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绘画中的“江南”观念及其美学精神研究

2021-01-01刘振飞

歌海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江南美学

[摘 要]中国绘画经历了中华历史五千年的岁月沉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它以丰富意蕴和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准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山水画则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山水画按地域可分为南北两个画派,其中以江南山水为创作题材的南方画派是中国山水画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在分析中国山水画中的“江南”观念及其美学精神时,首先概述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然后对中国山水画中所体现的“江南”观念进行探究,最后对中国山水画中体现的“江南”观念美学精神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江南;绘画;美学

经历岁月洗礼的古老的历史文明承载了人类的文化和礼仪,使得各朝各代的人们在文化的浸润中得到发展和升华,进而各种文化思考和艺术门类层出不穷,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代表着东方文化瑰宝的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也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到至善至美的新境界。文学艺术在唐宋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内容之博大精深,形式之丰富,思想之深奥,为历史瞩目。在这众多的文学艺术中,中国山水画以其超凡脱尘的艺术特色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通晓琴棋诗书画才算得上是文人雅士,其中,长于绘画则是文人品质具备的基本要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擅于诗词书画而为人称道的文人雅士众多,这些文人的思想及情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江南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并且其特殊的地理区位、风土人情以及优美的景致造就了江南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与审美情趣。回顾中国的绘画史,从晋朝南渡开始,后来又经过许多次的文化重心南移,尤其是在南宋时期达到空前的繁荣;从元明清三代,一直到近现代,中国山水画的最高成就以及高峰均在江南地区,并且在江南地区文人雅客的推动下不断地吸收新的思想和更加多元的文化,不断传承演变以及推陈出新,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产生了一大批精通江南画派的山水画大师以及大量独具江南意蕴的新画风,他们共同创作了许多永恒且经典的江南风格山水画作。

一、中国山水画概况

中国山水画最早出现于晋朝,如今我们了解到的最早描绘自然山水的是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但是在这两幅画中自然山水只是背景,仅起到衬托主景的作用。隋唐时期山水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山水不仅仅只是作为背景出现,它开始独立起来,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游春图》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唐朝,传统山水画经历了重大变化,王维以诗入画,创造了破墨法,来抒发自己的文人情怀。山水画发展到五代,形成了南北两个画派。宋代到清代,山水画在中国画坛上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研究指出,中国山水画的大发展与道家思想的盛行以及一些文人崇尚隐逸山林的志趣有关,同时,也与大自然带给人美的享受有关。文人雅客通常把绘画作为提升自己文化涵养以及追求雅致生活的必修课,因此,他们常常亲近自然,寄情于山林,创作了许多生动自然的山水画精品。中国的山水画大体上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画派。北方画派比较著名的有郭熙、荆浩等画家,他们笔下的山水气势宏伟,高大威武,滔滔不绝。南方画派的山水画以描绘江南风光为主,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董源1、夏圭2以及巨然3等。他们笔下的山水别有一番江南风味,烟雾朦胧、小桥流水、竹篱瓦舍、江河纵横,呈现出一派静谧幽深和平淡天真的风味,画家更是将自己的情感也寄托在这画卷之中。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傲居于世界艺术殿堂之中,中国山水画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它还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特殊情感。山水画经过几千年的变革和发展,为传统绘画积累了经验,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增华添彩。

