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2017-01-07秦德林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责任担当负面影响

秦德林

摘 要 社会变革大潮下,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必然抉择,沉淀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建人民满意学校的榜样示范效应,彰显优质学校建设的现实意义。教育均衡背景下,争资源、抢优生、挖名师,弥散优质学校建设的负面影响;引领与示范、帮扶与接轨、共生与双赢,突出优质学校建设的责任担当。信息技术攻势下,从关注环境与设施的完善到同时更加重视文化的动态提升,从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优质到同时更加重视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关注过程与结果的控制到同时更加重视特色的个性彰显,体现优质学校建设的未来趋势与自身取向。

关键词 优质学校 历史价值 负面影响 责任担当 自身取向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与评价优质学校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弄清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负面影响与责任担当、未来趋势与自身取向显得尤其重要。

一、社会变革大潮下,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

正确认识与评价优质学校建设,必须与社会转型和变革大潮联系在一起考察与衡量。因为教育的发展与学校的建设,从来都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必然会受到社会发展条件与要求的影响与制约。只有把优质学校建设放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时期进行考察与衡量,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与评价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1.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

说到优质学校建设,就不能不提到我国的重点学校建设问题。腾讯网在《共和国辞典:重点学校政策之变迁》(2011年9月28日第49期)中对重点学校作了这样的阐释和说明:“我国的重点学校与其他国家在自由竞争之下自然形成的名校不同,许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里,为了国家发展经济或者特定阶层的利益,通过行政权力人为地集中教育资源形成的‘贵族学校。”[1]这是重点学校政策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诟病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采取这样的政策一定有其特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强调“首先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迅速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提高。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是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2]。文革结束以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学校教育,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1977年至1978年间,约14次谈及要办重点学校,尽快培养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由此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层层重点”的重点学校格局。

现在回头审视这种做法,不能不说这确实有失教育公平。但是,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或许还不得不采用这种办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邓小平先生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先富带后富,进而实现共富”的指导思想与操作路径。我国教育的发展采取的也是这样的指导思想与操作路径。从实际效果看,它对培养高层次人才,既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来认定优质学校(重点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2.优质学校建设的时代机遇

优质学校建设,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资金与人才。对于这两个要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靠政府划拨和调配的。但是随着优质学校(重点学校)的增多,特别是教育普及程度的逐步提高,教育经费与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政府开始无力满足优质学校(重点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刚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只能另辟蹊径,开始寻求依靠自身的优势来吸引资金与人才。“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出现,使优质学校的“赞助费”“择校费”“借读费”等收费项目,从默许、肯定到公开。

真正让优质学校建设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是在1990年代中期。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兴起,“名校办民校”的泛滥,差不多所有的优质学校(重点学校)都趁机办起了自己的“民校”,进而广开了财源、拓展了人脉。在这段时间里,优质学校(重点学校)也因此集聚了非常可观的资金,并利用这些资金,使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设备得到了彻底的改造与更新。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导致优秀教师在“名校效应与待遇优势”的双重吸引下,纷纷投身优质学校。大部分优质学校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历史机遇,在较短的时间内跨越式地实现了“资金与人才”集聚的原始积累或锦上添花。

3.优质学校建设的现实意义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人民满意的学校,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就当前整个教育和学校的现实情况而言,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显然还没有完全满意或比较满意。这或许正是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的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之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业已形成的优质学校,或许就是人民满意学校的样板至少是雏形。或者说在现有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学校的满意度,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的。这不仅表现在优质学校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还表现在优质学校致力于对理想教育的不懈追求与努力中,更表现在优质学校深厚文化底蕴的影响与魅力上。就这一视角而言,大力推进优质学校建设,实际上就是在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建人民满意学校进行实践性探索,进而引领和带动更多的学校成为优质学校,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优质学校建设的现实意义,即在建人民满意学校的榜样示范效应中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二、教育均衡背景下,优质学校建设的责任担当

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教育均衡,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语。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与讨论优质学校建设问题,既要看到两者的相容性与一致性,也要看到两者的矛盾性与对立性,分析以往优质学校建设的负面影响,明确当今优质学校建设的责任担当,进而在切实保证教育公平、教育公正,着力推进教育均衡的基础上,实施优质学校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

