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始于现象,达于素养

2020-12-21黄雪林徐建东孙四周

黄雪林 徐建东 孙四周

摘要:根据现象教学的原则,用于学习的素材必须是真实的,学生的思考也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现象教学下的《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课,没有设置奇特的问题情境,而是让学生直接面对问题本身——运动过程中的变量及其关系;而启动思维的“问题”,则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这节课表明,现象教学完全可以进入常规课堂,即便一道数学题也可以用现象教学的观念实施教学。

关键词:现象教学 《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学习素材

一、教学分析

(一)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掌握了这些函数的性质以及从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先要把这些知识和方法迁移过来,在研究完正弦函数以后再返回去加以整合,实现知识和方法的结构化。

根据现象教学的原则,用于学习的素材必须是真实的,学生的思考也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因此,本课没有设置奇特的问题情境,而是让学生直接面对问题本身——运动过程中的变量及其关系;而启动思维的“问题”,则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也是核心素养教育所重视的。

(二)学情分析

笔者授课班级的学生一共50人。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比较好,熟悉多媒体,会使用科学计算器,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开展猜想、验证、证明等探究活动。课堂上,可以放手让学生由单位圆中动点的变化现象(生活现象)入手,在抽象出正弦函数以后,再把正弦函数当作一种现象(数学现象)加以研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如下的发展:能够理解正弦函数图象形成的本质属性,并归纳出“五点法”作图法;利用正弦函数图象理解正弦函数的性质,尤其是理解正弦函数是描述“周而复始”现象的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够应用正弦函数性质解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以点的运动生成正弦函数

师(投影单位圆和其上一点P,如图1)现在有一个点P在单位圆上运动。请伸出你的手,模拟它的运动,多转几圈。

(学生的手指在空中转圈。)

师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有很多量也在变化。你能说出一些吗?

生弧长AP在变,点P的高度在变,点P到x轴的距离……

(教师提示:P点的纵坐标。)

生点P到y轴的距离(横坐标),点P到原点的距离,(有学生笑)点P到任何一个定点的距离,都在变。

师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我们能发现无数的变化量。

生是的。

师但所有的变化都起因于——

生P点的运动。

师是的,P点的变化带动了所有这些变化,似乎P点能确定所有这些变量。

生是的。

师这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有函数。

师函数?在哪里?请你说出一个来。

[思考:这时,学生有清晰的函数“感觉”,表达却有困难,因为不会选取“自变量”。而这,是建立函数关系的基础。]

师所谓函数,就是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x的任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所以,(师生齐说)要写函数必须把自变量写出来,用它来表示因变量。

师是不是可以选点P当自变量?

生不可以,自变量必须是个实数,不能是点。

师那么,该选谁呢?

生角。

师说得好!用角来刻画一个旋转量,太方便了。再看,设哪个角为自变量?

生以x轴正方向为始边,OP为终边形成的角,把它的弧度数记为x。

师一旦角x定了,其他那些量也都——(师生齐说)唯一确定!

师我们来写几个函数关系。弧长是——(生答“y=x”)P点纵坐标是——(生答“y=sinx”)P点横坐标是——(生答“y=cosx”)P点到圆心O的距离是——(生答“y=1”)。

[思考:在回答最后一个函数关系,即P点到圆心O的距离时,学生犹豫了一下,因为这个距离恒等于1,它不是变量。经过一番纠结,他们才明白,这也是函数,即常函数y=1。学生以前没有见过“真实的”常函数,教师举出的例子都是人为给定的,刚才感觉“好笑”的学生改变了对常函数的看法——这是个意外收获。]

(二)在活动之中生成真知

师当我们把一种现象用函数刻画以后,它就进入了数学的范畴。在数学上,我们一般要研究函数的哪些内容?

生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图象、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师你准备怎么研究?

生画函数的图象。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些函数中的一个。先看哪一个?

[思考:让学生选择,意在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自己选择的,情感上最认同,研究起来也最有热情。其实,选择哪个函数,教师有绝对的主导权。最后教师“帮他们”定下一个。]

师先研究正弦函数y=sinx。在正式研究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大致的预估。当角的弧度数x变化时,sinx是怎么变的?伸出你的手,在空中比画一下。

(学生用手指头代表点在空中转圈,感受sinx值的周而复始变化:高→低→高→低……)

师大家都在比画一个圆周运动,那么这个圆是不是正弦函数的图象?

