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人桑调元《泰山集》艺术探赜

2021-01-07王纱纱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上海图书馆泰山

王纱纱

(泰山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 泰安271021)

桑调元号甫,一说字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清代雍乾时期著名学者。雍正十一年(1733)中进士,辞官后主讲于河南开封大梁书院、江西九江濂溪书院等,晚年曾主持并扩建了济南的泺源书院①济南的泺源书院是清代山东规模最大、教育质量最高的省级书院。。在他所制订的《大梁书院学规》《道山书院学规》《濂溪书院学规》等学规中,均强调治学需要多方面学养的累积。《大梁书院学规·博习》中说:“夫穷经为本,固人人之所宜务。而诸史群书、诗、古文辞举,足以开广识见,裨益性情,俾德器深以醇,才猷闳以达。”②[清]纪 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5052.桑调元是雍乾诗坛上一位值得注意的旅游型山水诗人,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名山大川即地即景的书写。他早年游宦京城,后各地执教,间或畅游名山大川,游踪遍及洞庭、雁荡、五岳、闽峤等地。足迹广涉大江南北,非限于一地或园林之诗人可比。桑调元曾于乾隆十九年(1754)秋游泰山,并将此行诗作结为《泰山集》。集中收录二百六十二首诗篇,除了泰山景观吟咏,也有济世之情、行旅之感和友朋之思等,其中多有精彩绝伦的佳构名篇,奠定了桑调元在清代泰山诗坛上的重要地位。目前对《泰山集》艺术特色进行讨论的专门论著尚为罕见,今略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泰山集》的美学风貌

综览《泰山集》,呈现出遒劲的气势和壮美的风格,这主要是作者通过注重发端、描写突兀之景、用典广博等艺术手法来实现的。作者对泰山山水景物的书写中,落笔即展现景物极大、极高、极险、极广的面貌,将景物开门见山地呈现给读者,快速而强烈地调动读者的感受和诗意联想。

桑调元尚未登泰山时,远望泰山作有《望岳》一诗。首联云:“向空瞻岳影,拔地耸岩岩。”③王纱纱,孙广华.清人桑调元《泰山集》内涵析论[J].泰山学院学报,2020(3).诗人遥望泰山,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写起,即泰山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大”。泰山的本意即是“大山”。泰山,古称“大(太)山”,后称“岱山”。《说文解字》释“岱”为“大山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进一步解释为:“大作太者,俗改也。域中取大之山,故曰大山。作太、作泰皆俗。”④[汉]许 慎.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37.泰山地处海拔较低的齐鲁丘陵和平原,从平原仰望泰山如东天一柱。泰山带给观者的视觉高度大大超过它的真实高度,当桑调元遥看到泰山时即获得了这样的视觉冲击。“向空”的动作可见泰山拔地通天之势,需仰头才能见其雄伟耸峙的全貌。诗人从大处落笔,境界广远,增强了全诗的气势。

《上南天门》开篇云:“门开蘯荡最高层,两腋清风掖我升。”南天门位于十八盘尽头,座落在飞龙岩和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明代萧协中《泰山小史》描绘南天门:“在十八盘上,高插霄汉,两山对峙,万仞中鸟道百折,危级千盘。松声云气,迷离耳目衣袂之间。”①[明]萧协中.泰山小史[A].汤贵仁,刘 慧.泰山文献集成(第二卷)[C].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368.“门开”两句极写南天门之高,若在九重天之上,仿佛御风而至。又如《回马岭》首两句:“环道重重入鞻,纵饶叱拨也难骑。”回马岭又称“石关”,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此处山崖陡峭,盘折回曲,据说唐玄宗②也有汉光武帝、宋真宗之说。封禅行至此处,因山路艰危不得不掉转马头,由此得名。“环道”两句起势迅猛不做任何铺垫,豁然展现道路在砏岩峭壁间盘旋而上的立体图画,极写盘道之险阻。又如《张家口渡汶水》的发端“汶水浩荡荡,浮沙映日黄”,以河水与落日布景,诗境与王维《使至塞上》“长河落日圆”相似,一落笔就在读者眼前展开了广远无际的画卷。律诗首联尤难,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中说:“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③[元]杨 载.诗法家数[A].[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下)[C].北京:中华书局,1982:726.桑调元可谓深得其妙。

