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旭的泰山诗

2021-01-07王欢欢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玉女王旭中华书局

王欢欢,辛 昕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王旭,元代东平人,以文章名盛当时,与王磐、王构号为“三王”①[明]李 贤,等.大明一统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387.,现存《兰轩集》十六卷。②王旭有《兰轩集》二十卷,原本已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编为《兰轩集》十六卷,其中诗九卷、文七卷。在其创作的688首诗歌中③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泰山诗有四十余首,王旭继承了汉魏以来摹写泰山胜景的传统,但有别于借写泰山磅礴之势以表豪情壮志的创作倾向,而是将视角着落于泰山磅礴气势之下清净幽邃的小景观之上,观察细致,笔触细腻,情感流露自然。其诗独树一帜且颇具文化史料价值,在元代泰山诗中颇具代表性。

一、王旭泰山诗的创作原因

王旭大量创作泰山诗的原因与其生平、交游有重要的关系。王旭一生怀才不遇,四处辗转。少年时求学于东平府学,后至南方访胜求学十年。据《祭兄景实知事文》“离家十载,团栾有数,非父兄之相追,盖鸿鹄不乐于笼居者,亦出于亲老家贫之意……去年六月亡吾嫂,今年四月亡吾母……岂料吾兄之复及此哉……惟当教训吾侄”④李修生.全元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557.可知,王旭南游十年后,家中突遭变故,亲人相继离世,留下侄儿待其抚养。迫于生计再次远游的王旭,为求仕往返于大都与南方各地长达十年。然当时科举之路不畅,加之受到佞臣的构陷,仕途艰难。其诗《至元十三年寄平阴县段郁文》“郁郁负志高”“穷途霜露多,岁晏游子倦。日事迫糊口,功名绝攀援”①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114、19、18、4、31、73、23、93、1.等句中,皆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落寞以及对功利性远游生活的厌倦。求仕无望后,王旭选择以四处教书为业。在经历了种种挫伤之后,积压在内心的情绪一时难以释怀,致使其不得不学佛向道,浪迹山水以排遣心中的苦痛。故而其诗不止一次表明对山水的热爱与眷恋。如“平生雅志在山水,世事萦人未遂心”②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114、19、18、4、31、73、23、93、1.“平生爱山水,有疾成膏肓”③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114、19、18、4、31、73、23、93、1.“平生爱奇胜,历览心不足”④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114、19、18、4、31、73、23、93、1.等等。甚至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职是之故,泰山遂成为王旭一种精神寄托。王旭早已对泰山心向往之,如其诗《古风三十一首》(其七):“泰山为矶石,起坐堪磐横。惜哉未得往,抚志增长叹。”⑤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114、19、18、4、31、73、23、93、1.对泰山的殷殷之情,溢于诗中。“我生齐鲁间,早闻泰山名。尘埃五十载,始有今日行”。⑥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114、19、18、4、31、73、23、93、1.出生于东平的王旭,五十岁才首次登上泰山,后来又在泰山讲学三年。⑦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114、19、18、4、31、73、23、93、1.在这三年里,“移家岱宗下,日与山相亲。登临得佳处,来往不厌频”。⑧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114、19、18、4、31、73、23、93、1.诗人纵游泰山及泰山附近的西溪、竹溪、玉女池、竹林寺、佛峪寺、师旷庙、萃美亭等地,且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在泰山的抚慰下,渐忘却了人生的种种不快,心中的苦闷得以释怀。

此外,王旭大量创作泰山诗还与其交游情况有关。其交游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与僧道的交游。东岳泰山作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圣地⑨陈耀华,孙琳琳.中华五岳的世界遗产价值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08-113,为王旭同僧道的交往提供了契机。如《挽汴长老》“空门得法万缘销,龙象高名动两朝”“千古龙兴寺前月,夜来依旧挂青霄”。⑩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114、19、18、4、31、73、23、93、1可见,王旭与僧人福汴交谊深厚。从《青崖》“游山日已晚,羽客留我宿”,⑪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114、19、18、4、31、73、23、93、1可知其与道士亦有交往。此类诗数量较多,如《初到泰安游佛峪寺》《登泰山歌》《有怀泰山十绝句寄家兄景明》等,均有诗人受到僧人或道士的热情款待,留宿泰山的描写。

