放性,强调沿线景观的视觉效果以及游人的感知体验。赵海春等[2]对国内外绿道研究进行了汇总和评价,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绿道的发展情况。郝晓斌[3]认为可以通过“绿道选线、异地重塑、延伸绿道、意向表达”等方式基于城乡绿道将乡村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徐文辉总结了浙江乡村绿道的发展模式,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类和搭建结构。其在文章中提到乡村绿道的概念:“乡村绿道是在绿道概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城镇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绿色土地网络的可持续性规划设计管理。乡村绿道具备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三大功能,并具有线性、连接性、高可及性特点。”[4]从游憩角度分析,乡村绿道为不同景区、景点、异质空间之间建立了有机便捷的联系,对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具有改善提升作用。绿道建设是促进城乡生态、经济、休闲、文化等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5]。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绿道承担着重要的游赏游憩功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十分广泛。银元等[6]在文章中提到“板块化”割裂的问题:乡村旅游落实生态宜居要求,首先要突破规划建设内容上的“板块化”割裂,把乡村旅游发展诉求与促进乡村生态建设、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提高农民居住环境质量等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卢小丽等[7]认为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缺乏实证分析,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的运用较少,缺少定量数据的支撑,难以保证有关乡村旅游研究结论的可适性和科学性。就目前在乡村旅游中遇到的上述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设计原则

本文在设计中遵循《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同时注重体现观赏性、舒适性、安全性、可操作性以及投资养护管理平衡性。其中,观赏性在于展现乡村田野景观,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融合绿地、湿地、农作物与场地文化景观;舒适性体现在为游人提供连续的遮阴与防晒的空间,以及实现自行车、跑步与步行友好的空间,建立全面的服务配套体系,设立休息点、租赁点和餐饮点等补给站和保障设施;安全性一方面体现在与水渠之间的安全防护,以设立栏杆、种植防护等形式加强防护;另一方面设置卫生站,为游客提供适度的医疗保护;可操作性重点在于处理好上位、现状与落地的关系,尊重上位规划,优化利用现有鱼塘、湖泊、农田、绿地,确保实际性;投资养护管理平衡性是指考虑到前期投入和后期养护整个过程中的资金平衡问题。

(二)场地条件与文化背景

西干渠绿道沿着现有西干渠道分布,沿线分布有村庄、中国菊园、农业公司、水产养殖厂、农田、水源地等,连霍高速、省道312与西干渠立体交叉,多条乡道与其平交。两侧空间风貌较为破碎,产业类型多样。

西干渠联系开封城内西湖与黄河,是城区与乡村、城市与黄河的联系纽带,其蕴藏着多种文化基因,最突出的是: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渔乡文化。开封城市因水而兴,历朝历代的发展与黄河的水患与治理密不可分,西干渠作为黄河与开封城市水系直接相连的重要渠道,与黄河文化息息相关。西干渠位于乡村区域,与城市中的绿道景观不同,西干渠绿道应展现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风貌与农耕文化。另外,要结合场地周围大量鱼塘洼地和现存水产养殖厂,着重突出渔乡文化,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三)景观规划

设计要充分考虑村民生活与游客观赏的统一,西干渠西侧设置一条机动车道路,方便南北堤村民使用。

首先,笔者对绿道的使用情况进行预判和研究,从骑行、跑步、步行3个主要方面进行研判。在骑行体验中,普通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15 km,山地自行车每小时15~30 km。在跑步方面,普通人跑步的速度是每小时10 km,接受过一般训练的跑步每小时20~30 km。在步行方面,普通人正常行走的速度是每小时5 km左右,体质较弱的每小时约3 km。综合上述研究,根据不同类型有氧运动的休息区间,布置景观节点,最终确定3 000 m一个骑行服务点,800 m一个步行休息点的景观节奏。

