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红水河流域壮族新民歌演唱实践与传播研究

2021-01-01邹建军

歌海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

[摘 要]《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作为壮族风格改编创作新民歌,具有丰富的演唱形式和独特的音乐魅力。作品集中反映了红水河地区壮族民歌文化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以文化生态、创作目标、表演行为、传播实践等内容为研究视角,运用案例研究、比较分析、音乐形态和创演实践分析法对《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的艺术特色和演唱传播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文化生态;创作目标;表演行为;音乐传播

红水河流域自古就是广西壮族先民集聚的中心地带,壮族素以“善歌”著称,通过山歌来表现生活,传情达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形成了红水河流域特有的歌谣文化。根据《写作艺术大辞典》的解释:新民歌“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间产生的歌谣,包括歌颂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革命领袖、新人新事、新生活,以及讽刺不良现象、斥责敌人的内容”。而《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就是由壮族作曲家韦苇根据凤山壮族民歌改编创作的新民歌,由壮族歌唱家李志曙首唱。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广西壮族音乐文化,系统研究广西壮族新民歌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创演特点,本文主要从文化生态、创作目标、表演行为、传播实践等研究视角出发,运用案例研究、比较分析、音乐形态和创演分析法对《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进行具体分析和闡述。

一、文化生态视域下的《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的特点

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倡导建立专门学科,以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以及变异规律。斯图尔特在《文化变迁理论》(1955)一书中认为:文化生态学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他认为文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不可分离的,相似的生态环境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与之相异的文化形态及发展线索的差别,由于地球存在多样的生态环境,由此形成了各地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文化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①。《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作为红水河流域壮族新民歌的代表作品,本文主要从歌曲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环境和民族语言环境进行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

(一)自然生态环境与作品关系

红水河上游为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沾益区马雄山;红水河段始于广西的乐业县与贵州望谟县两江交汇处,主要流经天峨、南丹、东兰、大化、都安、马山、忻城、来宾等县区,至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为止。红水河流域面积约63162平方公里,因河水流过红色的砂贝岩层,被染成了红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红水河”。红水河流域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貌以山地为主,降水丰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人居环境良好,农耕文化发达,早在史前文化时期就有稻作农业的出现和生产工具的传承遗迹,可见红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良好,河谷和滩涂湿地适宜人居,农耕稻作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广西的红水河流域主要涉及百色、河池、南宁、来宾、柳州等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山高水深,地势险峻,落差很大,加之水量丰富,水流湍急,水能蕴藏量大,非常适合发电和灌溉,目前已经设计并建设了包括中国第二大水电站之龙滩水电站在内的十个梯级电站。作曲家韦苇就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实地调研,改编创作了《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第一段歌词“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和三十三个滩”就是对红水河的壮美自然风光和水文地理环境的音乐素描,第二段“滩滩建起水电站,明亮的电灯灿烂照两岸”就是对红水河建设水电站的精彩描绘。

(二)人文历史环境与作品关系

据考古资料考证,红水河流域在旧石器时代就有来宾麒麟山人在此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口日益增多。秦平定岭南后,历朝历代统治阶级实行“以夷制夷”的羁縻制度与土司管理制度,边远闭塞的地理环境,反对歧视、反抗苛捐杂税和暴政的历史环境给壮、汉、苗、瑶等各族劳动人民提供了独特的红水河文化的人文生态环境。红水河流域作为广西壮族集聚的中心地带,世代居住着壮、汉、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形成了红水河流域特有的以壮、苗、瑶文化为主的“师公文化、铜鼓文化、图腾文化、歌谣文化、白裤瑶文化、红色文化”等共生共存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少数民族族群文化。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潘琦认为:“红水河文化是广西本土文化的摇篮,是民族精神得以塑造和培育的不竭源泉。”歌谣文化是红水河流域最突出的艺术资源,数量多,内容广,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故事歌、儿歌等,所以我们常常听到用不同语言传唱的红水河民歌。而广西民歌素以山歌、小调等为主,具体可以分为“优美动听的欢、亲切朴素的西、短小精悍的加、高亢嘹亮的论、细腻多变的比”等类型①。“欢”是壮族民歌五种类型中最常用的一种,主要在红水河、右江、柳江上游一带传唱,是当地人在节庆仪式或表达男女感情时常常使用的歌曲形式。在音乐风格上,我们能够看到壮族民歌音调素材在歌曲中的综合运用:平稳舒缓、乐句悠长的节奏律动,淳朴响亮、明快流畅的优美旋律音调,6、1、3为主的民族五声羽调式的实践运用。《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就是在红水河歌谣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改编和创作,作品的原始素材就是来源于河池凤山地区的壮族民歌《红七军北上去江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这一地区就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革命先辈在此奋斗的红色根据地,当年的革命活动和抗战足迹给这里的壮族民歌注入了红色文化的历史元素。

