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1-01-13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知识点思政

廖 华

(中南民族大学, 武汉 430074)

课程思政源于教育学中学科德育观点。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于改变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状况,旨在通过挖掘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 环境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目标

环境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达成以下三个目标:第一,优化教学内容。通过梳理本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帮助学生形成历史主体意识并从专业中引发和专业相连的问题,发挥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第二,扩展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方式创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教学文化的感同身受、情感体验、心理归属,探索精细化、浸润式的隐性教育方式。第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素材带入课程,既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2 发掘环境法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环境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就要落实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应聚焦课程思政元素遴选课程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环境法学以预防原则、公众参与、环境损害救济为研究对象。环境法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与思想内涵,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准备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将课程设计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时时关注社会实践,结合知识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时,可以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引导学生认识到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引发公共健康危机的严重性,强化学生重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维护生态安全并将生态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意识。又如:讲解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时,可以在讲解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常州毒地案”进行讨论,使学生不仅从中学习到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诉讼范围、举证责任、法律责任等知识点,还要使学生认识到需要这样一个制度才不至于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毒地中承受前代人埋下的苦果。

第二,专注于思政素材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的思政元素。一个素材可能含有多角度的思政元素,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要注意选择其中一个与本课程知识点结合度最高的进行挖掘,如果将一个素材的各个层面的思政元素都在课堂上展开会耗时较长,减少了专业课程知识点的授课时间,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学习。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把专业课程上成思政课,而是结合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有机融入育人教育,所以教师应把握好思政素材的向度及讲述时间,如果课堂教学过多地围绕思政素材展开就会模糊专业课程的定位,这不利于专业课程的传授。

第三,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必须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着重于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合,教师水到渠成地将思政教育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中,实现育人无形、润德无声的效果。这需要通过开展相关观摩学习、专题报告、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帮助教师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把握,培养专业课教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契机的能力[1]。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认识,因为思政育人并不是在课堂上随机展开的拓展教学,需要经过反复揣摩、制作体系化的环境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材料。教学材料是进行教学工作必备的物质基础,也是课程思政的有形载体,教师应以凝练出的课程思政元素为指导,结合具体的课堂组织和教学形式,以讲义、案例集、学术论文、视听资料、社会调查报告等形式将课程知识点中具备思政元素的内容呈现出来,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材体系。

3 实现从老师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

课程思政旨在挖掘和发挥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功能[2]。在环境法专业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从情感入手,注重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摸索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3.1 尝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结合法学类课程特点,有学者指出,法学类课程思政应形成“事实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层层递进的三环,实现求知、铸魂、践行三者的有机融合[3]。求知、铸魂、践行的主体都是学生,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发掘环境法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注重授课方式的转变,改传统的课堂讲授为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前,教师应将课程PPT及思政素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课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生动的语言及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话语方式讲解思政元素,并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发言者、评述者,教师则作为倾听者和点评者。课后,结合第二课堂,教师组织学生以论证会、听证会、模拟法庭、模拟谈判等方式重现思政素材,让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更深刻地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意志品格。以“常州毒地案”这一思政素材为例,可让学生分别扮演受害人、污染企业、校方、地方环保部门的角色,进行四方模拟谈判,解决受害人的损害赔偿及污染土地生态修复责任的分配问题,从而体会作为执法者如何主导社会纠纷的解决,如何通过严格环境执法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树立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2 摸索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转变

以课程思政模式展开对学生的培养,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堂互动和课堂展示的主动性[4],这个过程既需要老师转变观念,更需要学生变以往的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在注重过程考核的大背景下,环境法学课堂可摸索各种新的过程考核方式,激励学生投入到思政课题的建设中。以平时成绩为例,不以到课率为计分依据,而是以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模拟听证会等活动中的表现为参考。由于课堂人数较多,学生需分组参与活动,每组学生自行分配角色及合作方式,这个过程本身就能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可给出评分标准,让学生组别之间相互打分,培养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中考核为例,可要求每个学生课后选择拓展环境法课堂知识点的学术论文一篇或者学术专著一本,阅读后写一篇读书笔记作为期中考核依据。这些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的规范分析和理论思辨,往往以法律文本为基础展开,深度阅读并评述可以激发学生质疑文本、寻找理由的勇气,并深度思考法条背后的人文关怀与价值取向。同时,这种阅读训练还能够培养学生寻求理由、将自己命题建立在论据之上的客观公正的态度,逐渐形成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且引导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并通过向高质量论文作者致敬再塑尊重知识的时代风标,引导学生培养“千淘万漉只为真”的求实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知识点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