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表现”源自学生最真实的音乐体验

2021-01-11季梦媛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场域对话表现

季梦媛

【摘 要】“表现”是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将自己对音乐学习内容的理解、感受,以及自我经验通过一定的音乐技能表达出来。源自音乐真实体验而生发出的课堂表现,是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风向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场域营造,循循善诱的课堂对话,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体验真实表现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表现 场域 对话 体验

音乐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会根据音乐学习的内容,以及教师施教行为反映出学习情绪和心境,也就是学生在音乐课堂的“表现”。这种“表现”是源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理解,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策略、方法、评价等。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场域营造,适时有效的师生对话,身临其境的音乐体验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掌握音乐技能,培养审美情趣的必然要求,也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场域,激发自主体验

小学音乐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顾及了小学生形象化思维的特点,但音乐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生对抽象的乐理知识兴趣不浓,在学习过程中也常会遇到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体验的情景。例如,歌曲《村居》是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学唱歌曲,在导入部分时,教师要营造一个儿童放学后放风筝的场景。上课伊始,教师与学生们玩了一个“放风筝”的游戏,学生们站成数字或者字母的形状,扮演巨型的风筝,教师扮演放风筝的人。随着《村居》的音乐伴奏,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律动放起了风筝,时而转圈,时而风筝随着风力的大小忽远忽近。乐曲结束后,教师顺势提出要求:“同学们,你们也可以想象一个造型,放一只属于你们的巨型风筝。”此时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幸运数字,或者是自己喜欢的字样,课堂气氛立刻被点燃,学生在音乐声中踩着节拍,有秩序地“飞舞”着……学生们在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中,闪耀着兴趣的“火花”,在主动体验中对音乐的节拍和乐曲的情绪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的场域创设,点燃了学生音乐体验的热情。

创设场域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为宗旨。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从音乐创作的背景出发,设计场域,也可以以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来铺陈情境;既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营造学前气氛,也可以用虚拟的故事来激发学生体验的热情……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教学过程中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中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情境中引人入胜的律动及丰富的手段,磁铁般地吸引着学生们的目光,尤其是在音乐课中,学生对它更是情有独钟。

二、有效对话,形成共同体验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音乐实践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体验的过程。因此,适时的交流,重难点处的对话引导,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有利于教师掌握学情;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怎样的对话才能称之为有效对话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注生成,及时引导

师生对话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方式。平等、有效的课堂对话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师生对话除了要遵循平等性、启发性等原则外,教师更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话题,因势利导,引领学生体验音乐。例如,教学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上册《水乡歌儿多》时,在教学的导入部分,教师分别让学生听辨两首南、北歌曲,第一首是陕北信天游《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曲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声音高亢嘹亮,学生们在听后纷纷发出笑声。这时候,教师顺势提问:“你们怎么笑了?他发出来的声音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 “非常高亢。”有的说:“没听过这样的歌曲。”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闪烁着,师生之间的沟通流畅自然,增强了学生音乐体验的内驱力。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课堂中的生成,不仅仅是学生在对话中不同的见解与认知,更多的是学生在音乐体验过程中的种种“不合群”或者意外的表现,这是由音乐学科较强的实践性所决定的。

(二)打通联觉,唤醒体验

音乐是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有旋律、节奏式和声的人声式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人们主要通过听觉去感悟音乐的意境与思想感情,但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要想使其真正体验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想象出音乐所描绘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师生对话要注意打通联觉,唤醒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例如,歌曲《水乡歌儿多》后半段的八分休止符,教师范唱后问:“我歌唱的声音断开了,它就像水乡湖塘里的什么?在我的歌声里水乡人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道:“像塘中的小藕一样,藕断丝连。”还有学生回答道:“像江南人的欲言又止。”教师通过语言的启发,打通了学生的联觉——由声音的特色,感悟江南人的形象,从而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音乐内容,通过巧妙的对话,在听觉与视觉等感观之间架起桥梁,这样学生才能从“梵婀玲上演奏着的名曲”中,感悟到和谐的光与影。

(三)引起冲突,突破难点

歌曲中歌词相同但旋律不同的乐句,能给歌曲带来更丰富的情感表达,也给歌曲增加了听觉冲击和艺术表现。但无疑增加了小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辨学习的难度。面对这样的乐句冲突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重难点处通过对话挑起认知冲突,并通过深入对话或比较等方式来突破重难点。例如,歌曲《水乡歌儿多》的难点乐句是相同的两句歌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乐句,提出问题:欣赏了水乡的荷叶,想一想湖塘上还会有什么?让我们也来唱一唱这些美丽的莲花。学生在初次演唱后,教师继续追问:这两句歌词中的莲花一样吗?引导学生关注乐句。学生发现虽然歌词一样但是旋律完全不同。接着,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和利用不同的手势将两处的莲花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旋律中体会不一样的表达意境,接着提问:你们看这两句的旋律连在一起像咱们水乡的什么?这样一系列对话引导,学生就不难联想到水乡的水、波浪、小河等。学生经过进一步哼唱旋律,切实感受到了不同旋律表现的相同歌词的意境也是不同的,使得歌曲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三、引生入“戏”,追求深度体验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音乐能力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各种情境,通过调动学生的肢体动作和情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歌曲《水乡歌儿多》是一首八三拍的船歌,韵律感很强。歌曲中出现六次吆喝的声音,并且每一次的音高都不一样,旋律结构低落高起。因此,让学生在体验中辨别音高、在体验中感受八三拍的摇曳感、在参与中产生对船歌的兴趣是本课的情境出发点。首先,从学习摇船开始,师生一起模仿船在行进的过程中船娘摇船的动作,以三拍为主,前后摇船。教师模仿船娘的歌声,学生用同样的歌词回应教师,通过对比感受船娘的旋律与回应的旋律不一样,从而顺利地体验了歌曲的旋律部分。其次,从联想的角度出发,学生联想到湖塘中的荷叶,教师将吆喝的部分分为六片高低不一的“荷叶”,教师带领学生一边摇船一边穿梭在“荷叶”之间,感受歌曲中低落高起的旋律走向。这样引生入戏的方法,使师生在共同体验中感受了江南水乡的美,享受了教与学的互动美,這无疑是一种深刻、灵动、令人陶醉的深度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在“表现”领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说明了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表现”。音乐双基的学习要求以及音乐美育教育也应在“表现”中加以落实,只有坚持让学生的“表现”源自学生最真实的音乐体验,学生才能触碰到音乐这一经典的人类语言,才能让音乐的灵犀直抵心灵深处。

猜你喜欢

场域对话表现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