生圆不可能是函数图象,一个x值对应两个y值,不可能的。

师那么,函数图象应该是——

(学生用手做向右的运动,但还不太清楚,因而犹犹豫豫。)

师函数中有两个变量,自变量x怎么体现?(学生手指向右做直线运动)函数值y怎么体现?(学生手指上下运动)综合起来怎么体现?

(师生共同活动:先体现x的变化,用右手的食指做水平运动;再体现y的变化,手指做上下竖直运动;最后再综合起来,体现x变化时y随之产生的变化,手指向右的同时也进行上下的运动,在空中形成波动曲线。)

[思考:至此,正弦函数的大致图象正式呈现在眼前,下面需要做的就是用数学的图形语言精确表达。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不太复杂的技术活。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对图象的整体认识,而且非常清晰,“示意图”已在心里,怎么表达就只是方法选择的问题。学生有多种作图方法可以使用:可用坐标描点作图,可用尺规平移作图,还可用更简便的“五点法”作图等。相较于上面的意义生成,并不特别强调作图能力的重要性。]

1.探究活动一。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画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

(学生绘制正弦函数图象,熟悉和感知图象的特征。3—4分钟后,投影展示图2—图4中的学生作品并点评。)

生近似计算。

师很好, 坐标为无理数,我们一般只能近似表示。当然,近似计算不是精确的图。那么,有没有一种画法能作出精确的函数图象?

(学生讨论。)

师用刻度尺来度量就肯定是近似的。

生(豁然开朗)用不带刻度的尺子反而可以画出精确的图象,那就是尺规作图。

师是的,尺规作图被认为是精确的。可是,尺规作图能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吗?

(学生尝试。)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用圆规截指定长度的线段作为纵坐标,也就是……

生在单位圆里作正弦线,用作平行线的方法把正弦线平移过去,当作纵坐标。

师(面向全班)他们两人说的什么意思?大家认可吗?请按照你的理解画图看看。如果不清楚,可以讨论。

(请两位学生板书示范作图方法。教师点评,强调作图的原理,然后动画展示。)

师我们使用“几何画板”一起来感受严格的数学刻画。(出示图5)“几何画板”是根据正弦函数的几何意义画图的。同学们思考一下:在用“几何画板”绘制正弦函数图象的过程中,各变量所包含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生自变量x是角,sinx是角x对应的函数值。

生自变量x还可以是单位圆角x所对应的弧长,sinx表示点的纵坐标,其绝对值就是点到x轴的距离。

(教师播放动画:AP伸长时,P的纵坐标随之变化,且被弧长x所确定。)

师同学们归纳得都非常好!既然自变量x表示的是弧长,正弦函数y=sinx表示的是P点的纵坐标,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变量达到了表达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生数学好神奇啊!原来这样刻画正弦函数关系的变量,意义上也获得了统一。

师我们常常使用的多媒体工具中,还能用什么来辅助研究函数图象?

生我们能不能用Excel软件辅助我们研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就直接应用变量的几何意义,用弧长x刻画到y轴的位移,利用散点图画函数图象?

(请学生在电脑上利用Excel软件直接操作,再次感知正弦函数的图象。)

师我们还可以利用“函数计算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帮助研究函数的图象。

[思考:学生利用几何画板、Excel等信息技术手段,画出精确图象,开展自主探究,实现了“学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

2.探究活动二。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知一下正弦函数图象的特征,设想一下,正弦函数的草图要如何绘制?

生正弦函数的图象像波浪一样,有起伏高低。

生有最高点和最低点。

生正弦函数的图象是对称的。

师怎样对称的?

生一半在x轴上方,一半在x轴下方……关于原点对称。

师观察得很细致!对称中心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生对称中心都在x轴上,(-2π,0),(-π,0),(0,0),(π,0),(2π,0)……每π弧長都会与x轴相交,所以在一段完整的图象上应该有5个特殊的点,其中3个点在x轴上,再加上一个最高点和一个最低点。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到位,总结归纳得也非常准确!我们现在再闭上眼睛,眼前就能浮现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如果要你快速地画出示意图,可以选择——

师我们怎么理解这“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图象?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五点法”,快速作出y=sinx在[-2π,2π]的图象。

[思考:选定区间去具体作图,是为了让学生对“五点法”有真切的感受,同时帮助他们明确“在不同周期里”特殊点的含义。这个区间上的图形还体现了“关于原点对称”,也隐含了图象“往复出现”。标出每一个特殊点的坐标、感知对称性和重复性,增加了对图形的实在性的认识,这有利于以后理解和记忆函数的性质,同时为y=Asin(ωx+φ)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3.活动探究三。

师如果把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推广到R,如何绘制图象?有没有什么数学依据或者现象依据?

