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萨利机长》中的程序正义与人文主义

2020-12-23康宁黄帅

艺术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程序正义人文主义

康宁 黄帅

摘要:电影《萨利机长》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电影,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通过对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迫降事件及后续的真实还原,刻画了萨利机长的英雄人物形象,影片更多地聚焦事件发生后的社会动态和人物表现,同时表达出了深层次的程序正义精神与人文主义情怀。本文首先对《萨利机长》的影片结构进行解析,分析其叙事风格及特点,然后介绍程序正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精神,并结合电影进行解读,最后作出总结。

关键词:萨利机长;程序正义;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02

传记电影《萨利机长》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迫降事件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人事迹改编,影片围绕航班发动机失灵后的迫降事件展开叙事,聚焦航班迫降后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发起的问责程序与萨利机长在其中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现,表现出了整个事件过程中程序正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与交织。

1 影片结构解析

《萨利机长》采用了插叙和倒叙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在影片的开头首先介绍迫降事件后萨利机长作为最主要当事人的状况。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首先对其选择迫降而非返航提出质疑,而大众媒体则将萨利刻画为英雄人物。两方持完全相反态度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委员会出于其职责需要,以程序正义为原则调查整个事件的过程,而并不看重萨利成功迫降的事件结果;而另一方的大众媒体以及民众因为目睹了萨利成功拯救一百多人的生命而将其称赞为英雄。影片在一开头通过简单的交代勾勒出一个矛盾: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萨利机长在过程中的选择是否正确?

影片以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和萨利的内心活动为线索展开叙事,双方的观点发生碰撞:委员会认为萨利选择迫降是违规操作,飞机、机场以及外部环境的客观情况完全支持其返航——一种最为稳妥和安全的选择,这种观点基于计算机的模拟和计算。而萨利对此非常疑惑和不解,认为这种模拟结果与自己在当时的直觉不符,更相信是自己的选择拯救了一百多条生命。然而此时事件的结果已经不重要,委员会将秉持程序正义的原则召开听证会,以判定萨利的操作是否违规,这将决定其飞行生涯能否延续,影片还穿插交代了萨利不佳的家庭经济状况,由此来突显听证会结果对其的重要程度。而对于大众媒体来说,听证会的结果也将改变他们的立场,如果萨利被判定为违规操作或次优选择,那么其之前的英雄形象也会难以为继,“赌徒”“不在意他人生命”等一系列的标签就会被贴在萨利身上。

在所有的矛盾与冲突全部交代后,影片的高潮自然落到了结尾的听证会上。审查委员会首先向媒体和萨利及其副机长播放了各种经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操作的返航操作结果,均为成功降落,由此看来,萨利的迫降选择确实为次优。而萨利似乎已有己见,在观看后直接指出了这些模拟的漏洞在于其忽视了人类因素(Human Factor)。无论是计算机模拟还是人工操作模拟,都是在预先收到直接返航的指令下进行的,而真实情况中的萨利机长及其副手不可能在一瞬间就作出此种抉择,因为人类在首次遭遇这种极特殊情况时无任何经验可依据和参考,果然委员会随后承认执行人工操作模拟的机长也是在训练达17次后才成功返航。在萨利的要求下,委员会同意为人工操作模拟设定35秒的反应时间,果然在此情况下的返航操作无一成功,飞机的高度不足以抵达机场,而是会坠毁在城区。随后打捞出的发动机被证实为彻底损毁,证明了萨利作出的是正确选择,正是他面对危机的临场应变和勇于担当拯救了飞机上一百多人的生命。

好莱坞电影近些年来不乏相似题材的佳作,而其中大多数为平铺直叙风格,更像事件式电影,如题材相近的《菲利普船长》、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逃离德黑兰》,都是以跌宕起伏的流程叙事创造悬念,最后将其揭晓,观众在观看此类风格的电影时很容易将自身代入其中,获得紧张刺激的体验,而在观看后的印象及感想则相对平淡。对比之下,“东木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这部《萨利机长》在叙事手法上逆其道而行之,没有对事件进行悬念化处理,而是一上来就交代了结果,之后通过插叙和倒叙不断还原事件的过程细节并表达电影的核心议题:萨利的选择是否正确?在结果已经不重要的情况下,过程即萨利机长的选择成为影片要讨论的主题。对此进行解读,同时也能引申出关于程序正义以及人文主义的更深刻的内容。