其次,将绿道进行分段确立景观主题。笔者充分梳理和调研场地的现状条件、现有资源,由南往北依次分布有菊花基地、鱼塘洼地、田园风光、开封水源、黄河大堤,这些不同类型的景观被绿道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了“一带五区八节点”的景观结构,即一条生态涵养旅游风景带、五大特色景观主题分区,8处旅游服务景观节点。五大分区分别为:菊香大地、水岸人家、金色田野、生命之源、河堤烟柳,8处景观节点是:菊稻飘香、鱼塘月色、渔乐泛舟、绿林葵海、沙海忆舟、望花水月、水缘花岸、黄河大堤。

(四)植物景观设计

西干渠道现为硬质混凝土护砌驳岸,在设计中,堤顶线以内仅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攀援植物遮挡,在不影响行洪功能的基础上做到护坡美化;堤顶线以重点打造特色植物景观的方式,进行植物景观总体设计。植物景观设计作为本次设计中的重点和亮点,决定了其观赏价值,体现了项目的生态效益,也是融合现有景观的重要手段。在现有景观区分的基础上对植物景观进行分区定位。

菊香大地以菊花作为主题,大面积栽植橘色系植物,强化主题特色,营造优雅浪漫的金色花田景观,主要采用植物有上层——黄山栾、五角枫,中层——山楂、茶条槭、棣棠、连翘、黄刺玫,下层栽植粗放管理的地被——金鸡菊、橘色系野花组合。

水岸人家以红色系植物为主,结合观赏草装点水塘岸线,重点打造乡野自然的湿地水岸景观。主要采用植物有上层——重阳木、红叶椿,中层——石榴、紫叶李、郁李、紫叶矮樱、美人梅,下层——石竹、波斯菊、红色系野花组合。

金色田野利用高大挺拔的秋色叶大乔木、形态优美的黄色系花灌木,配合农田景观,打造淳朴自然的乡野田园风光。主要采用植物有上层——白蜡、法桐、核桃、金叶榆,中层——梨树、鸡爪槭、榆叶梅、黄刺玫、金丝桃、连翘,下层——萱草、麦冬、黄色系野花组合。

生命之源结合黑池滩地大面积栽植紫色系植物,搭配游步道遮阴大树,营造淳朴自然的乡野河滩景观效果。主要采用植物有上层——毛白杨、桑树、楝树、紫花泡桐,中层——海棠、樱花、紫荆、木槿、紫薇、丁香,下层——二月兰、紫露草、紫色系野花组合。

河堤烟柳位于最北端,是黄河文化景区的重要门户区域,因此引入黄河文化元素,搭配粉色系植物品种,结合引水干渠主打的优雅浪漫的堤岸湿地景观。主要采用植物有上层——垂柳、馒头柳、国槐、刺槐,中层——山桃、山杏、木本绣球、水栒子、麦李,下层——狼尾草、山桃草、粉色系野花组合。

在突出主题景观的同时营造丰富的四季植物景观效果,能够做到全年各个时段吸引游客观光游赏,增加旅游经济价值。其中,11月到次年2月有绿可赏,以大叶女贞、广玉兰、椤木石楠、黑松、桧柏等观赏植物为主;3—5月以春季开花植物为主,主要有梓树、桃、李、杏、玉兰、海棠等;6—8月以水岸沿线植物为主景,主要有荷花、莲花、芦苇、黄菖蒲、千屈菜等;9—10月以赏秋叶、观赏草为主景,如蒙古栎、元宝枫、银杏、观赏草、稻田等。

笔者考虑要为远期植物景观预留空间,结合本次造价进行整体景观氛围的营造,远期可以结合植物景观主题和游客需求,如采用立体栽植等方式,营造趣味性景观体验。

(五)主要节点设计

在菊稻飘香节点,要对现有闸门进行风景化改造,以菊花和稻穗为元素进行景观改造,使其成为水稻乡的门户形象。

在鱼塘月色景点对景观条件较好的鱼塘进行改造,设置木平台供人停留,采用红色系植物美化岸线,留出透景线,与鱼塘后面的养老社区形成对景关系。对沿岸村庄建筑的立面风貌进行改造,采用坡屋顶、白墙的整洁形式。

在绿林葵海选择景观视线开阔区域设置休息点,在节庆或特殊节日栽植能够形成花海景观的经济作物,吸引游客,带来经济价值。在休憩节点设计中融入文化典故,如隋文帝疏凿旧迹、引汴水习舟师的典故,使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得以景观化的再现。

