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12-14李晓楠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责任担当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李晓楠

【摘 要】“责任担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同时,“责任担当”作为学生发展的六大素养之一,是伴随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道德素质。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儿童“责任担当”素养的重要时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儿童品德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责任担当”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责任担当;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责任担当”内涵

(一)“责任担当”的广义内涵

“责任担当”是一个组合词汇。现代汉语词典中“责任”一词解释为分内应做的事,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就应当承担相应的后果。学者们对“责任”一词做了诸多解释。王一多认为责任应包含外在责任和内在责任两个方面:“其一指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即个体的外在责任;其二指个体对自我的要求,即内在责任。”丁泗也认为责任应该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任何一个有担当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角色义务;二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所应承受的后果。[1]”综合上述说法,笔者认为,“责任”指的是一定条件下的规则尺度,即内在规范的自觉、自省以及外在规范的约束、强制。

“担当”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孙业礼认为,担当就是一种责任感或使命意识。陶文昭说: “其政治含义丰富,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去认识。譬如,担当意味着‘在其位、谋其政的履职尽责,‘知其难为而为之的执着理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勇气等。[2]”简而言之,“担当”是有魄力、有勇气承担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侧重责任的实现与行动。

责任与担当是不可分离的,前者侧重认知,后者将认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情感并外化为具体实践活动。“责任担当”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情怀,是符合道义的价值取向,是尽心尽责、鞠躬尽瘁的行为方式。

(二)“责任担当”素养的具体内涵

责任担当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责任担当”的具体要求。个人层面:自尊自律,诚实友善,宽以待人;家庭层面:孝亲敬长,心怀感恩;社会层面: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国家层面:具有国家意识,捍卫国家利益,放眼国际,具有文化认同能力等。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责任担当”素养更侧重于严于律己、规则意识、自觉承担等优秀道德品质以及由此引发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必要性

责任担当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动。基础教育阶段是儿童的品质、性格、习惯等形成的黄金时期。在基础阶段培养儿童的“责任担当”素养,对学生自身、社会、国家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一)“责任担当”素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没有“责任担当”素质的人,是不具备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素养,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等,有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责任担当”素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即个人与“世界”的和谐,具体指个人自身的和谐,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每个人都具有特定的社会角色,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構建美好的社会,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素养,使其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强化责任担当能力,用实际行动去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责任型社会,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培养“责任担当”素养的措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儿童。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负责,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责任担当”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与时俱进,在社会资源中探寻力量

社会生活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不同时期,社会中总会涌现出大批具有责任担当的先进人物或团体,让人倍受感动与鼓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短暂的生命发挥无限的光辉,公而忘私,奋不顾身,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成为一代代人心中的楷模;“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勇于担当,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了希望;抗疫第一线的勇士钟南山,在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殊死斗争中,挺身而出,勇敢无畏,逆行者的担当精神令人敬佩。还有千千万万的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不平凡的作用,践行责任担当精神。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讲好社会担当故事,弘扬担当模范作用,引导儿童“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见贤思齐,反思成长。

(二)情境教学,在体验中践行责任担当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特征。课程呈现儿童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的过程,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构建来实现课程目标,从而引导儿童体验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情境教学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教师可以开设课内游戏、编排情景剧、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欣赏音乐、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进行旅游参观等,这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象的情境之中,从而引导儿童在体验中践行担当。例如,在一年级上《上学路上》一课中,可以开展“小小交警”活动,创设模拟学生上学、放学路上遇到的交通问题,让“小小交警”为大家讲解不同信号灯的作用及其注意事项,从而让学生严于律己,遵守交通规则,做担当好少年。在二年级上《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中,可以开展“最美班级评选”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装扮班级,感受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一份子,在班级荣誉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品质。在一年级下《家人的爱》一课中,可以编排《我的家》情景剧,通过展示,引导儿童体会家人对自己的爱,同时思考应该如何让家人感受到自己的爱,从而让学生孝亲敬长、心怀感恩,主动承担家庭责任,主动承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用行动践行担当精神,用爱去温暖家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培养儿童的责任担当素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责任担当作为一种精神、能量、动力,将在儿童内心生根发芽,伴随儿童茁壮成长,潜移默化中指引儿童前行,走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鲁扬,季斐斐.浅论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意识及其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启示[J].人力资源开发,2016(22).

[2]陶文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担当精神的重要论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6).

[3]范文雪.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培养探究[J].中华少年,2019(21).

[4]何锦洪.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8(4).

[5]潘展文.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文学少年,2019(13).

[6]柯琴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责任担当为例[J].新课程导学,2019(29).

[7]赵幼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责任担当意识[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4).

猜你喜欢

责任担当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