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20-12-21贾丽艳温永峰冯翠萍

农产品加工 2020年14期
关键词:食品类产学研学分

贾丽艳,温永峰,冯翠萍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晋中 0308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从“吃饱”“吃好”转变到“吃得安全健康”。食品安全与健康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生之本。技术研发革新、专业人才培养,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高校食品类专业作为我国培养食品产业领域各类人才的摇篮,需要培养出更多具备多学科知识、较强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然而,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食品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学研结合培养食品领域人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更好地适应和促进食品类行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1 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意义

1.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新农科建设重在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明确提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书本理论知识向实际生产技能转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将人才培养全过程协调融入到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紧贴产学研合作实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抓紧实践[1],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社会,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1.2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提出依托山西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酿品、饮品、乳品、主食糕品、肉制品、果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医药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2]。作为地方农业类高校,通过促进食品类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建设适应需求的专业群,进一步加强“高校的供给侧”与“社会的需求侧”之间有效的沟通,合理安排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教育教学三者的资源要素,使之有效配合,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进而提升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1.3 可持续提升食品行业创新水平的需要

随着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更多更专业的高科技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力量,既要发挥传播知识的功能,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结合食品行业发展的需求,加强食品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食品行业创新水平的可持续提升。

2 产学研结合提升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中国食品类专业教育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中央大学创办的农产与制造学科[3]。目前,全国开设开设食品类相关专业的高校大约有330所,为中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4]。然而,随着食品工业的突飞猛起,新工艺、新手段、新技术层出不穷,食品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5],在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和改进。

2.1 学生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部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一些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不强。在培养学生科创过程中,对生产一线的需求了解不够,很难完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没有专注于学生学业发展指导的专业师资队伍,帮助学生明确选择标准、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学业。

2.2 创新能力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比较简单,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产学研的对接工作。现有基地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一些基地定位不是很清楚,出现管理方向、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科技活动、社会服务等活动还比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2.3 多专业知识能力交叉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化

食品类专业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普遍容易受到农业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影响,存在着知识面较窄、较专、条块分割等问题。食品类人才掌握的理论知识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脱节,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6]。时代发展提出新的课题,要求食品类专业的设置要对接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程,这需具备多学科领域的知识。

2.4 师资和经费投入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相比较而言,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和经费投入不够,学时安排较少,形式也比较单一、内容简单。部分教师缺乏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实践能力能力不足。以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总学分16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36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6%。26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专业社会调查1学分,专业生产实践4学分,科研(创新) 训练2学分,仅占到26.92%。

3 产学研结合提升食品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食品类人才培养是促进我国食品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措施,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食品行业对适应性人才的需求。

3.1 “专业+产业”: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

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以新农科建设引领带动食品类专业提升内涵,优化结构调整,结合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山西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完善食品类行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高校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提升现有食品类专业,及时调整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加强整体设计,优化课程比例结构,挖掘和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支撑区域和产业的发展[7]。

3.2 “学校+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8]。加快区域性基地建设,构建校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共同指导实践教学过程,共同考核实践教学效果”的“四共同”运行模式[9],充分发挥学校、生产企业的各自优势,让学生深入到生产实践一线,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效统一,在实际生产、交流等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将食品产业和技术最新进展、食品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推动学院教学改革,培养适应食品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结合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优化实习过程管理,提升学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地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为产学研合作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10]。

3.3 “教师+工程师”:健全本科生导师制

高素质的导师团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食品类专业教学中,要建立健全“教师+工程师”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指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有效增强自学能力、实操能力。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制,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制,共同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经验分享、项目研究等工作,聘请科研院所,涉农涉林企业中生产、科研、管理一线专家任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双师”结构专业团队建设[11]。突出教师教育教学业绩,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展演,以及开展“传帮带”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根据教学计划,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与参加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自主安排”,拟从第3个学期开始遴选接受培养的本科生。

3.4 “学生+学业”: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坚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掘食品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加强对学生学业的规划指导,成立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在学生学业规划、学业困惑、专业选择等方面给予专门指导,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分类培养。不断提高食品类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食品类创新创业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了解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12],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科技报国的信念。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评价,着力提升食品类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3.5 “项目+平台”:强化科研育人功能

学校要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落脚点,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充分挖掘和拓展校外资源,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推进协同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将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有效资源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食品领域提供创新成果和工程化研发平台。要利用好发挥现有平台,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坚持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将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无缝对接。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引导和鼓励食品类专业学生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促进食品安全、科学生产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4 结语

高校食品类专业是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专业。针对当前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导向,积极探索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新路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提高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食品类产学研学分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
高职食品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究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工科食品类专业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比
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