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中同辈群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2020-12-16南昌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闫晓娟

少先队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同辈亚文化成员

南昌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闫晓娟

少年儿童,是参天大树未长成的模样,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儿童是祖国冉冉升起的太阳,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朝霞。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少年儿童是预备队。正确的思想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少年儿童时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不足,因此社会、学校、家长必须对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踏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大船。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辈群体之间影响不言而喻,但家长很容易忽视同辈群体互动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教育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因此在对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分析同辈群体的特点,了解其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达到让同辈群体引导少年儿童发展的目的。

一、同辈群体概述

1.内涵

同辈群体是由具有相似的价值观,相近的兴趣,差异较小的家庭背景和年龄相仿的个体自发聚集组成的自愿亲密群体。少年儿童时期的同辈群体主要由其附近和学校中的同龄人组成。他们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非正式的、初等的、幼龄的群体。少年儿童时期有着渴望被关注,渴望他人理解等等一系列的心理情感需求,恰好在同辈群体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满足。

2.基本特征

(1)有核心人物

在同龄群体中,通常有一两个核心人物是群体思维的主要来源和群体行为的指导者。核心人物具有其他人所钦佩的品质,自然而然地成为团队其他成员的领导者。这一关键人物具有很强的声誉和威信力,对团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作用。他们可以在关键时刻起到领导群体的作用,他们的个人素质影响同辈群体的发展动向和行为准则,少年儿童由于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不足,他们的经验匮乏,所以一旦有核心人物对其进行导向,便很容易受其影响。

(2)成员地位平等

成员地位平等,意味着个人在群体内拥有平等的发言权,这就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平等关系社交网络。虽然核心人物对于群体活动的影响举足轻重,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在群体中享有某种特权。所谓在同伴中地位平等,其实往深处考虑,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评价以及爱好相似,也就是说他们的价值观相似。成员的平等满足了儿童享受尊重和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是个人强烈依赖和归属于群体的深层原因。

(3)内聚力强

内聚力, 顾名思义是指群体内成员有很强的向心力,也就是说群体成员在面对外界事物时表现出来的较为一致的行动规划以及思想态势。他们往往很团结,彼此之间互相信任,群体内的冲突很少,偶尔会存在冲突,也可以在相处的过程中相互协调。而当群体与外界发生一系列冲突时,强大内聚力便能更好的体现出来,成员之间会将群体的利益视为自己的最大利益。

(4)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及价值准则

少年儿童同辈群体间也有一定的规范和准则。这主要体现在服装审美标准,发型,语言习惯,沟通方式,情感态度,消费标准等方面,这些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同一年龄组的鲜明人格特征。通常,为了避免群体内的压力和排斥,成员将有意识地遵循群体的行为准则。

(5)具有同质性

同质性是同辈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意味着群体中的个体往往在许多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总的来说,个体之间的相似性有利于群体的形成,同时,这将影响群体形成后个体的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增强同辈群体的同质性。

(6)有群体自己的亚文化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有关,但是两者的存在是相对而言的。亚文化内部表现为独特的心理态势、沟通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外部表现是偶像崇拜、行为方式、群体间的口头禅、生活习惯等。在这种亚文化中,加强同辈群体的身份认同是群体分化的标志。亚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但它是积极的。其次是与主流文化不同的消极亚文化,如金钱崇拜的亚文化、享乐主义的亚文化、对亚文化的盲目追求等。

(7)交往方式多样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5G腾空出世,信息互联网飞速发展,人们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先进,沟通途径越来越简单,交流越来越频繁。互联网以其高效便捷、新颖灵活、跨越时空等特点吸引着少年儿童。少年儿童通过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进行密切沟通, 频繁互动, 形成相似的价值观与态度, 彼此之间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这种网络上的同辈群体大大拓宽了少年儿童的交往方式且交往内容更随意,交往范围更广阔。