1.优质学校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优质学校无论是设施设备,还是师资队伍,都远远超过了一般学校,这是否意味着在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教育均衡的旗号下,优质学校建设可以歇一歇、停一停、等一等了?当然不是。不过,在当下持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就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理论梳理与实践厘清。

(1)教育公平不是“削平山头”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优质学校特别是义务阶段的公办优质学校,正在逐步实现就近入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某种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不是将优质学校的“山头”拉平,不是也不应该停止优质学校的发展,而是要加快一般学校的发展,以实现动态的教育公平。

(2)教育公正不是“千人一面”

教育公正,简单地说,就是为个体的发展“量体裁衣”,为个体发展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当”或“相称”的教育资源。不同的学校应该具有不同的个性与特色。优质学校可以而且应该凭借其所拥有的特定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其所施教的对象“量体裁衣”,因而也就更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的人才,进而实现教育的“百花齐放”。更重要的是,这与一般学校的个性发展与特色发展不但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得益彰的。

(3)教育均衡不是“杀富济贫”

教育均衡,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优质学校的存在,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与教育均衡相悖的,但从长远看,它为优质教育均衡树立了标杆和出示了榜样。如果采取“杀富济贫”的方法来实现教育均衡,到头来伤害的必然是教育自身,那种低层次低水准的教育均衡,不但于无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反而会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建设优质学校与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教育均衡的思想、理念与原则,是可以同生共享的,这样看来,优质学校的持续发展也因此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2.优质学校对一般学校的负面影响与冲击

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在竞争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零和博弈”的情形?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就客观的现实而言,在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一定且有限的情况下,优质学校占据多了,一般学校就必然少了,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1)争资源

优质学校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话语霸权,误导了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某些领导的投资倾向和偏好,致使优质学校“锦上添花”的叠加行为屡屡发生,一般学校“雪中送炭”的迫切需要常常难以满足。或许正是这种“马太效应”的作用与影响,优质学校变得越来越好,一般学校变得越来越差。

(2)抢优生

优质学校的优势,或许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如果没有生源优势,其他方面的优势都有可能逐渐衰减。基础教育中的优质学校,对于优秀生源的渴望甚至超过了一般学校,他们常常跳出施教区,采用未必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法和手段去招揽优秀生源,也确实招收到不少非施教区的优秀生源,致使其他一般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优秀生源所剩无几,进而带动了整个生源的流失,办学变得越来越困难。

(3)挖名师

优质学校之优,除了设施设备、生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师资。每个学校都希望拥有优秀师资,这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那么我们如何得到优秀师资,不少优质学校常常把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一般学校和农村学校优秀师资收为己有,致使这部分一般学校和农村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种子选手”,整个师资队伍成了低质与劣质的“合并同类项”。由于没有优秀的教师,更加招不到优秀的学生,师生整体素质的每况愈下,学校办学就更加举步维艰。

3.优质学校对一般学校的责任担当与义务

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同时存在,其矛盾与对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还是能够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与措施,来防止和减少零和博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冲击,进而增加和放大非零和博弈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与作用。由此看来,加强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合作乃是当务之急。在这当中,优质学校应当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与突显优质学校对一般学校的责任担当与义务,是实现非零和博弈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1)引领与示范

优质学校应当而且必须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同时还应当而且必须是“理想学校”的建设者与示范者,这是优质学校应当而且必须呈现的一种姿态和品位。优质学校之“优质”,所反映和体现的就应当而且必须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动态趋势。这样,优质学校所要思考与研究的就不仅仅是基于学校自身的兴衰与成败,更要将自己放在整体教育、所有学校的系统之中来定位和着眼,进而把引领一般学校的发展与进步,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来落实和履行。

(2)帮扶与接轨

目前,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在各方面的差距,关键是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教育均衡。而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其中优质学校对于一般学校的帮扶显得尤其重要。

(3)共生与双赢

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总是相对而言的。他们各自在某些方面的特色与亮点,或许值得对方学习与借鉴;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欠缺,或许需要对方的帮助来不断改进与完善。这就为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在合作办学中实现共生与双赢创造了基础与条件。目前不少地方,通过以优质学校为龙头,整合周边一般学校,组建教育集团,综合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学校的长处与优势,为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共生与双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优质学校建设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网络学校的兴起,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的出现,以及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和正在对学校教育,尤其是优质学校建设带来各种各样积极影响或负面冲击。