(三)民族语言环境与作品的关系

红水河流域是我国大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族走廊,土著民族为壮族,随着时代的变迁,陆续迁入汉、瑶、苗等民族,民族语言丰富多彩,主要以壮话、桂柳方言和西南官话为主。《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作为歌谣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并改编创作的歌曲,在沿用原歌的四句类歌词结构的基础上,保留了富有壮族特色方言音调的“啰哟嗨”“尼呀了”“啰尼啰”等衬词,补充了一句歌词为尾声结束句,形成带尾声的四句类单乐段结构,并根据时代背景增加了第二段和第三段歌词,在调式上也基本沿用了原曲的6、1、2、3、5的民族五声羽调式,但由原来的混合节拍5/4改成了2/4单拍子音乐律动形态,使歌曲既保留了民族性特点,又富有时代的韵律,将一首描绘红军北上抗战的传统民歌改编成了一首反映广西壮族人民一心向着共产党、感恩毛主席的时代新歌。

二、创作目标视域下的《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的特点

(一)歌曲创作经历

韦苇作为一位民族音乐研究的实践派,从广西艺术学院毕业之后,为了谱写出更多的作品,几十年来,他始终扎根于壮乡这片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以获得创作热情和灵感来源。他根据凤山壮族民歌改编创作的《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以简洁的民族音乐语言和短小严谨的曲式结构,描绘了红水河的宏伟壮观,颂扬壮乡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歌曲曾在《音乐创作》发表,由壮族男低音歌唱家李志曙演唱,后获奖并广为传唱,由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灌成了唱片,被中央音乐学院收入《声乐教材曲选》中,成为经典的声乐教学、比赛作品。20世纪50年代初期,广西的歌曲创作基本上是在原有的民歌基础上,加以整理改编而成。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有韦苇改编的《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了罗山歌》等,其创作发表的《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不但丰富了壮族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而且也对壮族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歌曲创作特点

1.音乐形态特点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是带前奏和尾声的一段式结构,民族五声e羽调式,歌曲旋律悠长深远、朴实无华。作者将原来的四五拍改编为四二拍,给人一种节奏简洁鲜明、富有律動的庄重深厚之感,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河深沉而坚定的爱,《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就像是一首发自创作者内心的庄严宣誓的颂歌。在创作风格上,作者大胆借鉴了壮族民歌“比、兴”的创作手法,歌曲长乐句、一字多音的运用令人回味,并将淳朴响亮、优美动听的“欢”和丰富细腻、明快流畅的旋律在民族五声羽调式进行综合运用,民族韵味悠长,效果良好。

引子包括1-6小节(谱例1),乐曲采用了摇晃型的八度和弦琶音伴奏音型节奏律动,用钢琴音色展现了时而舒缓、时而波涛汹涌、波光粼粼、绚丽多姿的红水河自然美景。

谱例1

引子中的钢琴伴奏部分

呈式段是歌曲中主体部分的四句类单乐段结构,从感情上来说,这一部分律动感强烈,具有欢快的情感色彩,不仅丰富发展了引子部分的和声音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红水河母亲河祥和慈爱的形象和壮乡人民热情豪迈的民族情怀。