二、同辈群体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1)满足情绪情感交流,获得归属感

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相互理解关心与支持,使群体成员的情绪情感得到交流与发展并具有归属感。如果这些正常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就可以自尊自信,快乐学习并确保身心健康发展。身心健康是培养孩子“爱国家、爱父母、、爱他人、爱劳动、爱科学、爱学习”思想感情的基本要素,是培养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本保证。同辈群体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情感归属和需求,这使得团队能够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避免因情感沟通不足而导致的极端行为和不良情绪。

(2)交流广泛的信息与经验,开阔视野

我们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少年儿童在同辈群体间的交往具有直接性、普遍性和亲密性的特点,他们之间的学习是相互的。与教师教学相比,同伴小组的相互学习更灵活,更生动,更容易被同龄小组成员接受。此外,同一年龄组的成员享有平等的地位和发言权,成员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并分享经验和信息。一些通识的信息和经验可以从课堂上的老师那里获得,但小组内的互动和交流会让他们相互学习体悟到更多。

(3)形成社会公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同辈群体成员由于对群体的高度认同感以及同辈压力的影响下,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遵循群体内部规范与准则,这有助于少年儿童形成自我约束感。事实上,儿童和青少年同伴群体的一些行为准则以社会道德的形式限制了其成员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把生活水平和社会行为视为言行的标准,尊重他人,关注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关注环境。虽然群体中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大多数行为准则并不限制其成员的社会和道德形式,但他们将群体视为核心,尊重成员,关心群体的共同设施,并保持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普通的群体行为规则已成为“微观团体”公共道德,少年儿童具有可塑性,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关键人物,这些意识就会从群体规则上升到真正的社会道德意识。

(4)提升群体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

同辈群体对少年儿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不仅仅包括对他们学习、生活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也会左右其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并将对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影响。同辈群体为孩子们提供了承担各种角色的机会,少年儿童在履行职责时获得自我认同,这种选择自由使儿童能够学会承担责任并履行其义务。少年儿童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通过这些问题,少年儿童能够逐渐地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同龄人沟通和交往,提升少年儿童的交往能力,为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他人团结协作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5)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虽然同辈群体是非正式群体,但他们有自己群体内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由于他们对小组的高度认可和对小组的服务意识,小组成员将使用小组规范来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选择上,群体成员倾向于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保护集体利益,这增强了少年儿童的集体精神,为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集体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消极影响

(1)对核心人物的盲目崇拜

少年儿童自愿组成的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具有特殊的群体地位和集体影响力。他们的言行举动会影响了小组成员的思想动态,行为规则和情感态度。如果核心人物的行为偏离了社会行为准则,小组成员在缺乏公德意识的情况下盲目追随,就会使整个群体偏离正确轨道,出现群体错误决策使群体成员陷入歧途迷失自我,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

(2)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悖

如果同辈群体中承载了消极负面的价值观,成员之间通过相互模仿学习,则会误导群体成员的价值选择,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不足,群体成员没有能力来区分和抵制不健康的思想和错误的概念,进而容易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侵蚀和影响, 如果成员盲目跟随和模仿,打架和赌博,集体饮酒,学校欺凌和其他有害行为将会发生,甚至可能违法并构成犯罪。

(3)容易形成“小圈子”

由于同辈群体的成员具有较为相似的地位、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目标,成员往往有较强的群体归属感和个人安全感。他们内聚力强,精诚团结,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对于群体外的人员和群体会通过言语伤害和行为抗拒来产生排斥。这不利于处在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这也不利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闭塞圈。

二、应对策略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同辈群体

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同辈群体的特点,成员组成,活动目标,深入同伴群体之中,观察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往,为同伴群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指导;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文化同龄群体,应该重视和尊重他们的存在,热情地支持他们的活动,并提供与组织满足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身体和发育需求的实践活动,使积极的群体文化迅速传播,影响和促进更多的同龄群体向积极方向转变。

