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人文元素 提升人文修养

2020-12-14高雅洁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高雅洁

【摘 要】语文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缩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此极具人文性,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学科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从发掘教材人文元素、优化人文教学方法、强化人文情感素养等方面下功夫,以此不断构建人文化的小学语文课堂,不断增强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语文教师只关注工具性,希望通过教学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成绩,而长期忽视其人文性,认为这个教学目的无法在短期内出成绩,也不能体现在分数上。语文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尤其在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牢人文素养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新时期学科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思想,革新教学理念,创新人文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性的概念

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实现文学性、自然性、文化性的有机统一,从而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情感能够有效丰富、品德素质可以长足提高、文化修养能以高效发展,这对学生终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新时期,人文性也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小学生语文学科人文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关注小学生的人文个性差异,实现人文教育的多样性;二是更新教学观念,实现人文教育的可行性;三是立足身心发展,实现人文教育的高效性。只有将三者合而为一,才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二、小学语文学科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成长

正如前文所述,小学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就包括人文性,而且其地位和工具性一样重要。这种人文性的内涵极其丰富,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不仅仅体现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面,也体现在对现代文化的认同方面。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品德素质、三观端正、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因此,小学语文人文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成长。

(二)促进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其历史源远流长,而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体现是人文元素厚重,不仅仅具有众多的文学作品,更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人文课堂的时候就要将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递给学生。在全球化不断推进且国际形势越趋复杂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像一支“定海神针”,是现代中国文化的基石。所以,要加强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促使他们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如果仅关注学科工具性,那么在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就会采取“照本宣科”或者“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科的美好与美妙之处,就不会对语文学科有更多的感情。而教师通过人文课堂的构建,将语文学科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自觉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会人文性的内容,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三、高效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发掘教材人文元素,奠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

统编教材在编写的时候,非常注重人文元素的渗透,无论是插图还是课文本身都极具人文性。但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不太注重人文元素的发掘与传递,更多地关注考试知识点的分解与传授。所以,在教育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人文元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将这些元素充分发掘出来,并且能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有效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感受人文元素,从而为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笔者在讲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单纯地讲解其中的写作手法、生字词、中心句等知识点,很快就能讲解结束,但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难以有所发展。这时,笔者会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回答这几个问题:雷锋叔叔去过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人们要寻找他?其实这几个问题就是本文的人文元素,集中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学生通过对教材中人文元素的寻找、品味,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雷锋叔叔身上“做好事不留名”的中华美德。

我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很多经典的故事都已化作各种名篇被加入到小学语文课程当中,这就给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非常优秀的平台。

(二)优化人文教学方法,搭建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台阶

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的“口耳相传”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需要遵循科学的人文教学原则。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文教学,实现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人文发展目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文素養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而这种内在素养更强调的是自主发展,依靠外界强制力量很难有很好的效果。二是加强小组合作。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思想的碰撞、灵魂的交流,在互通有无中达到较高的人文素养水平。三是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弱点与强项,在人文素养方面也同样如此,这就需要教师能科学研判、有效应对,通过有的放矢,实现事半功倍。

例如,笔者在讲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时候,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自由组合,在小组内部有不同的分工,有的查字典、有的查意思、有的挖掘深意等。在理解这首古诗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相互讨论作者是借助什么样的载体来表达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友情的力量,同时也能使其理解古人在表达情感时所利用的方法,从而有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目的。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践行人文实践,让学生更能深刻地感受人文教育就在自己身边。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三)强化人文情感熏陶,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正如前文所述,人文素养更多体现在内在上、思想上,尤其是情感层面。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人文素养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教材中,很多作品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对人文情感的表达比较含蓄,这就需要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思想深处去感受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并能有效转化成自己的人文修养。

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拥有幸福生活的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家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这就是“感恩”,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为此,笔者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慢慢品味吃水为什么不能忘记挖井人,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都深入课文,细细阅读、慢慢品味,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人要常怀感恩之心”的来处与力量,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优化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作品情感和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導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中,体验作者的人文情感,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

综上所述,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科的工具性价值,也要注重人文性价值的传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发掘教材人文素养、优化人文教学方法、强化人文情感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月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

[2]任晓霞,袁建琼.如何营造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J].现代农村科技,2019(12).

[3]王现标.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6(8).

[4]李玲玲,杨箭箭.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华少年,2016(31).

[5]刘荣珍.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9).

[6]罗彦.探究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幸福生活指南,2019(15).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