正面重笔描写突兀耸峙的景物,以形成强烈逼人气势,也是桑调元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岳庙阶心柏》诗云:“正对金炉耸一株,人从翠盖两傍趋。高撑月地心原迥,独立云阶影自孤。葱倩形模元气拥,崔嵬枝干岳灵扶。唐槐汉柏年虽长,得似当中挺拔无。”首句写柏树的位置,“正”使柏树显豁地突入人们的视野之中。“耸”写柏树的姿态,柏树枝繁叶茂,人们只能绕过它两边向前。“正”和“两傍趋”的对比,可以看出阶心柏在岳庙甬道正中的突出位置。“正”字下笔有力,为“不偏不倚”,暗有持身中正之意。下两句“高撑”“独立”是写柏树的品格。接下来“葱倩”两句写柏树青翠茂盛,元气沛然,如同有山灵护持。泰山的古树名木众多,汉柏、唐槐名列其中。在岱庙的汉柏院内,有五株汉柏,树形奇特,扭结上耸,据汉《郡国志》载为汉武帝登封泰山时所植。唐槐院与汉柏院相对,位于岱庙西侧,因院内有唐代所植槐树而得名。若以树龄而言,阶心柏树是比不上汉柏唐槐的,但是诗人有自己的品评标准。尾联发表议论,与第一句的“正”“耸”相呼应,诗人认为以“当中挺拔”的秉性气度来论,阶心柏树要更胜一筹。这首诗咏物寄怀,以岱庙阶心柏树突出独立、高耸向上的高标逸韵,带有诗人自况的意味。

另如《扶桑石》“嶙峋离立指扶桑,不用乘桴着日傍”;《朗公石》“?岩然朗公石,傍无侍者存”;《岩岩亭》“一亭卓立表岩岩,紫翠千重落日衔”;《凌汉峰》“一峰高几许,平临海客槎”等,都可见桑调元无论写石、写亭、写峰,喜欢将所咏事物异常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以奇离突兀之感来加强文势。

桑调元在《泰山集》的创作中用典丰富,而且常常几个典故连用,在有限的文字中增加诗歌内涵的厚重,使文气更加丰沛。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酆都峪》:“关节谁能到包老,阎罗犹自说韩擒。西山饿死东陵寿,冥报浑难问古今。”酆都峪,又叫鬼儿峪,位于垂刀山西南,相传是人死后魂归所在。④泰山在古代被视作治鬼之所。诗人先用了两个与地狱之主阎罗王相关的典故。“关节谁能到包老”,本自《宋史·包拯传》。包拯铁面无私,执法严明,当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犹自说韩擒”本自隋朝擒虎。传说隋朝名将韩擒虎在死后成为阎罗王。据《隋书·韩擒虎传》载:有一个本来已病重的人突然发狂,来到韩家说想要拜见王。侍从问:“什么王?”答道:“阎罗王。”韩擒虎的子侄们都很生气,想要动手打来者。韩擒虎说:“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这也就满足了。”没过几天就生病去逝了。元代李简《酆都峪》诗中也说:“古碑犹说韩擒虎,为问于今尚有无。”“西山饿死东陵寿”一句中,西山指首阳山,“西山饿死”指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事见《史记·伯夷列传》,“东陵寿”指盗跖得以高寿。《庄子·骈拇》;“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后用“东陵”代指盗跖。《史记·伯夷传》:“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桑调元使用典故能够切合语境,表明阴间阎罗王刚直勇毅如包拯、韩擒虎,人间品行高洁的伯夷却落得饿死的下场,残暴的盗跖也能享高寿,故鬼神之说难以取信于人。

桑调元用典时现古奥的风格,像《秦篆碑》“萴?秦篆碑”,“萴?”出自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萴?嵫厘,岑肶肰嶷,骈阘兮”,形容秦篆碑高耸之貌。《阻雨有祷》“岳灵乞把油云扫”,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诗中因以“油云”指浓云。《壕水行》“五行灾?古来有”中,“灾?”出自唐休瞡上表中“得其理则阴阳以调,失其和则灾?斯作”①[后晋]刘 籧,等.旧唐书·五行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56.,指阴阳之气不和带来的灾害。

除此之外,桑调元也用反跌之笔增强气势。如《晓行城武道中三首》(其一):“仆夫催早起,结束动轻。夜坐得非薛,晓行宁是刘。沙深劳马足,霜重冷羔裘。弦月欣相伴,荒途豁旅愁。”诗中写早起赶路的情形。仆夫催促早起,可知并未睡足;沙深而马车难行,加之深秋的早晨寒冷侵肤,诗人饱受风霜劳顿之苦。诗人的寄意在末二句上,前三联层层叠加旅程艰辛,为下文的反跌蓄势。诗人抬头望见一抹弦月是那样的可爱,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月亮像是十分多情,仿佛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晖来慰藉旅人的寂寞。这令人十分欣喜,即便是在荒野之途,旅愁也一扫而空了。“欣”字轻轻一点,诗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显示出来了。末两句对前六句反跌一笔,前面旅愁写得愈重,把月亮作为良伴的喜爱之情就表现得愈强,情景描绘有情有致,表达效果也更好。

