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链视角下科技服务网络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2021-01-13刘平峰

关键词:服务网络价值链服务业

刘 然,刘平峰,田 琪,孟 哲

(1.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2. 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北 武汉 430070;3.湖北省电子商务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4.广州市玄武无线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10)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科技服务业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科技服务业服务输出范围广泛,既可以通过研发服务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知识积累水平,增进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效果,又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服务实现新技术范式导入,促进相关的行业企业实现生产链升级,全面深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培育新兴产业[1-2]。2017年,我国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14.4%,其增速为三年来的新高,较2015年和2016年分别加快了3.8%和3.1%。但是,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还远不能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科技服务供需匹配不佳、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结构单一、服务能力弱等问题逐渐显现[3]。相比其他国内生产性服务业,2017年,我国科技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以及地质勘查业三者合计仅在我国第三产业中占比9%左右,与金融业15%的占比相差甚远。在此情况下,探究科技服务创新效率,着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产业,对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速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具有深远意义。

一、相关文献综述

从现有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知识服务业的研究范围内,较少单独对其进行研究。科技服务业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学者中被称为知识密集型产业(KIBS)。不少国家将知识服务业作为与科技服务业内涵相对应的产业。Daniel Bell是明确提出知识服务业概念的第一人,他认为知识服务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和模式,理论知识居于知识服务的中心位置,知识服务业的出现使得经济社会的重心开始向知识领域转移[4]。Maroto指出科技服务业主要是在服务业和制造业创新过程中提供知识服务[5]。Zieba和Bolisani等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利用知识的扩散、转移活动和创新活动向不同用户提供服务的产业[6]。

国内学术界有关科技服务业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针对科技服务业的内涵以及运行机理等进行研究。王毅成分析了我国科技服务业起步时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科技服务类知识产业是从技术定向开发到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整个技术流通过程中高智密型服务的第三产业[7]。王晶认为中介是科技服务业的本质,技术和知识是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手段,而社会各行业则是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对象[8]。王吉发、敖海燕和陈航将科技服务业看成是促进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专业性和社会性服务的机构和企业的总称,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是科技服务业的主要目的[9]。二是对科技服务业的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石忆邵和刘玉钢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认为上海市科技服务业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存在规模小和投入少等问题,并由此提出了适合上海市情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思路和对策[10]。张清正和李国平从动态性的角度,揭示了影响科技服务业的内外部因素,发现科技服务业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和合作竞争等,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服务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拉力、政府行为及科技服务行业协会等[11]。宋谦构建了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省市级的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12]。三是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及其对产业的作用等进行研究。张琴等从知识外溢效应、竞争效应及产业协同效应三个方面对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地区的科技服务业集聚情况进行了测度,发现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水平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13]。通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李晓龙等对我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对企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企业的创新效率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和全域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14]。

综上,目前国内外有关科技服务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研究较多,但鲜有学者将科技服务业作为完整的产业进行系统研究,并分析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内部关系和服务网络构成。本文从政府支持、产业创新、行业规模和服务能力四个维度构建科技服务网络,分析我国区域科技服务业的创新绩效水平和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区域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二、科技服务网络的结构与特征

(一)科技服务网络的结构

1985年Michael E. Porter提出价值链概念,他认为,企业的业务过程可以被描绘成一个价值链,其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15],而其使用范围主要局限于企业实物价值的转化[16]。企业进行这些活动都是围绕着“价值增值”这一主题而进行的,目的是获得更大的价值。尽管传统价值链理论重点关注单个企业内部的物质活动,以制造业的生产活动为核心展开研究,但将价值链理论应用于科技服务业的分析也 同样适用。

科技服务业作为离创新最近的产业,是为创新主体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上实现创新增值而提供相应服务的产业,其活动也是围绕着“创新增值”作为目标的。基本服务活动包括技术研究与开发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成果加工服务和应用及产业化服务;辅助服务活动包括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服务、信息支持服务以及技术支持服务。对于科技服务业的价值链来说,基本服务和辅助服务活动中的每一种活动都同样重要。一方面,科技服务业作为服务方能促进产业创新和价值增值,另一方面,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实现机构的盈利,创造利润。

针对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科技服务机构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科技服务。例如,针对研发与设计环节的企业或其他创新主体,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资金、人才等服务;为生产制造环节的企业或其他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中试孵化等服务;为营销与服务环节的企业或其他创新主体提供战略咨询、金融支持、市场调研等服务。在Porter价值链模型基础上,融合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模式和过程,可构建出科技服务业价值链的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服务业价值链构建模式

作为一个系统性网络,科技服务网络由企业、政府以及各相互关联的科技服务机构交互构建而成。科技咨询机构与科技评估机构、科技投融资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技园区(科技创业服务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共同构成了科技服务网络的主要组成元素和关键结点,与政府一同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活动。科技服务网络中有时也会包括科技条件服务机构、技术标准与检测机构以及融科技服务、孵化、技术产业化于一体的机构(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17]。一个典型的科技服务网络如图2所示,其中科技服务机构的数量和类型可以随着服务内容的变化不断增加。