(2)加强品德教育,培养少年儿童道德情感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少年儿童的情感体验,多多开展形式新颖、内容有趣、有教育意义的互动活动,如“红领巾小健将”“雷锋,在行动”等,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通过诸如讲故事比赛、话剧等表演节目的角色扮演等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思品课活跃起来,提高少年儿童的参与愿望。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与他们的需求和发展密切相关,关注儿童的生活经历,帮助他们树立爱祖国,敬爱父母,平等友爱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少年儿童道德判断能力

坚持民主说服,监督和引导同伴群体的发展,促使积极活跃同伴群体的形成。学生组织并决定着同伴群体的所有活动,个人道德判断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整个群体的社会行为。在教育过程中,不应盲目灌输道德原则,灌输本身可能是学校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疏离的根源。同伴群体的形成乃至同伴群体文化的形成是由于一些类似的情感体验,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教师应注意表达情感,姿势和语气,使学生能够有道德认同和情感共鸣。

(4)注重精神熏陶,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不单单能够熏陶学生情操,也会无形地支配着校园内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学校要注意组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志愿服务活动、话剧比赛、手抄报比赛、展览参观等来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并定期组织学生对同辈群体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进行讨论、辩论,帮助他们明事理,辨是非,懂对错,让红领巾不仅飘荡在少年儿童的胸前也留在少年儿童的心中。

(5)利用核心人物,推广道德群体范本

核心人物影响着群体规范和价值观、群体文化等,在所处的同辈群体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核心人物的影响力,善于引导,从而对群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果说个人道德榜样是随机的和偶然的,那么群体道德榜样则是经过实践发现与群体成员共同认可的独一无二的,由于核心人物对群体成员的特殊影响,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核心人物引导成学生的榜样,这样的教育效果也会增强很多。

2.发挥家长的引导教育

(1)密切沟通,了解孩子的同辈群体状况

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相处,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与孩子要秉持耐心与爱心,保持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并且换位思考,贴近孩子的内心。与此同时家长也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同辈群体,正视和尊重它的存在,不要一味地打压或强制分散,对于同辈群体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不批评,不责怪,了解孩子的同辈群体类型及其思想行为、情感态度的动态变化。

(2)以身作则,侧面引导孩子同辈群体的选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同时也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导师,少年儿童会学习父母的一举一动,父母言语动作性行为都将影响孩子。例如,父母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长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在社会中秉承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等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都对孩子们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家长要肃清自己的朋友圈,选择具有积极正能量的朋友交往,这在无形中也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是引导孩子选择积极的同辈群体或引导其群体中的消极因素朝积极的方向转化的重要方式。

3.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1)打造清朗网络坏境

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同时发现沉迷于互联网的孩子们年龄越来越低。因此,净化网络环境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关注的。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清理互联网垃圾内容,强调互联网的文明建设和文明的互联网接入,但这些举措对少年儿童来说似乎有点苍白无力,远未达到家长和老师们所期望的地步。为了保护少年儿童的思想免受互联网上有害信息的侵害,学校应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网络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父母应该严格控制孩子的在线时间和绿色防护墙的安装,积极监督,使其能够接触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促进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康思想的形成。

(2)杜绝商业广告活动进校园

近年来,商业广告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事件屡见不鲜。作为向大众推销产品的一种方式,商业广告对人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广告词“……大家都拥有,你拥有了吗”灌输给少年儿童错误的消费观,使他们觉得拥有某种产品就会在同辈群体中有面子,加剧了群体内成员互相攀比的情形。因此,在全面调查的前提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审查”该地区所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调查此类情况,不放过一丝一毫隐患。应严格调查涉及向幼儿园、中小学生发放的试卷,奖励,教具等,对此要进行必要的排查,彻底杜绝商业广告活动进校园。

猜你喜欢

同辈亚文化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消失吧!同辈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你们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小声点吗?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同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