二、《泰山集》的美学成因

细绎之下可以发现,《泰山集》所呈现出来的美学面貌与桑调元的人生态度、诗歌创作观以及性情、学养等因素密不可分。

(一)不同俗流的人生态度

在人生态度上,桑调元为人孤介,不同流俗,而将山水作为寄情的对象。桑调元常自称“畸人”。如《谒老子庙》“秋磴稀游迹,畸人揽户”②[清]桑调元.五岳集·华山集(卷上)[Z].乾隆刻本.,《曲阜》“向来只为耽吟误,成就畸人物外闲”。“畸人”语出《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谓不同流俗的人。他四处游览时,还欲寻访异人。所作《〈五岳集〉总序》云:“予意兴在游,亦因以求访异人。华山苍龙岭上,李道士为予言:南头一处所,值云气开朗,人民庐舍阡陌,了了在目,状类桃花源。予庶几一见之,怅望弥日。衡山见一人,左股大于身,中心恻恻。而所谓异人者,竟不可得,岂魁杰深藏不可踪迹耶?抑尘俗不堪密迩耶?岂心粗眼翳,交一臂失之耶?抑天地标奇于山水,气力不能钟毓耶?”可见,“畸人”“异人”其实是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对高洁人格的追慕。

山水是桑调元陶冶性情、抒发襟怀的载体。他说自已“性癖耽吟,登高怀古,胸中有如许物,必倾吐乃快”③[清]桑调元.《五岳集》总序[Z].乾隆刻本.。桑调元认为,游山历水有益于感情的抒发、诗歌的创作,有助于人格的完善。《盛氏诗序》云:“人足迹仅出入里,无高山大川、灏瀚磅礴之观以拓其心胸,无重关坏垒、故宫荒陵之墟址以发其悲凉凭吊、峥嵘感慨之思,无羁愁落拓、况瘁不自聊之境地以推激其抑郁磊之志气,则才亦掩遏不尽抒,而作为诗歌,末由沉雄疏宕以罄露其精光。故动忍增益,微特道德功业然也。”④[清]桑调元.甫文集(卷三)[Z].上海: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刻本:9.能从山水之中得到如此多的体悟,无怪乎袁枚说甫是“深于游山者”⑤[清]袁 枚.随园诗话[A].王英志,编纂点校.袁枚全集新编(第9册)[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394.!

桑调元少时即钟爱山水,一生四处游赏不已。正因为对山水的衷情,他才在耳顺之年独游泰山,为《泰山集》的创作提供了契机。

(二)诗歌创作热忱与追求

《泰山集》的美学面貌也源于桑调元对诗歌创作的热忱,对诗艺的不断追求。桑氏跟随理学家劳史(号余山)求学伊始便开始创作诗歌。他在《〈甫诗初集〉序》提到:“予年十四五,及余山先生之门。先生教之行所言,调元悦而学之,未能也。寻为朋侪牵率,效作诗、古文辞。年少气盛,伸纸辄千言,不数年卷帙填溢。既而省观之,知弗善,悉弃去。思研经讨古,以求其所自得。谋养走四方,昔圣贤载道之书,如骑而观佳景,即小憩流连,恒不厌乎其心。五车四库,梦想未能卒读,以是为恨。然自是笔墨亦知慎矣。”从“伸纸千言”到“笔墨知慎”可见他学诗自省精进的意识。

桑调元游踪所至,凡遇前代名家的相关遗迹,无不一一凭吊。他曾于恒山作《太白亭》:“太白曾游览,危亭俯水涯。”①[清]桑调元.五岳集·恒山集(卷七)[Z].上海: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刻本:21.华山又作《李太白祠》:“遗像飘然挹巾舄,荒坡仰止踪风骚。”②[清]桑调元.五岳集·华山集(卷中)[Z].上海: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刻本:4.他为岳麓寺中没有刻杜甫诗而不平,《岳麓寺不镌杜公诗碣亦一缺事作此以谂好事者叠韵》:“诗圣作述彩色殊,裂下星机云锦纡。手题岳麓道林寺,词澜倒翻洞庭湖。……呜呼!何时眼前兀突见驨,表出浣花叟句由潜夫。”③[清]桑调元.五岳集·衡山集(卷四)[Z].上海: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刻本:5-6.在《泰山集》中,收录他途经济宁所作《南池谒杜文贞公祠》:“古今此地迭凭吊,着我抚节横敲铿。”又有《谒谪仙楼》“他时开门开蘯荡,访公一过扬云游。相从吟醉吾何求,呜呼,相从吟醉吾何求”等等。