歌曲尾声部分为扩充的乐句结构,大体上有两个作用:第一,通过补充的短短五小节歌词表达音乐情感的意犹未尽;第二,经过五小节钢琴伴奏织体的和声铺垫,让人感受到了红水河奔腾入海的辉煌境界(谱例2)。此外,弹奏力度也变成了微弱的p和pp,让欢快、情感强烈的歌曲最终在缓慢的尾声中回归到了平静。

谱例2

尾声中的钢琴伴奏部分

2.歌词词汇特点

民歌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抒发胸中情怀和表达生活喜怒哀乐的一种演唱方式,所以一首民歌不需要复杂的曲调,也不需要生僻难懂的唱词,朗朗上口就可以了。《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之所以成为壮族改编创作歌曲的经典,主要在于它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和自由体词汇创作。

从歌词和编曲的风格上来看,《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共有四个特点。

第一,反复修辞手法。“反复修辞手法”在歌曲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第一句和第二句:“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三十三道湾有三十三个滩。”第二次在第二并列段之间,重复唱第一段的歌词。第三次在第三段的第三句,反复唱两次红水河。这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而是用重复呢喃的方式怀念故乡,表达每一个壮乡人对这条母亲河深切的爱慕和赞美。

第二,押韵手法。押韵会让歌词变得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让人容易记住,便于传唱。歌词的韵脚为“an”“o”等,比如“滩”“湾”“站”“岸”等,一共有七处,用韵不但使音调和谐优美,也方便歌者和听众记忆,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语气衬词。歌词中一共使用了四个不同的语气衬词,即“罗哟嗬”“罗尼呀了”“罗咿哟”等,这些语气衬词既能体现浓郁的壮族风格特色,也能让听众感受到壮族人对红水河的热爱之情。虚词的作用主要为连接和附着,用在语句结尾不但是情感的抒发,而且也是创作者对红水河爱的表达。

第四,比兴手法。作曲家在创作时通过“比兴”的手法表达了“毛主席的恩情比你长罗,比你长”,这些优美动听的乐句语言不但表达了壮乡人民爱党爱国情怀,而且也赋予了传统山歌新的时代意义。

3.歌曲钢琴伴奏特点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中钢琴的运用,是民歌风格和西洋和声风格和谐组合的典型例子。《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中钢琴伴奏灵感来源于铜鼓的节奏韵律,主要采用了五声羽调式,结合二度叠置的民族化和声,选取了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加以改编,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时代特点。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和歌曲旋律相结合(谱例3)不但让作品的演唱风格和唱腔韵味更有特色,而且也使得钢琴乐器的民族和声色彩和谐融合并富有新意。

谱例3

尾声中的钢琴伴奏部分

三、表演行为视域下的《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演唱特点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作为改编创作的歌曲,在演唱发声上要注重民美结合,既要运用美声歌唱的发声状态,又要在咬字吐字上保持壮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因此,应强调演唱的气息训练,母音发声状态的统一训练和歌词的咬字吐字训练。

(一)绵长气息的演唱训练

地方方言习惯以及说话的方式会影响到唱腔,演唱民歌的时候,大多数壮族演唱者一般都用胸式呼吸法,用胸腔发出的气息来带动声带的发音。但这种发音方式声音位置偏低,声音不够亮,穿透力不强。因此,在演唱《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时,我们要求演唱者必须使用胸腹式呼吸,让元音的咬字更饱满和连贯,这样就能使歌声在艺术化的同时不失田野本身的趣味,更加具有原汁原味的壮族民歌特点。同时演唱者还需要进行长乐句的气息保持训练和行腔运腔的转换训练。作为一首很好的练气练声的声乐作品,本曲音区音域不高,通过腰腹肌力量控制和行腔运腔的转换运用,可以将作品演绎得富于激情和艺术表现力。比如先进行打嘟噜的气息训练开嗓,再通过歌唱的自然音区把“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三十三道湾有三十三个滩”为独立的两乐句,设计好气口,要求一口气完成长乐句的连贯演唱,并把“湾”“滩”的一字多音的尾音做行腔转换运腔的运用。