2 《萨利机长》中的程序正义解析

2.1 程序正义概念

程序正义意为裁判过程中体现的公平性和法律程序执行的正义性,即“看得見的正义”,是英美法系国家持有的一种法律文化理念。程序正义认为裁判过程相对于裁判结果同样要实现公平正义,换句话说,就是案件的判决不仅要做到公平正义符合法律精神,还要在裁判过程中体现公平性和合理性。程序正义精神具有参与性、中立性、对等性、合理性、自治性、及时终结性等特性。

参与性是指裁判过程必须有权益可能受结果影响的相关主体参与,使该主体具备影响裁判结果的能力,进而充分保障其自身利益。

中立性指裁判过程中裁判者需保持中立态度与立场,不得对任意一方存有偏见。

对等性要求裁判者在裁判中必须给予各方对等和平等的权利及参与性,以方便其提供各自的证据、意见、观点,保证裁判结果的公平公正。

合理性特指裁判程序必须是合乎理性和现实的,建立在确定的认知基础之上,而不是随意由裁判者主观选择和制定。

自治性指裁判结果的产生依据必须全部来自庭审过程,以至于审判程序是审判结果产生的唯一合法来源。

及时终结性有两种含义,一是裁判过程应及时形成裁判结果,二是裁判应由产生的裁判结果作为终结。

至此,可以看出程序正义是一种更为注重过程的理念,相应地,广义的程序正义精神可以引申为一种更关注事件过程而介入的行动逻辑。

2.2 《萨利机长》中的程序正义

在程序正义理念的指导下,西方出现了许多在各自领域实践中执行该理念的国家机构,影片中的国家运输安全审查委员会就是这样的一个机构。从影片来看,该机构从调查实践过程到裁判萨利机长是否违规,自始至终都在坚持程序正义的原则。国家运输安全审查委员会介入调查的基本逻辑是非常严苛的,其并不在意萨利机长的成功迫降,而是关注其在过程中是否违规选择了次优的方法,这虽然不近人情,但却力求杜绝任何个人在各自领域工作过程中的侥幸心理及行为,这种机构及制度安排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广义的程序正义的执行和坚持。而在听证会的裁判过程中,程序正义原则也同样得到了体现。听证会中,萨利机长对于委员会进行的模拟操作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并得到了认可,体现了程序正义的参与性和对等性。而后,萨利提出设置35秒的反应时间的要求也同样得到了许可,而正是这35秒反应时间的设置证明了萨利选择的正确性,整个裁判过程也自然具备了正义性。

3 《萨利机长》中的人文主义解析

3.1 人文主义相关概念

人文主义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成为了一套具体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同时人文主义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心思想,在诸多进步思想中处于引领地位。它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1]这实际上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内在本质,同时也成为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核心观点。在古典时期,最吸引人的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而非以神为中心[2]。

神学认为人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又认为人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以人为中心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则聚焦在人的身上,从人的经验开始。人文主义并不排除宗教信仰,也不反对科学研究,它只强调人的价值,即信仰是人的信仰,科学是人创造的科学,一切皆从人的经验中得来。

人文主义也强调人的潜力,人要实现价值就必须挖掘自身的潜力。人文主义强调两件挖掘潜力的事:一是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更多的是一种唤醒人对自己潜力认知的教育,只有接受这种教育才能使人全面发展和发挥自己的能力。二是个人自由,为此需要破除限制人发挥才能的一切东西,减少对人的限制,使人更自由。

人文主义同时还强调思想的作用,认为思想一方面不能孤立于产生其的时代背景加以理解,也不能被理解成是为任何个人或群体、阶层的利益作辩护而形成的。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思想既不是完全独立的,也不是自发源生的。