生任意角的周而复始运动或者利用诱导公式sin(x+2kπ)=sinx,(教师补充“其中k∈Z”,并出示图6)可知正弦函数图象为以2π为周期的函数图象。

师正弦函数图象和我们生活中的周期现象一样,周而复始地出现,我们称它为正弦曲线,周期为2kπ,k∈Z,其中最小正周期为2π。

[思考:三角函数是刻画“周而复始”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所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感知“周期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具有周期性的现象可以用三角函数来刻画,比如高中物理中的简谐振动、交流电中的电流、共振系统、流体力学,等等。同时,三角函数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用来刻画周期性现象的数学模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也将是唯一的一个。]

4.探究活动四。

师通过已有的正弦函数图象,你知道正弦函数有哪些性质?

(学生看图写性质,填写表1。)

(三)在反思之中实现自我发展

师本节课我们做了哪些事?收獲了什么?

生我们研究了圆周运动中的正弦函数,发现它是周期函数,图象呈现周期性变化。

生了解到正弦函数图象在形成过程中的几何画图法,很神奇!

生掌握了“五点法”画正弦函数图象,如果用它画由正弦函数构成的其他函数图象也能用。

生掌握了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定义→图象→性质。

[思考:最后的自我总结归纳,让学生自己完成,目的在于实现知识和方法的系统化、结构化。课堂实践也证明了这样做是有效的,特别是学生想到了“五点法”以及函数研究方法的“一般化”。]

(四)布置作业(略)

三、教学评析

现实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学习三角函数之前,学生会很自然地说出“周期性”这个词,比如对太阳的运动、四季的更替、星期的周而复始等,他们会说那是“周期性重复的”;但在学习了三角函数以后,学生反而不能自如地说“周期性”三个字了。在别人提起时,他们头脑中闪现的则是公式T=2π/ω(正余弦)或T=π/ω(正切)。他们对“周期公式”非常熟悉,而对于其本原的意义却失去了理解和运用。

掌握了数学知识,反而抑制了“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和数学的表达”,根本原因是机械记忆和过度严格的标准化训练。这是知识教学天然的缺憾,通常也被归结到“应试教育”的名下。为了弥补,人们又先后尝试了问题教学、情境教学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现象教学的出现,带给了我们更大的希望。《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现象教学的特点。

其一,面对真实的学习材料。

要研究正弦函数,首先就要对其有清晰的概念,以前我们疏忽了这一点,以为给出了sinα=y/r的定义,学生就认识正弦函数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问高三学生“什么是三角函数”,还会有学生回答:“sin30°就是三角函数”,或“三角函数就是y=sinx、y=cosx和y=tanx”等。

以知识教学的观点,教师会分析“x的弧度是实数,因此这里给出的是两个非空实数集之间的映射,因而可以说是函数”。这在逻辑上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种演绎式的教学只停留在知识的推演(讲授)上,由逻辑带来干巴巴的知识,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没有自由的想象,更没有情感的触动和智慧的激发。在教师画完一个周期[0,2π]的图象后,学生可能连后一个周期[2π,4π]的图象都没有探究欲,更谈不上通向无穷远的图象了。

本节课,黄老师先给出一个现象——运动的P点,让学生自己体会运动过程中的变化量及依赖关系。这个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也是直接就可以用来分析的,因此它本身具有“实在性、真实性”,不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解释或衬托。在用手指比画出波形曲线(多个波段)后,图象的周期性及无穷性已经不言自明了。

真实的材料引发真实的思考,才会有自由的想象、自然的感悟和自主的生成。

其二,让知识自然生成。

点P是动点,黄老师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转圈,演示点的运动。如果改用多媒体来显示这个运动过程,是否可以?当然可以,但用手指来显示更好。在屏幕上显示运动过程,把某些量做出特别标记(比如正弦线标为红色)和提示,学生确实能“看到”其中的变化及规律,但这还是一种直接的灌输,只是灌输的技术高明了一些——从单纯的口头语言变成了文字、图形、声音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借用的高科技并没有发挥激发思维的作用,反而使得“观察”更容易、“思维”更轻松,因而更肤浅、怠惰了。