二是与师生的交游。王旭受业于杜仁杰,对其敬重有加。在其诗文中多次提及其人,如《挽杜止轩二首》《杜止轩先生亲书诗卷》《祭止轩先生文》等。杜仁杰隐迹山林近二十年,居住在泰山灵岩寺内的石龟泉畔,常游于泰岱、灵岩、五峰山之中,留有诗文及多处碑文。如《题五峰山》《天门铭》等。杜仁杰曾携王旭同游泰山,这成为影响王旭创作泰山诗的一个因素。王旭讲学于泰山,与学生交往频繁,在写给爱徒郑秀才的文章中云:“予行四方,其终焉之志,独在泰山下。子归见乡中父老,当为我问西溪白云无恙否”⑫李修生.金元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500.。王旭与恩师、爱徒的交游,对其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王旭的泰山诗题材简述

王旭创作的泰山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以山水纪行诗为主,兼有咏史怀古、酬唱赠答等题材,对泰山自然景物及人文景观均有描写。王旭泰山诗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泰山景观的壮丽与优美。

(一)山水纪行诗

在王旭泰山诗中,山水纪行诗属上乘之作,数量最多。其诗对泰山、西溪、竹溪、竹林寺、灵岩寺、佛峪寺、天绅泉、玉女池、萃美亭、岩岩亭、蜕仙岩、白云洞、娄敬洞等景观皆有描写,主要表现出了泰山气势磅礴、环境清幽的特点。

王旭描写泰山高峻磅礴的景观较少,主要体现在《登泰山歌》一诗中:

我生齐鲁间,早闻泰山名。尘埃五十载,始有今日行。鸟道盘中溪,浮云同上征。时节当孟夏,风暄雨初晴。红绿分夹道,禽鸟鸣嘤嘤。经过蜕仙岩,拜酬玉堂英。浮南不复归,春隔芙蓉城。屡憩到黄岘,脚底诸山平。于兹观岱岳,始见真仪刑。壁立五千仞,仰看入青冥。御帐久寂寞,流泉自清泠。天门十八盘,步步喘汗并。披云立绝顶,回望环自惊。三神之山竟何许,但见碧海翻长鲸。苍梧虞舜叫不返,白日惨惨无光晶。望中百二形式强,弹丸黑子奚足争。烛龙衔光照玄野,近向掌上穷幽并。眼中天地只如此,一笑宜将人世轻。高大乾坤五岳四未到,想像应知昔抗衡,须弥载物书,昆仑诧山经。二山极高大,岂不神且灵。然皆荒迷九州外,且恐寓言难准程。争如兹山在中国,磅礴尊岩秀以峥。自非谪仙之才少陵笔,有句谁敢轻题评。夜宿玉女祠,天低寒气生。羽人谈封禅,历历岩可听。雄华竟安在,千古一梦醒。天风起夜半,万壑松杉鸣。欲往观日出,峰危足难停。披衣还人户,坐待东方明。取水玉女池,调以沆瀣精。三漱复三咽,洗我物欲情。愿从白云半间屋,炼此九转仙丹成。下观人世不归去,坐使千岁还童婴。从渠争名复争利,蜂衙蚁穴纷营营。嗟予有志未能遂,拂袖空留长啸声。①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31-32、15.

此诗详细记录了王旭攀登泰山的过程及途中所见景色。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泰山的高峻、磅礴之势。如“屡憩到黄岘”“步步喘汗并”写攀登之艰辛,从侧面反映泰山之高大。“壁立五千仞,仰看入青冥”从正面写泰山之险峻。“三神之山竟何许,但见碧海翻长鲸。苍梧虞舜叫不返,白日惨惨无光晶”“烛龙衔光照玄野,近向掌上穷幽并”等诗句,写泰山碧色云海翻滚奔涌的壮观景象,其想象丰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王旭对泰山秀美的景观着墨较多,如《过竹溪》:“竹溪徂徕阴,幽邃有佳趣”写竹溪清幽的环境。《玉女池诗》:“殿侧有寒潭,甘冽可供荐”写玉女池水甘冽、清澈的特点。《游灵岩寺》:“苍烟万木表,金碧出楼台”“峨峨五花殿,缔构真奇哉”写灵岩寺建筑构造的独特。《登萃美亭》:“乐奏半溪水,屏开三面山”写萃美亭三面环山的地理位置。《游竹林寺》:“石径俯云壑,竹林闭幽静”写竹林寺云、竹环绕的奇观。《初到泰安游佛峪寺》:“仰观万仞峰,俯临千丈谷”写去佛峪寺途中俯仰所见胜景。《蜕仙岩》:“青山千叠云万里,阴吹浩浩生寒松”写蜕仙岩云、山掩映万里的阔大意境及阴风阵阵的幽邃氛围。

