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分析和对策研究

2021-01-13

黑龙江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价值

赵 爽

(天津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222)

网络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综合延伸。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网络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更具挑战。

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

当前,以网络技术为载体集中反映社会成员价值观的网络意识形态,已成为意识形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网民在信息收集制造和传播过程中,会以其价值倾向和意识形态主张作为指引。网络成为多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战场。其互动性、快捷性、隐蔽性特点与意识形态博弈的复杂性、斗争性、多样性特点相互交织,使网络意识形态博弈愈演愈烈。近年来,面对网络舆论高度复杂的紧迫局面,要认识到网络空间是新时代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要依据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顺势转变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与话语权的方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

广大青年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尚不成熟,判断力不足,极易受到错误价值观引导。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20~29岁的青年群体占比 21.5%,广大青年已经成为网络的重要参与者,网络空间“去中心化”的趋势使得网络空间出现了人人皆可编辑、时时皆可发布的状态,网络内容制造和传播的门槛无限度降低,青年的主体作用被不断放大,若不积极引导,致使制造和传播的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就会给国家利益带来风险。从一定意义上讲,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防范和处理好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事关国家战略安全、事关时代新人培养、事关民族复兴与未来。

2 新时代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和原因分析

2.1 青年网络意识形态主要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2.1.1 网络价值引领风险

随着网络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战场这一形势的演变,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遭受挑战,国家之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与对抗,外部敌对势力的价值观渗透也在借助网络背景不断衍生和变化,这些都给网络价值引领带来巨大挑战。

2.1.2 网络内容和传播风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加速更新迭代,网络传播的方式和效果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青年人用网的方式、目的和内容也随之不断演变,网络内容五花八门、网络资源源源不断、青年网络实践不断丰富,这些都给网络意识形态带来新的挑战。

2.1.3 网络舆情研判和监管风险

关于网络舆情的管理一直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提高,需要我们不断重视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尤其随着青年的现实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等现象的出现,舆情管理风险也日益显著。

2.2 青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成因分析

2.2.1 从实践主体的角度分析

第一,广大青年从生理心理的角度,都处在人生起步期,对于热词热搜、敏感话题等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更容易参与到网络内容制造和信息传播中,成为网络空间传播网中的节点。第二,青年一代个性鲜明,很重视其在网络社交中能否有“存在感”和“成就感”,他们往往基于信息的文化意义进行网络聚集,对包括网络话语、网络场景、价值主张、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参与,反复的讨论和信息发酵就可能上升为群体效应和社会问题。第三,青年也往往借由网络来表达自身在学业、择业、情感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和主张。因此,现实社会对于其利益无法充分满足时,很容易触发青年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

2.2.2 从实践方式的角度分析

从网络传播特点看,在大数据时代,任何时间、地点和角色之间的无缝隙对接,多元多线程的传播场景,打破了原有的自上而下单方向灌输式信息传递,编织了一张节点密布的传播网络,作为节点的个体都能够制造和传递信息,每个人都寻求网络话语权,海量信息能够迅速传播。网络社交的传播速度、影响范围、路径渠道等都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挑战。

从网络内容分类看,网络内容存在红色、黑色、灰色三种区域。其中虽然以主旋律为代表的红色区域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以反动、暴力、血腥、色情等为代表的黑色区域仍占据一定比例,以低俗恶搞等为代表的灰色区域,对于缺乏判断力且追求个性体现的青年一代,更具吸引力,其非常隐蔽、极易渗透、波及面宽。对黑色和灰色区域的抵制和监管是共筑互联网“共同价值”的关键环节。

2.2.3 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分析

在信息全球化的形势下,境外资本纷纷参与到中国互联网产业中来,海外控股或直接出资网络平台,基于资本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和思想诱导,掌控网络场景的支配权,企图以网络渗透和舆论引导影响社会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对我国青年意识形态工作和价值观培养带来了强烈冲击。

3 高校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安全建设的对策

3.1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价值引领

3.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新主导意识形态理论内涵

始终牢记把青年学生培养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新生力量的使命。面对围绕经济社会转型期重重矛盾下各种交织激荡的思潮,针对青年学生暴露出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扭曲、责任感薄弱等问题,在价值引领上,把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切主导意识形态的出发点。

3.1.2 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网络内容的有效方式

高校面对青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时,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的价值导向新内涵。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并以此为同向发力的精神内核向外辐射拓展。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内容的网上传播力度,重视对重大政治事件、重要历史史实、先进典型事迹的网络传播。

3.2 构建辅导员网络思政话语体系,重视青年学生的网络价值主张

3.2.1 探索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话语体系的构建途径

辅导员作为在高校思政工作一线的重要力量,面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深入青年生活学习的育人队伍,应主动了解青年实际诉求,有效建立起受其喜爱的话语体系和论述方式,从而加强教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一方面,优化话语内容。青年学生在学业、就业、社交、情感等方面存在很多困惑和需求,也容易把这些诉求在网络中讨论上升为群体问题、乃至社会问题。拓宽途径倾听青年诉求、建立平台解答青年困惑,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和改进适应青年需要的网络内容。另一方面,创新论述方式,增强网络思政的感召力,从方式上不断提高青年的接纳程度。辅导员要巧用善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叙述方式,寻求网络精神内生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机结合,做到润物无声行之有效。

3.2.2 构建网络新媒体矩阵,丰富青年网络实践内容和形式

一方面,加强阵地建设。结合青年网络社交的特点,对微博、微信、直播、社区等各类平台多元化建设新媒体阵地,以青年学生聚集广泛的网络场景为目标,先抢占阵地不空场。另一方面,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创作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优秀网络作品,反映青年诉求、表达青年关切。同时,丰富青年网络实践形式,开展各类推选展示、网络文化入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给予青年表达价值主张的平台和机会,让所擅长与所期待有效结合。

3.3 重视辅导员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提升青年好声音传播的主动性

3.3.1 加强队伍建设,重视网络舆情引导的功能发挥

一方面,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重点选拔思政教育一线骨干、思政专家组建网络评论队伍,有效开展舆论引导。另一方面,结合师生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汇集研判网络思想动态,对舆情信息及时把控和有效疏导,及时发现处置网上不良信息,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敏锐度和时效性。

3.3.2 强化骨干培养,打造主流声音的青年力量

发挥学生党员、青马学员、学生骨干的青年力量,培养主导社会主义舆论风向的青年领袖,获得青年的积极拥护支持,消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群体基础,培养一支敢于亮剑、敢于与歪风邪气做斗争的青年学生队伍,通过网络发声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价值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