二、中国山水画中所体现的“江南”观念

(一)江南美景从古至今一直是山水画家们首选的题材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由于其秀丽的山水风光,一直被文人骚客所赞美和向往。江南地区的山水风光与北方有很大差别,江南的风景一向带给人们的是烟雨朦胧、小桥流水人家的印象以及梦幻秀丽的感觉。同时,江南地区人文璀璨,文人画家辈出,如元代的黄公望、倪瑜等,他们笔下的江南风景清雅秀丽,展现了江南地区特有的美感。近现代以来,吴冠中、刘愁善、杨明义等许多大师也对江南风景进行了大量的描绘,与以往的画作不同,这些画家在传统的绘画技法基础上,又增添了自己的语言和思考,并且注重细节的刻画,所以,江南美景在他们的笔下向人们传递出了新的艺术美感,使人们在观赏时产生如痴如醉的感觉。《双燕》是吴冠中先生创作的江南系列的精品画作之一(图1),作品只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江南水乡的静谧之美,粉墙黛瓦体现了江南的安静祥和,但是燕子在屋顶来回盘旋又给整幅画面增添了勃勃生机,湖面上的倒影还带给人一种江南水乡的神秘感。

(二)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4与山水画的“水墨淡彩”相呼应

山水画最大的特色便是笔墨的黑白用色。诗人王维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画家使用黑白灰三种颜色,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和巧妙布局来表现画卷的整体效果。中国山水画摒弃了丰富的色彩后,从黑到白的对比、变化组合,成为画面中的主要語言,这一类高度凝练和抽象的颜色使用带来了更高的格调和画面震撼力。其中最典型的是宋代的山水画,宋代山水画大师在作画时仅仅使用黑白两个色调便展示出了大自然的姹紫嫣红。“粉墙黛瓦”无疑是描述江南建筑风格最好的代名词,江南的建筑偏爱于使用淡雅、朴素的色调,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拙政园、狮子园、沧浪亭以及留园等建筑,色彩主要以黑白为主,并且建筑的配套结构如梁枋、挂落5、柱头等大部分都以黑色、灰色以及栗色等冷色调为主,与“粉墙”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江南的“粉墙黛瓦”与芭蕉、竹子以及花影等共同构成一幅娴静淡雅的水墨画卷,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散发出静谧、悠闲的审美情趣,这些都与山水画的“水墨淡彩”格调相呼应。

(三)“江南园林”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素材

中国山水画以描绘自然风光为目的,再将画家的精神与情感寄托在这画卷之上,表现出意蕴丰富的山水景色。而江南园林则是提取自然风光的精髓,与筑山理水、相地经营、建筑布局以及文学绘画融合在一起,以小见大1,宛自天开,将艺术美与自然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山水画与江南园林虽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分支,但是两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相互借鉴和促进,最终形成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关系。

“江南园林甲天下”,自古以来,江南园林就与山水画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山水园转变成为“立体画”,为山水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江南园林,以其具有丰富山水画素材的特色,成功地推动了山水画一次又一次的大发展,以至后来出现了“林亭画不如”“溪山画不如”之类的夸赞之词,有诗曰:

“如何将此景,收拾向图中。”

——明·王周《早春西园》

“薇蕨纵多师莫踏,我心犹欲尽图看。”

——明·薛能《送同儒大德归柏梯寺》

画家们除了在诗词中盛赞园林美景值得入画,他们还需要思考怎样把真实立体的园林美景重新构图规划到平面的画卷中去。与此同时,一些大师的作品也使得江南园林得到文人雅客极大的赞誉,例如元代画家倪瓒的作品《狮子林横幅全景图》,使狮子林成为文人骚客吟诗作赋的一大胜地。这些园林山水画完整地展示了古代江南园林美的景致,体现了古代文人充满闲情雅致的园居生活。明代的“吴门四家”2中的沈周和文徵明创作了大量的以江南园林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如沈周创作的《东庄图册》(图2),它是明朝末期江南园林题材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文徵明的《拙政园图三十一景册》,每图描绘一处景色,“凡山川、花鸟、亭台、泉石之胜,摹写无遗”。

(四)气韵生动

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十分注重用笔,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里列出作画时的“六法”3,并将“气韵生动”放在第一位,可见“气韵生动”在山水画创作时的重要地位,历朝历代的画家对此都十分重视。清戴醇士在《习苦斋题画》中也说:“笔墨在境象之外,气韵又在笔墨之外。然则境象笔墨之外,当别有画在。”由此看来,体现在笔墨之外的“气韵生动”,才是最能体现画作价值的特征。