(二)咏史怀古诗

在王旭的泰山诗中,咏史怀古之作多引用典故,借助评论与泰山遗迹相关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抒发其内心的感受或思想主张。

王旭数次提及节妇、义士等形象,弘扬了儒家的仁、义、信、忠、孝等核心思想。如《鲁义姑庙》中:

荒凉道傍祠,荆布知谁氏。相传鲁孀妇,制行高百世。逃生迫干戈,割爱明信义。大者前妻儿,夫子令抚字。幼者己所生,临危甘捐弃。生死全一诺,幽冥要无愧。诚心动乾坤,齐将兵亦退。斯人虽继母,用意何独异。掇蜂伯奇逐,归胙申生谥。滔滔二千载,义躅嗟谁继?何当绘遗像,遍向人间置。庶使嚣母心,观之减凶戾。②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31-32、15.

早年求学于东平府学的王旭,是一位典型的儒士,对社会现实有着强烈感触并予以关照。当其游览泰山看到鲁义姑庙时,想到了鲁义姑舍子救侄,使齐将深受感动而退兵,百姓因此免受战乱之苦的大义之举。由此感慨现世缺少像鲁义姑这样心怀大义之人,表露出身处动荡时代的王旭,面对百姓深受战乱之苦的所怀同情和无奈。推崇这种符合儒家思想道德观念的义举,目的是启迪世人向善向美,呼唤世人担起创造治世的责任。

有的诗还与古代帝王封禅告祭有关。如《秦碑》:“登封直上泰山顶,刊颂功德垂休声。侈心未极天命去,西归不到咸阳城。骊山之藏肉未冷,函谷已纳诸侯兵。可怜区区亥与婴,乞死不得为编氓。”诗人对秦始皇大举封禅、不恤百姓的奢侈行径充满反感。再如《汉柏》:“汉帝昔封禅,侈心秦比崇。乃于五松外,兴此栽培功。至今千载余,盘势郁愈雄。争知茂陵上,无树起秋风。乾坤俯仰内,日月兴废中。英灵为护持,不逐劫火空。无意栋明堂,何心俟良工。”“养材今千岁,造物非草草。腹朽半空虚,根危欲颠倒。明堂何时构,日月难永保。”汉柏是汉武帝东封泰山时亲手所植,阐明“物生有盛衰”“谁能测天道”的主题。诗人笃信盛衰自有天意,抒发了其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三)酬唱赠答诗

与山水纪行、咏史怀古相比,王旭泰山诗中的酬唱赠答题材,无论在数量还是成就方面,皆稍显逊色。但也不乏可圈可点之作,如《有怀泰山十绝句寄家兄景明》①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09-110、11、9.:“昨夜山灵入梦来,问余何苦恋尘埃”“红尘不是不思山,世累相萦未得还”“饮泉卧听松风曲,别是人间一段清”“何时对榻萧斋里,共听松杉夜雨声”“泰山山下一茅堂,松柏青青绕石墙。我有读书缘未了,他年归守日终长”。王旭向兄长诉说了他在岱下的生活状态及对兄长的殷殷思念,诗人向往闲适自在、悠游山水的生活状态,但无法真正抛却尘世,言语间流露出无奈和伤感。一唱三叹,情切感人。另外,在《送张元振佥事北上》中“一樽离别酒,重封泰山开”,送别张元振北上,并赞许其能力超群,才思敏捷,情真意挚。还有《寄阎承旨》:“白云咫尺西溪路,回首龙门举步迟”;《次韵子周见寄三诗》:“东皋秫酒西溪水,何必巢由可共觞”;《病卧戏成一诗呈张元侃同知》“此时有恨君知否,误却来朝朝泰山”;《留别张参政》“西溪虽有盘桓志,东阁能无眷恋情”;《上刘元帅》“三军令肃悬秋月,四海名高仰泰山。早晚麟台勋业了,将星高傍紫宫闲”等等。此类诗,或表达诗人对泰山的倾慕,或借泰山寄托归隐之情,或借泰山颂扬友人的才学与品格,虽对泰山着墨不多,但丰富了泰山诗的题材和内容。