图2 典型科技服务网络结构

科技服务是科技服务机构为满足创新主体的创新要求而提供的围绕知识转移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全过程服务。因其服务范围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典型科技服务网络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的多样化需求。近年来,为更好地促进产业创新和实现自身产业增值,科技服务业开始走向模块化协同发展[18],并由国家牵头构建了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在政府政策体系的支持下,以科学合理配置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带动技术市场的信息流动和买卖交易,发挥科技资源的外溢效应[19]。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投入,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我国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层出不穷,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大中城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已达10万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700余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380多家,科技服务从业人员超过150余万人。北京市2019年科技服务业机构总量达到73.7万家,占北京市各行业机构总量的40.6%。在此情况下,企业等创新主体可以根据创新需求以及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产品和服务能力,自主选择科技服务机构协助进行创新活动或技术交易。

根据科技服务业提供服务与价值增值模式,本文将价值链视角下的科技服务网络由政策体系、机构体系、创新体系、服务体系和服务主体5部分组成。各网络节点中的主体代表为:(1)政府。政府是科技服务业开展科技服务的引导者、科技服务机构运行的协调者和监管者,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科技服务业开展活动,培育和规范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2)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是整个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中介者,通过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设计合适的科技服务项目与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3)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平台体系主要包括各类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及科技大市场等实体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为科技服务活动提供服务资源和信息,是整个科技服务网络中的桥梁。(4)企业。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对科技服务内容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面临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困难。科技服务的对象中中小企业居多,数量规模庞大,发展空间大,同时又面临众多问题,是科技服务的主要对象。(5)服务产品/服务者。对科技服务需求主体中小企业而言,重点需要的服务产品有科技金融、科技咨询、技术诊断、科技信息等;对高校教师等成果持有方来说,重点需要的服务产品有科技信息、成果评估评价、检验检测、中试熟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的服务者包括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领域技术专家等科技服务人员。服务产品和服务者两者的水平共同决定了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能力。价值链视角下的科技服务网络如图3所示。

图3 价值链视角下的科技服务网络构成

(二)科技服务网络的特点

价值链视角下的科技服务网络具有以下特点。

1.动态性。随着企业的成长,科技服务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间的关系链条和其中包含的要素与知识、信息等时刻都在流动中不断作用与更新,所以科技服务网络的形成,实质上是逐渐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2.开放性。科技服务网络内包含的各个节点间的关系不只是在网络内部产生联系,还在网络外部开展合作,进而增加网络中的节点,并且通过网络之间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扩散,可以获取外部的互补性资源,科技服务网络的动态性特征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3.系统性。科技服务网络中所有的主体协同作用导致了网络的创新和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发生不仅会给创新者带来利益,同时也可以通过主体间的集体学习等活动在网络中流动,把技术和知识等带给其他主体,进而使网络内知识等资源的积累量增加,然后促使另一个创新成果的孕育和发展。

4.非中心化。非中心化特征也就是无论各节点在科技服务网络内的地位如何,均可以通过网络化的方式平等合作和交流,于是能够保证相对较少的资源的流失。另外,网络中的各个行为主体利用这种非中心化的网络,除了进行更好的合作与交流之外,还可以降低一部分信息沟通成本以及市场竞争的失败和风险。

三、科技服务网络创新绩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的科学与否对评价对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指标体系时结合上文对科技服务业价值链的分析,对影响科技服务网络的因子进行分析筛选,联系数据的可获取性,遵循系统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原则,根据科技服务网络结构,本文从价值链视角下科技服务网络的创新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机构体系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对应产业创新、环境支撑、服务能力、行业规模四个方面共17个指标对我国区域科技服务网络创新绩效进行评价[20]。

1.产业创新指标说明。从产业创新方面,主要从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R&D课题数、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四个项目进行测度。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代替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R&D课题数指的是调查地区当年立项并开展研究工作、以前年份立项仍继续进行研究的研究开发项目或课题,包括当年完成和年内研究工作已告失败的研发项目或课题。R&D内部经费支出是用来描述调查单位在报告年度用于内部开展R&D活动的实际支出。从R&D的投入产出两个方面来反映一个地区创新力的发展水平。

2.环境支撑指标说明。科技服务业具有高智商、高技术的显著特点,一个地区高技术产业投资额的大小对科技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R&D经费投入强度反映的是一个地区R&D投入资金与GDP(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科普经费筹集额与科技馆的数量反映了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度,政府在该方面投入越多,科技服务业发展将会越顺畅。环境支撑从以上四个指标说明了政府对当地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3.服务能力指标说明。评价科技服务业服务能力用有效专利数、三种专利有效数、三种专利授权数等指标测度。有效专利数是指调查单位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年度拥有的、经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有效专利数、三种专利有效数、三种专利授权数以及技术市场流向地域作为一种产出,购买机器设备作为投入反映该地区的服务能力。

