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思考

2020-12-16梁晓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梁晓琳

[摘要]在我国的乡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成为乡村发展的主要关注问题。在振兴乡村战略下,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转变,乡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但是仍有一些地区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措施,使乡村地区的天然生态环境恶化。本文通过对我国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乡村地区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策略。

[关键词]乡村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逐渐加深,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建设发展十分迅速,而乡村地区依然缺乏建设的活力,导致了城乡差距增大,社会贫富不均衡,以此也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家上层的战略发展也积极主动的向农村经济方向转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指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则,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形势。乡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下乡村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

1 我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水平不高

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漫长的历史时期都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在建国之后,我国开始工业化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农业机械化及农业生产资料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相对于我国的广大的农业耕作面积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传统的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尤其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水资源已经十分匮乏,为此,我国还专门规划了南水北调这个宏伟的工程来缓解北方的用水压力。另外,在农村中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比如农业生产中的过度施肥、过度播撒农药等行为,不仅造成了农业资源的浪费,也对的农业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除此之外,一些农业生产者焚烧秸秆等农业废料,不仅会污染大气,同时还可能会引发次生灾害。

1.2 农村居民的基本配套设施落后

我国农村居民的基本配套设施较为落后,导致了农村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污染。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目前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缺乏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处理生活垃圾的能力十分薄弱,导致生活垃圾堆积,生活废水随意排放。二是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尤其是对于处在山区的居民,对于塑料制品等生活垃圾,一旦随意丢弃,会造成很严重的生态污染。塑料制品不仅很难在正常状态下降解,同时在山区很难进行打扫和处理。三是农村居民的畜牧養殖与居住环境很近,牲畜粪便随意处理,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可能会传播疾病,影响居民的生活健康,严重的会造成大面积的恶性传染疾病。

1.3 城乡污染治理问题不够同步

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有些地区为了实现高速度低成本的城市治理效果,将城市的污染源转移到农村地区,甚至将城市的一些污染物放到农村地区进行排放。这样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进一步污染,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供应越来越充足,相对来说,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大量的城市垃圾转运到农村地区进行处理,有些农村垃圾在处理过程中没有达到应用的标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为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另外,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扩展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一些工业企业搬迁到农村地区,在相对的缺乏有效的监管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对污染物的排放十分的随意,对农村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1.4 农村工业生产过于集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除了传统的大型工业企业之外,在城市周边也建立了众多的民营工业企业。这些企业选择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一方面是为了节省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源。另外,就是可以利用农村的天然河流等低进行企业的排污工作。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这种行为受到的监管力度十分有限,基本上无法对工业企业的排污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农村地区的工业产业过于集中,企业的非法排放问题严重,农村地区的居民及政府管理人员,为了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局意识,成为当下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难点。

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意义

2.1 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虚无的精神文明,而是具有一定的现实经济意义的。首先,生态环境是大自然和谐稳定共融的表现,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农业生产和各种畜牧的养殖,都是需要借助良好的自然资源来实现的。人类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保持自然资源能够有序循环的利用,为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另外,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调节了农业生产者对于化工产品的使用,保证正常的农业生产之外,最大程度的节约了生产成本。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我国片面的追求高速度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对于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了农村地区生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农村地区的资源匮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更加恶性的循环。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的循环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2.2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劳动者占据着很大的人口比例。因此可以这样说,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下,农村生产力落后,农产品经济效益不高,农业从业者一直处在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在保证正常的农业生产之外,还要推动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服务产业,利用农村天然的生态环境优势,实现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等服务产业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提高和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才是农村地区经济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的基础。

2.3 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但是相对来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广大的乡村依然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这样巨大的发展差距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和不统一性,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在農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之下,我国的重点计划开始向农村地区倾斜,在农村地区进行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资。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些企业也开始专注于农村地区的投资和发展,如此鲜活的局面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极大的缩短了城乡的差距,形成了城市反哺农村的良好趋势。

3 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3.1 提高农业生产相关技术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将现代化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引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但是一些偏远的山区,受限于地形和资源的因素,还是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此,除了对目前现有的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之外,还应该加大对一些特殊地形作业的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和研制,以保障我国西部山区或者南部丘陵地区的农产生产力的提高。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机械设备及技术的提升,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最终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融。

3.2 加强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我国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处在贫困落后的状态,这也使得农村地区的居民对经济增长保持着很高的热情,因此也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点直接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上。许多乡镇企业,通过过度的开采本地区的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上的发展。比如,许多依托依山傍水的农村地区,利用山体资源,大力的开采石矿资源。或者是利用河流,建立具有严重污染的造纸、化工等企业。这样的经济发展,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但是高额的经济回报始终对农村地区的居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要从当地居民中来实现。首先要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态意识,能够明确的认识到绿色生态的经济和谐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同时要转变地区的产业结构,要能够将绿色生态环境来促进农村的经济进一步发展,让农村的居民能够享受到绿色生态环境对其产生的切实的利益。

3.3 推进城乡协同环境治理

推进城乡协同环境治理,主要的关键在于城市地区的污染治理不能损害乡村的利益。这就需要城乡在进行环境治理中能够协同有效的发展,共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首先要建立城乡协同生态环境治理的保障机制,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明确责任人和责任范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力度。另外,通过奖励及免除相关税费的政策,鼓励相关企业投入到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及生态旅游产业的投资开发中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增长。其次,要逐步的完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利用法律的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监管。只有建立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才能真正的实现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为城乡的协同发展奠定基础与保障。

4 结语

在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的乡村建设呈现出新的局面。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乡村地区都开展了多种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同时也为我国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下,城乡建设实现了统一协调的发展,为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吴清秀.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思考[J].农业经济,2019(09).

[2]关博,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生态规划设计与思考[J].消费导刊,2019(11).

[3]秦峰,张广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社区发展模式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8 (13).

[4]尹俊.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04).

[作者简介]粱晓琳(1990-)女,山东德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与启示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