三、王旭泰山诗的风格特色

王旭泰山诗表现出自然质朴、笔触细腻、重视抒情的特点。

(一)自然质朴

王旭作诗追求自然求真、质朴无饰的天工之美。有四库馆臣评其作品为:“其诗随意抒写,不屑于雕章琢句,而气体超迈,亦复时见性灵,古文多讲学家言。”②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09-110、11、9.其泰山诗体现出自然冲淡、质朴无饰的特色。如《游竹林寺得影字韵》:

石径俯云壑,竹林闭幽境。寺古僧徒稀,山深岚气冷。清游未终兴,白日忽倒影。曳杖披

瞑烟,长歌下前岭。③[元]王 旭.兰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28.

诗人写景随心而出,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竹林寺的“石径”“云壑”“竹林”“山僧”“寒风”等景象,营造出了清新自然、隽永幽邃的诗境。其后直接叙述游览未能尽兴,踏上归途之事。全诗过渡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毫无滞涩。又如《弄水岩诗》:

白云满西溪,不腳杖屦尘。谁知空岩下,弄水有幽人。我来观题名,物在迹已陈。磐石临清?,小休劳倦身。饮罢猿鸟去,濯缨相得亲。一曲沧浪歌,清风及隐沦。从教桃花片,流出山中春。作诗示同游,澡德期日亲。④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09-110、11、9.

此诗全篇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写景、记游,用冲淡、平和的语言记录游览所见之景,体现出清新自然、质朴无华的特点。

(二)笔触细腻

王旭对事物有着敏锐的感受,总能以独特的视角在不经意间发现诗意,并以细腻的笔触将其所见描绘出来。在其泰山诗中,主要表现在景物、时节、温度等方面。

王旭对景观有细致的观察。如《初到泰安游佛峪寺》“径滑槲叶黄,棚低松盖绿”“云烟色葱茜,禽鸟声断续”,诗人将小路上覆盖的黄色落叶、生长低矮的乔松、笼罩在绿色树木上的云、禽鸟的鸣叫等内容入诗,以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细腻地描绘出一路的所见所闻。再如《岩岩亭》“登临论形胜,无若此亭者。北瞻三观高,左右寒溪泻。南揖徂徕峰,苍烟带平野”,以广阔的视角凸显了岩岩亭所居的独特位置。此外,诗人对云、日等也有细腻的观察,如《登蚩尤台》以“落日临风动远思”写落日,《青崖》以“但觉夜深寒,焉知云满屋”写白云,皆具神思。

王旭对时节亦有细腻的体悟。如《初到泰安游佛峪寺》以“时当仲春半,阳气浮草木”写仲春佛峪寺景象,《登萃美亭》以“我来访遗址,时节正残春”写残春萃美亭风貌。《登泰山歌》以“时节当孟夏,风暄雨初晴”写孟夏雨后之泰山景象,《九日游灵泉》以“一山红叶四山秋,落日青山水急流”写灵泉秋光,状物摹景,都各具只眼与巧思。

王旭对体感温度更有敏锐的感受,其诗中多次出现“寒”“冷”“凉”“清”“冽”等词汇。如《游竹林寺》“阴生禅榻松篁冷”“山深岚气冷”;《题竹溪清晓》“溪流漱寒玉”;《玉女池诗》“殿侧有寒潭,甘冽可供荐”“清涵明月辉,冷浸白云片”;《游灵岩寺》“佛界长清凉,人世多尘埃”等等。这些诗体现了诗人感官通达,对季节流转、气温的变化认知敏感,表现出王旭泰山诗体物细腻的特点。

(三)情真意挚

在王旭诗中,不乏关于亲情、友情、师生情及归隐情等内容的抒写。其中,有关亲情和隐逸之情的诗数量较多。如《有怀泰山十绝句寄家兄景明》:

