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动”起来

2021-01-02谌章连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感动调动

谌章连

摘要:文言文是我们的古老文明,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让古老的文明传承下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文言文深奥难懂,教师一般不易教好。传统的逐字逐句教译完全是被动式、填鸭式的教法,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使文言文教学本身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以致文言文课堂缺乏生气,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學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触动;打动;调动;感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觉得文章难懂。由于文言文与学生目前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所以他们认为言文深不可测,从而产生畏惧心理。二是课堂枯燥乏味。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本上都是教师串讲这种模式,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然缺少兴趣。要改变初中生不喜欢文言文的状况,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燃起他们智慧的火花。笔者自从教以来,一直想改变这种传统的教法,通过不断摸索实践,逐步掌握了一套充满活力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调动”教授法。

所谓“调动”教授法,就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在体验中、快乐中求知、成长。具体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以导语触动学生

导语即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讲授新课的敲门砖。导语激趣。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可以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一个新颖贴切的导语可以迅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导语一定要有新意,不新就引不起学生的好奇心,不新就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针对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心理,可以把新课的独特之处作为导语。诸如新的知识点,新课的精彩内容,相关联的古诗或故事,作者的不凡经历或当时的时代背景。例如,在教学《三峡》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当念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这句时,可以问学生:“你们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这句导语可引发学生对三峡的壮美景象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好的导语设计,能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一个好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获取技能。

采用方法可灵活掌握,可以通过设置疑问、悬念等,触动学生求知的神经。

无数事实证明:与文言文教学内容关系密切、少而精的激趣导语,能够触动学生,让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动起来。

二、以朗读打动学生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初中课文所录的文言中大部分妙语连珠,韵律优美,琅琅上口,易成诵。俗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的收获在不断诵读中发掘出来,使学生不断获得人生的感悟,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发之于口,出之于心”,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学习,表达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理解、想象和联想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培养。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范读和领读;学生可以跟读、单读、对读、轮读、齐读、改(加语气读、唱读),分角色读,小组赛读还可以师生配乐朗读。教师可通过朗读环节的设置,打动学生,实现学生对文章通读、熟读、初步理解的目的。

而带感情地朗读,读出意境,可以打动学生。声音最具表情功能,能使古文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也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延缓停顿,可以营造一个特殊的世界。因此,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古文蕴含的情感,控制声音强弱高低、快慢停顿的变化进行朗读,以声音再现古文中的意境形象。在吟诵中产生共鸣,打动学生。例如《醉翁亭记》一文,通过朗读,师生共同收到感染,从而制造出一种轻松惬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文言文篇幅短,语言精,读来朗朗上口,通过朗读环节的设置,带感情地朗读,读出意境,就可以打动学生。

三、以讨论调动学生

在文言文篇章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展开一些有针对性的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获得对某一问题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比如《爱莲说》,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一下各自最喜欢的花是什么,喜欢的原因,继而归纳总结各种花被赋予的人文特性,由此展开对《爱莲说》的解读,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性格特征,对学生记识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如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这些景物为什么能寄寓诗人的情感?通过讨论分析,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七嘴八舌,迅速解决了所提问题,突破了文章的难点和重点。

四、以创境感动学生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对话,产生共鸣,把课文中的“彼情彼景”变成眼前可观、可闻、可感的“此情此景”,进而感悟出作品的主旨,达到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深为浅的学习效果。如范仲淹的《岳阳记》,以“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也是对滕子京的规劝,学生在这种情与景的浸润中懂得了在逆境中需要奋斗和不卑不亢的意义。

生动鲜明的形象往往能吸引学生。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采用直观教具,如幻灯片、图画、表演等,变文言文文字为客观的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中,使其深受感动。如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可播放展现诗歌情景的画面:夕阳的余辉照耀在湖面上,微波粼粼,微风吹拂,荷叶轻摇,荷花亭亭玉立,一艘小船陷于一片荷叶中,小船上的几个文人正在争相摆渡。远处,一群白色的鸥鹭惊飞而起。教师用优美的语句描述此画面,学生沉浸到与作者感情相契合的特色情境中,课堂教学自然情趣盎然。可见,因文设境,强化氛围可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其思维的热情,使其深受感动。

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中,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笔者也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要欣赏教师“滔滔不绝”的口才,而是要看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和效果,看学生是否思维动起来了。

“动”,让学生理解情、体验情、抒发情。

“动”,让学生领略美,欣赏美,创造美。

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中“动”的魅力。

以导语触动学生、以朗读打动学生、以讨论调动学生、以创境感动学生为目前僵化的文言文教学注入了—股活水,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文言文教学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感动调动
浅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数独驾到
响鼓
试析中学英语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爱,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
在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也许一个转身,你就已经泪流满面
“感动”与“敢动”
《桃姐》:高明的感动不需要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