1.从关注环境与设施的完善到同时更加重视文化的动态提升

优质学校建设,当然不能不关注学校环境与设施的完善。优良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是优质学校之为“优质”的基本前提和外在呈现。特别是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过程,优良的环境与完善的设施,对于保证优质学校之“优质”,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因而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随着政府对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的加大,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在环境与设施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乃至拉平,这就意味着优质学校在环境与设施上的优势一定会逐步丧失。面对这种情势,文化的系统凝炼与动态提升,就成为优质学校迫在眉睫而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建设优良的环境,配备完善的设施,其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为育人服务。这样,我们所要思考与研究的,就不仅仅是环境与设施本身的物质功能,更要关心和注重它的精神作用。

从这一意义上说,优质学校环境与设施的优良与完善,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指标,更是一个精神性的标杆。由此看来,从关注环境与设施的完善,到同时更加重视文化的系统凝炼与动态提升,就成为优质学校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在环境与设施上的着落与再造,也意味着学校环境的设计与设施的建造,必须同时考虑文化的渗透与植入。

就其渗透与植入的途径而言,一是自然的人文化,也就是让学校的自然空间、自然环境,诸如园林、道路、小桥、流水等等,显现出人文的意义与蕴含,从而让自然本身来诉说学校文化;二是人文的自然化,也就是让学校的人造环境与设施,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以自然的形态与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多更好地与周围自然连成一体,成为校园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我们所进行的文化的动态提升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2.从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优质到同时更加重视课程的整体优化

优质学校之优质,当然可以也应该表现在学生与教师的优质上。学生与教师的优质,是优质学校自身“建设”的结果,还是外部“引进”的结果。如果是前者,当然值得称道;如果是后者,也就容易引起非议。

因此,对于优质学校建设来说,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身上,满足于和一般学校比应试成绩的好坏和升学率的高低。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就近入学与教师的校际流动,成为教育新常态的今天,优质学校原有的学生与教师优势会逐步减弱,这就迫使优质学校更要重视优秀学生与教师群体的重新打造与强力关注。特别是在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优质学校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走在其他学校的前列。就当前而言,优质学校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要求融入到校本课程体系之中,从而从整体上来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使之在校本化、生本化、个性化、特色化上有所突破与超越,以更好地引领整个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3.从关注过程与结果的控制到同时更加重视特色的个性彰显

优质学校之所以能成为优质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全面质量管理。他们目光聚焦的并不是一时一事的结果之优质,而是产生结果的全过程、诸环节之优质。或者说,他们正是重视了从过程到结果的优质,而使自己一直能够站在优质学校的行列。这是持续保持优质学校之“优质”的基础性工程。

同时,作为优质学校更需要看到的是,在当前信息技术非常普及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要想保持和实现所有领域或项目的全面优质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所优质学校要在与其他学校的非零和博弈中,始终保持自己优质的优势,首当其冲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竞争中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转”的突破与超越,即怎样在重视特色的个性彰显上花力气下功夫。这是当前优质学校建设在决策层面迫切需要解决的方向性问题。优质学校特色的个性彰显,并不是随意搞几个特色项目那样简单,而要潜心研究学校发展的历史,并从中梳理、抽象、概括出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最核心的文化血脉,或者说是精神支柱。这是优质学校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的源头活水。

由此可知,优质学校特色的个性彰显,必须也只能在现有基础上建造高楼大厦,必须也只能在原有底色上绘制最美图景。惟有如此,优质学校打造的特色、彰显的个性才会是长期的牢固的,而不会成为一时的应景之物、偶尔的应时之件。学校特色的个性彰显,不仅需要充分借鉴学校原有的文化积淀,更要在此基础上重视创新与超越,从而使特色的个性彰显具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韵,进而更富活力与生气。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责任担当负面影响
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
武冈丝弦的价值与传承保护研究
谈中考体育考试对初中体育课标水平教学的负面影响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媒介审判”困境带来的思考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
经济学视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
浅谈新常态下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