传统山水画所注重的“境生象外”的精神与江南地区山水虚幻而飘渺的自然情景和娴静淡雅的气质髙度吻合。江南地区常年雨水充沛、江河众多、花草茂盛,由于空气湿度大,从远处观望景色,会有一种烟雨缭绕的朦胧之感。这种朦胧之感体现在山水画中,便颇具淡雅之感。历代画家借用江南景色之“淡”,来抒发自己隐逸与淡泊明志的思想,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水画所体现出的“气韵”有一种清冷感和距离感。例如董源的江南山水画,总是给人一种淡墨柔润、静谧温雅、缥缈轻逸、刚硬之气不外露的感受。而这种“淡雅”气韵也成为了江南题材山水画的最大特征。后来的山水画家在延续江南特色画风的同时,将自己细腻生动的笔法与厌世伤怀的感情加入其中,这就使得画风更加清淡寂寞。元代山水画大师倪瓒笔下的江南似乎总是“伤春悲秋,寂寥疏远,清冷寂寞,整幅画卷笼罩着一丝丝的忧愁和寂寞,向观赏者传递了抑郁、哀愁以及幽怨的情调”。同时,这幅画自然也表达了云林子1孤独落寞的心绪和茫然不知前路的人生羁绊。

(五)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章法与“江南园林”的造园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描绘山水画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意在笔先”,唐代大诗人王维2曾在《山水论》中说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清代的邹一桂也提出:“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是指在作画时一定要在心中提前思考作品的立意以及画卷的构图布局等,落笔万万不可轻率,例如创作山水画,落笔前要思考谁为主谁为次,以及山体和湖面在画卷中的位置。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各朝各代的山水画家们。

江南园林的立意关键点在于相地,也就是说,相地的适宜与否,直接决定了园子最终的效果。一般来说,相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挑选最合适的地址,二是要根据园址的地形地貌确定园林的整体布局以及山水格局。相地合宜即因地制宜,明代造园师计成说园林建设最重要的在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里所说的“因”就是合宜,正所谓“宜山则山,宜水则水”3。因此,一个好的园林在开始建设时就要选择好造园地址,然后依地形和周围环境特点设计园林。这与山水画的“意在笔先”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苏州的沧浪亭4为例,当时园主官场落寞,受人排挤,回到家乡后,看到这个地方寂静幽然,景色别致,就在旧园基址上设计造园。沧浪亭以山林为中心,建筑物以及假山错落有致地环列四周,园中的山水尽收眼底,巧妙地利用了周边的环境和地形地貌,在江南众多园林中独具特色。

三、中国山水画中所体现的“江南”观念美学精神研究

(一)意境美

在中国山水画中,意境是展现其艺术功力的关键,是表现其艺术审美的核心,这就是意境在绘画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原因。缺乏意境的山水画,无法吸引观赏者的注意,也不能使人们深刻地体会画中的美景,这样当然也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那么,意境又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所谓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意境的構建,是由主观的情感(意)和客观的景象(境)融合而成,意境讲究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抒情表意”美学趣味的体现。李可染先生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集中了客观景物的精髓,再赋予主观上人的情感,经过艺术家的处理,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诗一般的境界,如此才为意境。