(二)发声状态的统一训练

壮族人民在演唱民歌时,以真声为主,假音为辅。虽然壮族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但是也有非常明显的缺点:声音扁平,气息偏浅,音域偏窄。在唱歌时,如果打破常规适当融入美声唱法,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的演唱训练借鉴美声歌唱的母音训练法可以调节歌唱腔体的共鸣状态和音色的统一。比如可以运用练声曲(谱例4):55 56 5-│44 45 4-│33 34 3-│22 23 2-│11 12 1-│进行ma、me、mi、mo、mu五个母音的统一训练来调节腔体共鸣和音色的统一。

谱例4

训练元音的练声曲

利用发声技巧打开喉咙发出宽厚、深沉、深情的声音,巧妙地刻画歌曲的风格情绪和歌曲所蕴含的丰富感情。其次演唱《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还要学会运用直声发声法。在唱长乐句时保持唱直声腔体的演唱状态,保持声音的共鸣和自然泛音的平稳,把乐句唱连贯,把长音、尾音唱顺溜。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连音唱法和跳音唱法的合理使用。连音要注意气息的保持和乐句演唱的连贯自然,跳音要注意运用腰腹肌和横隔膜进行弹性歌唱,歌曲中多次使用到连音唱法和跳音唱法,不但能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而且还能激发演唱者的演唱状态。

(三)咬字吐字的发声训练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的演唱还可以借鉴民族唱法“十三辙”的咬字和归韵方法进行“字正腔圆”的练习,来规范歌唱语言和提高演唱技巧。壮族民歌非常强调字头、字腹和归韵在演唱发声上的运用,比如我们在唱《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时,应注意咬字发音的字头的清晰、平翘舌的准确、字腹腔体的圆润和尾音归韵的到位,把中东辙(红)、言前辙(湾、滩)、腰条辙(了)等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四)歌唱情感的体验训练

红水河对于壮族人民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红水河流经壮族人民生活的这片土地,它像母亲一样守护着壮族人民,见证了他们繁衍生息。所以在演唱《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时不仅要集中展现歌唱技巧,更要表达内心丰富情感。因此,为了能够在演唱《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时声情并茂,充满感染力,还必须加强情感表达的体验训练。这种训练可以采用三种方式:第一,反复朗诵歌词,沉浸歌曲意境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第二,合理利用演唱技巧,直抒胸臆;第三,实地到红水河进行考察学习,真正理解红水河的伟大壮丽和民族情怀。《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一共有三段曲调一致的歌词,如果用一样的情绪演唱,那么整支歌曲就会显得枯燥乏味,缺乏起落。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采取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感情。在第一、二段时,唱词速度稍慢,为后面做铺垫,越到后来,速度越快,所表达的情感也越轻快。比如在演唱时,最后一段会有明显的速度变化的艺术处理,既能让歌曲演唱层次分明,同时又充满情感和感染力。

四、《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在传播中的演唱特点

(一)独唱形式的特点

目前独唱形式的经典版本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歌唱家李志曙演唱的版本和八九十年代歌唱家黄绍填的演唱光碟,以及新生代新锐吴柏成的国际比赛获奖版式。声乐家李志曙和作曲家韦苇有着相似的经历,两个人都出生在动乱的年代,都有浓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跌名起伏的感情经历。就演唱风格来说,李志曙教授在演唱《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时多使用美声民族化的方式来演绎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浑厚低沉的优美音色、以情带声的唱腔处理,可以让听众感受到歌者淳朴亲切的真挚情感,领略返璞归真的演唱风格,达到了传统文化和时代特点融合的新境界。《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正是李志曙将美声唱法和传统壮族民歌相融合的代表歌曲,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中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黄绍填老师的《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以实景演唱的光碟形式发表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并收入“歌声唱响60周年——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广西民歌经典歌曲进行展播,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得到广泛传播。新生代广西籍青年男中音歌唱家吴柏成在世界著名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大都会歌剧院所在地)举行的纽约国际声乐大赛中,凭借一首壮族民歌《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荣获第三名,征服了所有听众。同时他还获得纽约州州议员声乐大奖,再次在国际舞台把广西壮族民歌《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唱响,让世界重新领略了壮族歌曲的音乐魅力。