总之,人文主义强调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反对忽略人的价值。

3.2 《萨利机长》中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诞生本身就证明了新的精神生活内容和思想形式是来源于新的生产方式的,正是西方中世纪的封建生产方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传统的教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时,主张重视世俗的文艺复兴运动才得以产生。”[3]而在工业化时代的今天,人文主义显然仍具有其内在价值。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涵盖了《萨利机长》中的各个片段,从酒店对萨利的关怀到市民对坠河飞机的救助,再从审查委员会一开始的冷漠立场到最终的转变,人文主义精神可能是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终想要表达的。

站在普通市民的立场上,对于萨利这样一位拯救了一百多人生命的英雄,更多的是敬佩与崇拜,因此在他面临审查之际,市民们纷纷给予他人文主义关怀,如酒店员工的拥抱、出租车司机的赞扬、酒吧调音师的支持等,这些关怀给了萨利足够的动力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事实证明,萨利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都没有出现误判。

再从审查委员会的角度来看,其一开始对萨利提出的质疑是基于计算机的模拟,电脑操作证明,返回机场的确是最优策略,这里本质上是人情、人性等启蒙时期人文主义产物与工业化时代数字、计算机等理性主义之间的矛盾。“即便资本主义体系还未出现利奥塔所言资本主义全面的合法化危机,然而《萨利机长》在全片三分之一内容内所描述的萨利机长的困境,其实已经非常精确地描绘出精细的理性制度带来的巨大困扰。”[4]

但是就像萨利所说的,他们忽视了人类因素,没有考虑到是人类在面对那种突发状况作出选择而不是机器,人出于情感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而并非像机器那般进行计算进而作出选择。审查委员会最终选择加上35秒的反应时间进行模拟,结果最终证明了萨利的正确性。而这35秒可以被看成是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35秒,也许萨利机长正是用了这35秒的时间作出了迫降的选择,进而拯救了一百多人的生命。审查委员会增加的这35秒,也可以理解为程序正义与人文主义的完美结合,增加35秒的反应时间既充分保障了萨利机长的正当权利,也体现了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作为裁判者对人文主义的考量。“制度是冰冷的,但是事件最终的结果却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影片也正是在这种戏剧反差之下,塑造了让人无法不敬佩的萨利机长形象。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虽然以反面形象示人,但刨根问底的事后调查反而体现出其中的严谨,不失正面价值观的表达。”[5]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要表达的并非反现代理性主义,而是要说明人文主义在工业化时代仍具有巨大价值,可以在危难时刻拯救人类生命。萨利机长面对的是此前人类航空史从未出现过的情况,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凭借经验和对机上一百多人生命的责任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胜利。人类虽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出返航的正确决定,但能够作为英雄人物,凭借经验、人性和责任感拯救生命。

4 结语

《薩利机长》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融合了程序正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精神。与传统的传记类电影不同,影片并没有制造过多悬念,而是一开头就交代了事情结果,并没有专注于事件过程,而是聚焦事后的社会动态,因此可以讨论更深层次的内容。从审查委员会的立场来看,其专注于过程而不顾结果的行动逻辑似乎不近人情,但却符合程序正义精神,而在影片的结尾处,审查委员会又恰恰在遵循程序正义原则的前提下对模拟操作进行了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修正。这也正是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要表达的:人文主义并不与程序正义等理性主义相悖,恰恰人文主义在这个工业化时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大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和文明需要坚守和秉持的。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138.

[2] 杨春苑,李春荣.论西方人文主义[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85-89.

[3] 刘虹.《萨利机长》个人价值之外的人文关怀[J].电影文学,2018(3):135-137.

[4] 王晓.人文关怀视野下《萨利机长》的人物形象[J].电影文学,2018(10):150-152.

[5] 王圣.《萨利机长》:亦谈休谟问题与制度公正[N].社会科学报,2016-12-22(006).

作者简介:康宁(1996—),男,内蒙古赤峰人,政治学理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黄帅(1995—),男,贵州册亨人,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猜你喜欢

程序正义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程序正义及其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