桑调元称自己为“诗老”④[清]桑调元.五岳集·泰山集(卷上)[Z].上海: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刻本:15、6、1.,“毕生吟啸”⑤[清]桑调元.五岳集·泰山集(卷上)[Z].上海: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刻本:15、6、1.。他不仅把写诗当成自己功业的重要部分,也勉力儿子们学诗,欲将学诗作为家风传承下去。当收到家书得知二子有志学诗,他感到十分欣慰,作诗加以鼓励。有《家书来儿子绳球有志学诗寄此勖之》:“不嫌直说吾家事,寝食休忘嗜古情。”又有《宿济宁四首》(其四):“若问吾家事,耽诗亦少陵。”杜甫一直因祖父杜审言是杰出诗人而感到骄傲,因此在儿子生日时以“诗是吾家事”⑥[唐]杜 甫.杜诗详注(卷十七)[M].[清]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477.相勉。桑调元化用此句,将诗也作“吾家事”,勉励儿子要苦学钻研,将诗歌作为家风继承下去,隐然也有自励之意。

(三)疏狂的性格与学养

桑调元的性格、学养也直接影响了《泰山集》的风格。桑调元性格中疏放的一面,与泰山雄伟壮丽的山水景色和厚重的人文积淀相符契,发之为诗,《泰山集》中自然呈现出遒劲的风格。

桑氏性情颇为疏狂,自称“狂生意气饶崎”⑦[清]桑调元.甫诗初集(卷三)[Z].上海: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刻本:2.,“我亦后来狂简士”⑧[清]桑调元.五岳集·泰山集(卷上)[Z].上海: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刻本:15、6、1.。作有《和渊明挽歌三首》,序云:“渊明自作挽歌,后人亦多效作。而东坡和陶,反无此篇,岂犹未了昼夜耶?渊明故自旷达,而三诗吐音凄恻,颇难为读者。予顷婴沉疾,伏枕和此,不知后之读予诗者何如也。”⑨[清]桑调元.甫诗初集(卷一)[Z].上海: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刻本:5.题目中的“渊明挽歌三首”,是指陶渊明的《挽歌诗三首》,认为即便陶渊明性情超旷,所作《挽歌诗三首》中仍不免有“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的凄恻之音,死亡这个主题总是沉重的。东坡为人旷达,并且推尊陶渊明,他创作了大量和陶诗,却没有唱和陶渊明的这三首挽歌。彼时桑调元病势也颇为沉重,但在和诗中意气却丝毫不坠,如《和渊明挽歌三首》(其一)中说:“少慕死大节,气量不局促。下与鼎俎,必令史官录。耻为拘墟士,凋枯同草木。”气度之宏大,性情之洒脱尤为可见。泰山的景观正适合性情倾向,恰如友人裘曰修评价的那样,其“藉彼欹磊落之面目,畅我高寒肳之性情”①[清]裘曰修.裘文达公诗集[A].《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332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51.。除了前文的例子外,还有《独山》一诗中:“落落青松秀,棱棱紫石腴”“莫怪偏钟爱,吾生性亦孤”。《重登乾坤亭》中“岳游已遂禽生愿,秋赋犹惭宋玉才。自是乾坤清旷处,老夫欲去重徘徊。”当他观赏过泰山日出的奇妙景观后,写道:“畸人发狂忽大叫,诧此奇景尘寰无”“神仙富贵焉足图,老我昂藏一丈夫。高吟千首吐胸臆,不厌寂寞形神孤”。作为泰山四大奇观之一的“旭日东升”震撼了诗人的心灵,诗人也尽情吐露了他作为高士的襟抱。

就体裁而言,《泰山集》各体兼备,不过成就最高的当属古体诗。古体诗相对形式比较自由,无过多的句数、格律限制,这恰恰与桑调元通脱疏峻的性格相契合。他曾说:“惟七言歌行足抒历落之清兴,故所作皆七言古诗云。”②[清]桑调元.甫文集(卷五)[Z].上海:上海图书馆,乾隆刻本:12.根植于桑调元的性情、文学主张,其创作实绩以古体诗创作的艺术个性最为鲜明,在《泰山集》中也以此体为佳。如《对松山万松歌》《乾坤亭放歌》等,往往逞足笔力,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也将自己的情怀表达得酣畅淋漓。

桑调元的丰厚学养是其诗歌的根柢。需指出的是,气势遒劲是桑调元诗的特点,但是所谓过犹不及,有时会失于散漫粗放,一泄无余。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调元才锋踔厉,学问亦足以副之,故诗文纵横排?,摆落蹊径,毅然自为一家。而恃其才学,不主故常,豪而失之怒张,博而失之曼衍者,亦时有之。所作《镇海楼诗》至七言长律二百韵,古人无是格也,其所以长,即其以短乎。”③[清]纪 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5052.此外,用典虽然能增加诗作的厚重和韵味,但一旦过于生僻,易失于艰深晦涩。这些弊病也存在于《泰山集》部分诗歌中,这是我们评价桑调元诗作时应当注意的。

猜你喜欢

上海图书馆泰山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9年12月)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雨中登泰山
数字阅读推广新形式研究
中美公共图书馆社交媒体营销比较研究
创新创业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的转型
前辈事业之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