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2021-01-13胡晓宁

黑龙江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负面心理学心理健康

胡晓宁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西安 710300)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高校心理教学中,大一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任务较重,因为大一新生处在新身份的过渡时期,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心理会产生一定变化。同时,相比于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大一新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承受能力相对较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活动也更加普及,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内容更加复杂,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也就更加强烈。从当下的社会热点事件来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事件与日俱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此外,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负面心理的辅导和纠正,而忽略了积极心理的开发和拓展,使得高校的人才输出质量远远不足。

1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常规性和系统性的课程设计

目前,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仍然缺乏常规性的教学制度。许多高校只是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前期,进行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多是以大型会议的形式进行,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弱,只是单纯进行形式上的教学。另外,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针对大一学生,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不再进行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了,这样就导致许多学生在面对升学和就业问题时产生的心理压力无处排解,长此以往,积累的负面情绪会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很大打击,甚至会出现自暴自弃的想法,严重影响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负面情绪较多学生的心理问题。

1.2 缺乏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一次全新的革命,在心理学教育领域还是比较新颖的,但高校普遍缺乏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内容。当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理念进行心理学的教学工作,主要针对负面心理的缓解和调节,目的是使学生不至于出现消极的心理表现和负面情绪,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心智较为成熟的成年人,能够有效地对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节,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只有少数学生,所占比例较少。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起到实际效果,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负面心理的矫正,而缺乏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对教学资源来说是很大的浪费。

1.3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高校大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生的网络使用规范和习惯,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校教学中,不管是思想政治教学还是专业课程教学,都已经加入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但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却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心理健康教学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善于并习惯使用互联网来解决和处理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会在相对独立和隐私性较强的网络空间排解心理上的不良情绪,甚至在网络社交中寻找心理安慰。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网络技术是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 建设常规化和系统化的心理学课程

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要建立常规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心理健康课程既有针对性,又有系统性。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针对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教学内容。大一新生面对新鲜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容易出现放松学业、过度娱乐的心理现象,针对这种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就业和升学的选择,存在巨大的社会压力。此外,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在就业和实习中的心理落差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等过程中,都需要引入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2 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论,在我国当前的高校心理学教学中普遍缺乏。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区别,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个体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领域都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在心理性格缺陷的制约下,未能有效地发挥出来。而积极心理学就是要帮助个体来实现自己潜力上的挖掘和个人能力的突破,使学生都能够在某个专业领域成为优秀的人才。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但是教师可以将当前的积极心理学内容,渗透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成一种综合性并具有实际效果的专业课程,为大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3 增加多种心理学教学形式

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中,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其中以网络行为习惯为主,积极拓展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十分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环境,比如网络平台的内容与个人权限的设定,既能够保证网络空间的公开性,同时也能保证一定的隐私性,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同时,这种线上的心理健康教学形式,更加符合当下大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习惯,能够吸引更多学生敞开心扉,认真剖析自身心理上的弱点和缺陷。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挖掘具有负面心理问题的学生,帮助其正确疏导并调整心理缺陷,同时,也能够向学生传授积极心理学理念,使广大学生能够通过心理教学课程,加强对积极心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开发自身潜力,实现某项专业领域的进一步提升,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结语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鲜的理论范畴,目前还未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开展。在新时代的经济环境下,人才资源开发已成为当下社会的重要内容,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主要标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高校的人才输出质量,促进积极心理的开发和拓展,培养具有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负面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媒体负面报道与扭亏绩效:信息传递还是监督治理?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涉及商业伦理的负面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