4.行业规模指标说明。高技术产业研发机构数、在孵企业数和研发企业数主要描述行业中机构的数量,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代替从事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用这些指标可以评价出该地区科技服务业的行业规模。

(二)科技服务网络创新绩效实证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本文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和《中国统计年鉴2017》上选取了评价体系中对应指标的数值。

由于描述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数量较多,综合分析较为困难,所以,可以利用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将指标降维,以减少指标的数量。而因子分析法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1.相关系数矩阵检验。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SPSS15.0对17个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和显著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表2 相关系数矩阵

由表2可知,本文选取的17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多介于0.3-0.8之间,说明指标之间具有弱相关性,满足因子分析方法的前提条件。

2.主因子提取。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选取前两个因子为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4.043%,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主成分特征值及其方差贡献率

3.主因子提取。在初始载荷矩阵中,各因子代表的意义较为模糊,不利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即使求出主因子解,各个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很突出,因此需要进行因子旋转,通过适当的旋转得到比较满意的主因子。本文利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旋转后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出两个主因子F1和F2。F1因子与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数、R&D课题数、有效专利数、三种专利有效数、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购买仪器设备支出、在孵企业数有紧密联系,载荷系数分别为0.985、0.984、0.966、0.949、0.949、0.94、0.935,F2解释了科普经费筹集额、R&D经费投入强度、研发机构数、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科技馆数量,且载荷系数分别为0.671、0.628、0.601、0.558、0.262。F1描述了产业创新和服务能力相关的指标,F2主要解释行业规模与环境支撑的指标。

4.计算因子得分。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通过已经确定的公因子、因子得分系数以及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就可以计算出全国各省的综合得分,每个公因子得分及相应排名如下。

表6 各省综合得分及排名

表7 各省各因子得分及排名

续表

(三)区域科技服务网络创新绩效评价

从综合排名来看,由表6可以看出,综合绩效排名前几位的地区分别是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综合得分分别为1.74、1.72、1.64、0.83、0.81和0.60,说明这几个地区的综合科技服务能力较强,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上游水平。湖北省科技服务业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国第七,但其综合得分仅为0.31,距离第六名的上海仍有0.3的分差,与全国排名前三的广东、北京、江苏更是有很大的差距。实证结果中共有21个地区的科技服务业综合得分均在0以下,说明我国的科技服务整体发展情况欠佳,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河南、安徽、陕西、湖南等地区科技服务综合能力低于平均水平,也侧面反映出这些地区在科技服务业的资源配置和市场化运作方面还存在不足。

从具体因子来看,通过表7可以发现,在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创新和服务能力方面(F1因子),排名前几位的地区分别为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和上海,说明这些地区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能力较好,服务绩效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科技服务业的环境支撑和行业规模方面(F2因子),排名前几位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湖北、辽宁,说明这些地区在科技支撑上投入较多,政策环境优良,科技服务机构规模良好。湖北省F2因子的排名全国第三,虽然不及北京数据那么亮眼,但也肯定了湖北省这些年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其F1因子排名第8,相比综合排名下降一名,说明湖北省科技服务业在F1解释的相关因子上发展不够先进,结合原始数据,不难发现湖北省反映服务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指标排名均低于综合排名,尤其是有效专利数、三项专利有效数、三项专利申请授权数这三项反映知识产权水平的指标排名全国第11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依据价值链视角下的科技服务网络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价,发现我国科技服务业的整体创新绩效水平不高,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科技服务业对产业价值链的推动作用,促进科技服务业本身价值链的攀升。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完善科技服务政策支持机制。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建设,研究制定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税收和财政优惠政策。实施梯度发展战略,缩小区域差距,为中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扶持。规范各类科技服务机构职责范围和行为准则,强化政府对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相关政策落实到实处并出台细化实施办法,为科技服务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经费支持。

二是优化全链条科技服务创新体系。优化现有科技服务机构的评价体系,推动科技服务市场化发展,采用积分制等科学方法评价并考核其业务绩效,改变现有科技服务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收入的现状,鼓励科技服务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服务产品,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围绕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各类基本服务活动和辅助活动。构建科技服务机构之间模块化协同体系,使各机构在科技服务的链条中充分发挥业务专长,合力提升科技服务网络协作,共创价值。

三是强化企业科技服务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驱动科技服务网络创新发展和价值增值的动力源泉。科技服务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企业需求为核心,遵循新时代服务经济中的产业发展规律,主动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活动提供专业、高效、精准的科技服务,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科技服务网络的中心节点集聚,加速助力企业成长和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服务网络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科技服务网络的整体价值提升。

四是提升多元化科技创新服务能力。通过市场化发展和信息互通,加速区域的技术合作和知识交流,培养跨区域科技服务网络。加大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充分发挥其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常设技术市场,统一标准建设开放共享、各创新主体间联动的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信息交流,开展人员培训,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服务网络价值链服务业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浅谈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如何做好阅读推广工作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构建江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模式的思考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服务网络协作模式下中小物流企业间利益分配研究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