在黑池附近既要考虑观赏性,留出透景线吸引游人观赏大面积水体,又要考虑到水源地保护的规范要求,为保护水体设定一定的隔離距离,避免游人穿越到水边,对水体造成干扰和污染。

黄河大堤节点位于场地最北端,黄河堤坝实际是进入黄河文化景区的一个重要的提示点,但是现有植被杂乱不堪,堤坝外立面极其简陋,因此要对大堤外面进行景观装饰,采用疏林草地的形式将空间打开,让游客在骑行过程中可以看到大堤的壮美,同时可以远眺黄河,还可以在这里开展婚纱摄影、纪念采风等活动。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中的商业服务设施用地要求,在西干渠绿道沿线设置3个服务驿站,并为远期预留一定面积的商业服务建筑用地。驿站每3 km设置一个,单个服务半径1.5 km,主要具备绿道管理方面的服务功能,如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主要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等功能。

(六)桥梁、驳岸与铺装设计

项目共涉及6座非机动车景观桥梁,连接西干渠两侧绿道;两座机动车景观桥梁,连接马家河北支渠。在设计中要对桥梁栏板进行景观化处理,撷取主題元素,如菊花图案、垂柳图案、文化符号等,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桥。

在铺装设计中要体现海绵设计,落实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采用透水铺装,在形式上充分体现景观主题,将麦穗、菊花等图案融入铺装细节。

在驳岸设计中,要对已建成的硬质驳岸,采用常绿爬藤类植物进行装饰,软化景观界面,如扶芳藤、常春藤、络石等;未建设的驳岸均采用景观生态驳岸的处理方式,如植草袋生态驳岸、叠石护坡、木桩驳岸等。

在标识系统设计中,要突出乡野特色,兼具引导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结合智慧园林,采用二维码识别的方式,增加园区与游客的互动体验。

(七)游客使用分析

本文对项目的游客类型进行分析研判,预测游客可能的使用方式,有利于对设计进行合理化调整,现就西干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详情如表1所示。

(一)优化乡村基础设施

西干渠绿道的建设,最基础的作用是优化乡村基础设施。方便本地居民和游客通行,景观化地完成了乡村道路的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工程,完善乡村道路体系,构建通达的沿河和跨河通道。

(二)引领产业融合发展

线性景观更深层次的作用在于,以线串点、以线带面,将现有菊园、农田、养殖场、水源地等相互之间割裂的功能、无关联的地块,通过景观的手法提取、放大、整理、缝合,有效地将一、二、三产业串联起来,形成“藤与瓜”的关系。“藤”指西干渠绿道,“瓜”指各个地块。通过一条乡村风景道,将各个地域景观系统串联在一起,增强产业之间的协同带动作用。

(三)丰富乡村文化、黄河文化内涵

在绿道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要将具有场地特色和乡村记忆点的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将黄河流域的特色文化和历史元素呈现在其中,使西干渠独特的文化内涵得到彰显和表现。

西干渠绿道处于城与乡、河与湖、水与田的衔接地带,并不宽阔的线性空间内承载了多元的功能定位和文化价值。项目开始于2016年,其规划设计并不是一锤定音,而是随着近几年国家战略和当地诉求一直处于调整之中。

如今骑行西干渠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西干渠绿道正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如何更好地建设乡村,如何做好大保护大治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课题。以绿道建设为纽带融合多种用地形态,进而形成旅游风景只是手段之一,更多的方式方法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继续探索。

[1] 庄静霞.基于乡村旅游下的屠甸绿道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4:6.

[2] 赵海春,王靛,强维,等.国内外绿道研究进展评述及展望[J].规划师,2016(3):135-141.

[3] 郝晓斌.基于城乡绿道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5.

[4] 徐文辉.浙江省乡村绿道发展模式创建[J].城市规划,2010(6):60-63.

[5] 徐文辉.开展城乡统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2012(6):12-15.

[6] 银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5):182-186.

[7] 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2014(1):200-205.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