白发相看老弟兄,终年离别若为情。何时对榻萧斋里,共听松杉夜雨声。

这首绝句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兄长王景明的思念之情,而“何时”二字则道出了相见无期的感伤与无奈。读来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再如表达归隐之情的《过竹溪》:

竹溪徂徕阴,幽邃有佳趣。当年唐六逸,盘桓此其处。高情继烟霞,觞咏遗世故。出处士大节,正要安所遇。宁为南阳龙,不忆东门兔。阴阳运否泰,治乱关气数。乃知贤达心,于世本无预。溪竹绿益繁,溪流清不污。归隐谁我同,怀人日空暮。①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0、9.竹溪位于徂徕山西南麓乳山下,周围峰峦突起,环境清幽。诗人触景生情,想到唐代“竹溪六逸”的往事,顿生出隐遁林泉、寄情山水之思。志向高洁的王旭有着“兼济天下”的儒家入世情怀,可惜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诗人借西溪之水的清澈不染,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好地体现了王旭诗歌的特色和艺术追求。

王旭泰山诗之所以有这样的特色,与泰山的自然景观特点、诗人南游、求仕的经历有关。泰山自然景物具有清净幽邃的特点,诗人在摹写景物时,难免受其影响,因此其诗歌整体上带有清新自然的韵味。此外,王旭的泰山诗创作于50岁及以后,诗人怀才不遇、漂泊辗转的苦闷心情,成为其诗情感的来源,加之受到南方清新细腻诗风的影响,使其诗歌整体呈现出自然质朴、笔触细腻、重视抒情的特色。

四、王旭泰山诗的文化史料价值

王旭的泰山诗言之有物,有感而发,且数量可观,质量上乘,不仅在文学上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在文化方面也颇具史料价值,主要体现为其诗反映了元人的泰山信仰,有不少诗篇也涉及到了名胜旧貌以及石刻碑记等文化要素,为研究元代泰山文化提供了史料来源。

王旭认为泰山高耸入云,与神灵相接,是万灵集萃之圣地,可以统领万灵,护佑百姓。如反映泰山玉女信仰的《玉女池诗》:

来登日观峰,因谒岳神殿。殿侧有寒潭,甘冽可供荐。山泽本通气,况乃神所眷。大旱溪涧干,湛然终不变。夜深诗思渴,汲取无人见。清涵明月辉,冷浸白云片。世味洗一真,华池助三咽。天明再拜归,可敬不可玩。①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7、13、1.

“玉女池”曾数度出现在王旭的泰山诗中,且皆是不受纤尘,圣洁尊贵的存在,此诗亦然。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诗人对玉女池的崇敬与赞美。无论是描述渲染玉女池所在的地理环境,还是叙说神圣的玉女池水可以洗去“世味”,都是为了突出玉女池“可敬不可玩”这一主题。由此可见诗人对玉女的高度崇信。

此外,泰山信仰还与佛、道两教息息相关,这在王旭的泰山诗中亦有所体现。如《游灵岩寺》:“山松喜迎客……佛界长清凉,人世多尘埃。吾非西方学,幽隐心所谐”②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7、13、1.,灵岩佛刹幽美的景色以及远离尘世纷扰的环境,使其对佛教空寂、清凉的境界心生向往。又如《青崖》“金丹可长生,从此遗世俗”③杨 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7、13、1.,金丹乃是道教炼丹名词,古代方士炼金石为丹药,认为服之可长生。诗人渴望远离世俗、悠游山水、自我修炼,暗含对道教的认同。

王旭在泰山诗中呈现了诸多名胜旧貌,如佛刹、道观、故基、陵墓、亭台等。如《师旷庙》《鲁义姑庙》《初到泰安游佛峪寺》《孙泰山书院故基诗》《登宪陵》等等。有的泰山诗也涉及了泰山的石刻状况,如《秦碑》《弄水岩诗》等。这些名胜旧貌与石刻碑文是构成王旭泰山诗的重要元素,诗人或详细描写相关建筑群,赞美其壮美、精巧的构造,或借石刻古迹评论历史兴衰、人物得失、褒贬警世,成为能“以诗证史”的重要素材。

猜你喜欢

玉女王旭中华书局
咏杏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陪伴
中国路
当代文化视域下莫言作品的女性形象意蕴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掏结术与“玉女关”总结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动词“Get”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