在大量以江南山水为题材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画家们通过描绘江南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来传达意境,这样就能实现虚幻与现实、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转换,使观众沉浸在一个超出艺术作品高度之外的想象世界。南宋萧照的《秋山红树图轴》中,远处的高山缥缈虚幻,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湖面上架一座曲桥作为中景,近景以一棵古松掩映,潺潺的河水如山径一般绕过古树蜿蜒至后山,真可谓意境深远,将江南典型的山水风光体现得淋漓尽致,颇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趣(图3)。他创作的另一幅团扇画,以边角式的构图形式5画出峭壁危滩,远山飘渺,江水澹澹,轻舟倚岸,红叶飘落,岸上曲径迂回通向幽静的深山(图4)。江南山水画派的大师董源的代表作《潇湘图》,画卷的前半部分山峦重叠,绵延不绝,山上郁郁葱葱,河流从远方奔涌而来,江面烟波浩渺,江上有打渔的、泛舟的,一派祥和平静之气。再认真观察揣摩画卷的整体布局,一种文人雅士归隐山林、超凡脱俗的品质跃然于画面之上,带给人极强的感染力。我们也很容易地感受到了古代士大夫寄托在画卷上的情感,一种渴望隐逸山林、追求自由的心境。

(二)自然美

山水画的创作一般是由画家通过游历各地的山川美景,发现自然的美丽,有感而发创作的。他们去领略山川的形态、江河的变化以及花草树木的盛开衰败。他们通过亲近自然的方式,感受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随后采用一定的艺术技法,使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跃然于纸上,为观赏者展现了大自然绝美的景致。

山水画大师展子虔创作的《游春图》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桃花、杏花争相盛开时人们游春踏青的情景,是一幅描绘江南春天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精美画卷。画家在整幅画的构建中,通过细劲流利的笔法和色彩勾勒出耸峙的青山、郁郁葱葱的树木、春意盎然的花草以及波光粼粼的江面。整幅画面充分体现了江南的山清水秀,一条蜿蜒的小径通往幽深的峡谷,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从远处看展现了一片春天的生机,白云在山间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艘古船在飘荡,三位贤者正悠闲地欣赏这江南秀丽的风光。画家通过线条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展现了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令人心生向往。

(三)宛自天开

作家往往以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山水景观为题材进行山水画的创作。然而,这并不只是对山水等自然景物的简单临摹,而是要把握山水精神,力求做到来于自然但超越自然。所谓山水精神,最重要的在于师法自然,文人在自然中感悟生命的价值,随后转化为艺术作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新的高度。天地有大美,画家们感悟自然山水风光本身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把握它们内在的精神品质,才能呈现出大自然最真实的风光,就像天然造化生成的一般。董源对江南地区地形地貌和自然风光的研究颇深,他的画卷整体呈现着江南地区独特的温婉秀美气息,为后期江南山水画派奠定了基础。古往今来,山水画大家们作品中所描绘的风景,大多是他们隐居的场所,他们通过对自然山水长期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不断地深入自然收集素材,将自然之景入眼入心,最终成就精品画卷。

四、结语

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成就已远远超过其他的艺术门类,笔墨渲染之中寄托了文人的品格和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历史价值。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文化交融以及一体化的原因,山水画获得了更大程度上的发展。江南地区风景秀丽,温润典雅,画家文人辈出,并且画家们的绘画技法和语言相较于其他地区也更为多样和丰富。由于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景色风光,以江南特色为主题的山水画作品向人们呈现了江南韵味的笔墨特点。江南山水画派的画家们除了传承前辈们优秀的绘画思想和技法外,也逐渐开创了新的笔墨语言,开辟出新的绘画风格,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加入“江南观念”,在山水画史上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刘振飞,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助教。

本文系2020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绘画中的‘江南’观念及其美学精神研究”(项目编号:2020W081)阶段性研究成果。

1董源(934-约962),又名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进贤县)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

2夏圭(生卒年不详),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绘画大师。“南宋四家”之一,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

3巨然(生卒年不详),江宁(江蘇南京)人。五代画家,僧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

4指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

5挂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作装饰或同时划分室内空间。

1以小见大多为南方园林。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范围较大,所以不存在以小见大。

2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

3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或经营置位)、传移模写(一作传模移写)。

1倪瓒的另一个名字,叫云林子。

2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3适合叠山的地方要叠山,适合理水的地方要理水。

4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5边角式构图起源于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

猜你喜欢

中国山水画江南美学
印花派对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纯白美学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