(二)重唱形式的特点

1.男女声二重唱

《红水河》(陈小奇词,张全复曲)是根据广西壮族民歌《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重新改编创作的二重唱作品,创作于2004年第六届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由国内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与女高音歌唱家王莹以男女声二重唱的演唱形式首演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大舞台上。歌曲的主体结构为回旋曲式结构,A段男声浑厚结实,唱出《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G调)的主题音调,A1女声以转调的形式在C调上同节奏模进变化反复演唱一次,B段巧妙自然地转到E调的徵调上,形成大小调式的色彩对比,极富创意,并由男女声二重唱形式展现;通过间奏过渡再次回到A2段通过男女声合唱的和声形式变化重复,接着进入E宫B徵调调式上和音形式变化重复,最后回归到A3段。现代作曲技法的重新架构和男女声二重唱的完美演绎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大舞台和卫星电视直播的形式进行传播,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2.男声四重唱的传播

“八只眼”组合于1990年成立,由耿国际、松鹿、马文杰、杨庆四位歌唱家组成,前身为中央乐团男声四重唱组。演唱特点为低音结实浑厚富有磁性,高音明亮甜美、刚柔并济;演唱风格为艺术化、民族化、通俗化的雅俗共赏的音乐形式,得到国内外民众的高度认可。

在演唱《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时,“八只眼”以低音主唱旋律,浑厚圆润保持了民族演唱风格的特点,高音增添了“尼呀了勒”的流行音乐节奏与旋律元素,使音乐风格增添了幽默俏皮的活泼色彩,使得歌曲更加平易近人,多了几分流行歌曲的风格。在演唱方式上,“八只眼”版的《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选择了男声四重唱的方式,浑厚结实低音令人回味,明亮欢快的高音令人愉悦,和声色彩浓郁的男声令人神往。在演唱技巧上,“八只眼”仍然继承了美声歌唱的特点,并加入流行元素的演唱形式,更加轻松活泼,雅俗共赏,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三)合唱形式的特点

合唱形式演唱的《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目前主要有梁克坚老师和农峰老师的改编版。2008年由广东中山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合唱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民歌合唱赛共汇集了全国17个省、市的48支合唱队伍3000多名队员,包括汉、壮、侗、苗、瑶、藏、蒙、满、回等多个民族,民歌合唱汇演是一次高水平的全国民歌合唱的集中展示。柳州市柳南区红叶合唱团演唱的混声合唱作品《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喜获银奖,这是《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首次以混声合唱的形式亮相于全国民歌合唱比赛。此后,还有农峰老师改编的《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合唱版本,并在广西合唱协会举行的四季合唱音乐会的普及活动中演唱,极大地丰富了这首壮族民歌的艺术演唱形式和魅力,提高了这首壮族民歌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五、结语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作为改编创作的壮族新民歌,具有典型的民族五声羽调式色彩,朴实无华又婉转动听的歌曲旋律,流畅欢快又刚健有力的节奏律动。通过比兴、押韵、衬词等修饰手法使歌唱语言风格生动活泼,通过钢琴伴奏音型的烘托陪衬不但让民族和声色彩和谐新颖,而且也使得歌曲民族风味唱腔更有特色。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流传至今,演唱形式涵盖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从族群村落传播发展到社会传播和现代媒体传播,不但丰富了作品的藝术表现形式,而且也通过多彩的音乐传播方式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文化影响力。

作者简介:邹建军,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

本文系2021年广西科技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红水河流域壮族民歌演唱人才培养研究”结题成果。

①〔美〕朱利安·H·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潘艳、陈洪波译,《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

①覃正:《浅谈广西壮族民歌类型及音乐风格特征》,《学校音乐教育》201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供给侧视角下河北文化品牌建设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文化创意产业众筹融资模式探讨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闽南文学
浅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