黄老师的课堂,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指运动,真切地感受到了“变化”及“依赖”关系,从而自然地生成了正弦函数的意义。x的向右运动和y的上下运动相伴进行,形成了“波动曲线”,这就有了对函数图象的直观感知。而当脑子里有了函数图象以后,再“画”在纸上就容易了,至于用什么方法画图也就变成一件次要的事情。再后面的,从图象上看值域、单调性、周期性等,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轻松而愉快。而这些在“知识教学”中是被当作重点或难点的,教师是强调再强调,学生往往还难以心领神会。

这节课上,学生用手在空中比画图象时,已经“知道”函数有周期性,后面用严谨的数学语言sin(x+2kπ)=sinx来刻画,直至给出周期性以及最小正周期的严格定义,就毫不费力。这里的“过程价值”难以估量。

其三,注重活动与体验。

这节课研究了y=sinx,但收获的并不仅仅是这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更重要的是研究的体验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了这节课的学习,后面y=cosx和y=tanx的图象与性质也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生成,而且越往后越容易。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获得了“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语言”,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

其四,先生成后表达。

我们所能“表达”的,是世界吗?其实,我们只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或观点。这些从哪里来?发自我们的内心。你永远也说不出你没有想到的一个数,说不出你所不知道的一个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只能表达内心世界里已有的东西。于是结论就很清楚了,要“表达”,先要在内心里有意义生成。用心理学专业术语来说,必须先有“心理表征”,才可能形成“符号表征”。因此,“知识怎么生成”才是教学的关键。在科学研究上,新事物的意义建立起来后,如果没有现成的符号,科学家会新创一套,就像莱布尼兹之于微积分、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这往往标志着重大突破的到来。

其五,用现象教学落实核心素养。

本节课在多处都采取了“先猜后证”的途径,这是其他形式的课堂所少见的,而这正是“直观想象”素养的具体落实。波利亚耶曾说:“数学既要教证明,也要教猜想。”如果一个人只会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猜想,就不可能产生突破性的重大贡献。

着眼于知识传承的教学,不鼓励甚至排斥直观想象;由问题导引的教学,最喜欢严谨的逻辑推理;“情境”,则往往有强烈的暗示和诱导作用。它们都没有给直观想象留下太大的空间,而现象教学做到了。而在其他核心素养的培育上,现象教学又可以吸收其他教学法的一切优点,因此,实践的结果是现象教学用起来更自然也更自由。

现象教学强调面对真实的素材,重在知识的自然生成。在对真实的素材进行思考时,学生的思维自然流淌,这就摒弃了知识教学中的那种强行植入,也避免了情境教学中的暗示和揣测。但是,现象教学不排斥情境教学,真实的情境就是现象;现象教学也不排斥知识教学,它要生成知识并在最后做规范表达。

自然生成是现象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它区别于知识教学、问题教学、情境教学的最显著特点。自然的必然是真实的,那种扭曲的、虚夸的情境是现象教学所反对的。备课时把部分精力甚至主要精力耗费在情境设置上,本身就不自然也不正常。现象教学不排斥以前的任何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只在教学材料的呈现上提出“真实性”的要求,为的是思维的真实和生成的自然。数学核心素养,需要从真实的世界中来,而不能从虚幻的或雕琢过的情境中来。知识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全面发展的人”不可能仅是“会背书的人”“会解题的人”,而应该是直面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所以,知识教学、问题教学、情境教学必然会再向前发展,这也是国际上热切关注现象教学(芬兰和美国最为积极)的一个原因。以前它以“主题教学”“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存在着,但这些往往是大范围、长时间的教育、学习活动,所以又叫“跨学科综合教学”,这导致它虽然广受追捧却难以成为教学的常态。黄老师的这节课表明,现象教学完全可以进入常规课堂,即便一道数学题也可以用现象教学的观念实施教学。这类探索很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解放思想,也来说说数学核心素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14).

[2] 刘勇.让核心素养落地——芬兰“现象教学”实践探寻[J].教育科学论坛,2017(19).

[3] 孙四周.把数学问题还原为数学现象——谈“基于活动与体验的例题教学”[J].数学通报,2015(10).

[4] 孙四周.现象教学的内涵与价值[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3).

[5] 水菊芳.从情境到现象:再進一步的数学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3).

[6] 李宏铭.数学现象教学的实施及评价概述[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3).

[7] 孙四周.现象教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