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项目学习实践研究

2020-12-14李爱风杨法青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项目学习小学教育

李爱风 杨法青

【摘 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项目学习为抓手,以思维导图为工具,积极构建跨学科的“1+4N”教学新模式,探索项目学习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实施的策略,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科有效融合,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并构建相应的“1+3”评价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思维导图;项目学习;学科融合;小学教育

项目学习是一种独特的学习理念,项目学习法和学科教学结合使用,将产生前所未有的教育价值[1]。自20世90年代末引入我国以来,项目学习在国内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校备受关注,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钱峰的“万物启蒙”课程,中关村四小的“桥”项目学习等,大家积极探索项目学习实施的路径、策略、样态,形成很多具有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但项目学习在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城乡结合部的开展相对较少,而本文正是结合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以下简称“本校”)这一城乡结合部学校为例开展研究,为城乡结合部师生搭建起项目学习之桥梁,以促进新型教育模式在城乡结合部的探索推广。

一、项目学习的实践研究意义

一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本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城中村,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学习思维、习惯上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喜欢死记硬背、机械式、接受式地学习内容,连最基本的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都很低下。而灵活多样的项目学习恰可以引导学生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建立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二是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文旨在实现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建构跨学科的“1+4N”教学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也在张扬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发展的项目学习中培养信息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顺应了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更多教师开展项目学习提供了实践样态。

三是学校发展变革的需要。信息社会与经济转型是推动项目学习重新进入教育变革事业的重要原因,知识全球化时代呼唤更具有创造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学校教育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需要与国际、未来接轨,以培养未来世界需要的人才。

二、思维导图在本校项目学习中的应用优势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把思维导图运用于项目学习之中,具有以下应用优势。

第一,使项目学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将思维导图运用在项目学习对学科教育、社会教育、德育等方面的整合中,可以通过图文揭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科融合。

第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转变了学习方式。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维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层级阶梯式的探究可以促使新活动目标、主题的不断生成,让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学习。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利用协作能力、推理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把相互关联的分支可视化、条理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第三,有效促进学科融合,提高教师课程领导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本文以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指导的方式,打破“一师一班”的传统授课模式,让师生借助思维导图,形成头脑风暴,在探究规划中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各学科教师在项目研讨中,借助思维导图开展校本教研和实践探究活动,交流分享学科知识和经验,总结项目实施策略和样态,重构自身知识结构和学科综合能力,提高课程领导力。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项目学习在本校的实施策略

(一)重构核心素养下“以学生为中心”的“1+4N”教学模式,探索跨学科教学方法和有效途径

“1+4N”教学模式中的“1”指的是借助思维导图指导项目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使用左脑功能的基础上,使用图像、颜色、线条等右脑功能,对各阶段学习进行结构化、创造性思考,在短时间内抓重点、要点,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环节,完成任务。

“4N”指的是N个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成项目学习小组,在N个学科教师的共同参与指导下,开展N种不同形式的项目学习研究和实践,经历“师生头脑风暴定研究主题——建立学习共同体——课上课下实践研究——项目成果展示交流”的个性化、协作化、实践化的项目学习过程,形成N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

(二)創新学生评价方式,利用评价量规,构建“1+3”评价模式

在“1+3”评价模式中,“1”是一张评价量规表,“3”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三个维度对学生的项目学习过程进行监测[3]。在项目学习前,教师可以通过评价量规表、思维导图明确学习目标。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要做到评价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同步。学习方法从提出问题、收集整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交流表达、小组合作等方面评价;学习态度从参与活动、学习兴趣、独立思考、责任心等方面评价。教师要通过评价指导,监督学生找到差距,转变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发现学生项目过程中共性和个性问题,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在项目结束后,评价要与学习效果同步。教师要从是否运用知识和团体智慧完成作品,作品是否符合项目标准,作品效果是否达到项目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率。

(三)探索适合城乡结合部学校实施项目学习的策略研究

1.提高师生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教师和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也是项目学习实施的重要保障。针对本校城乡结合部生源信息素养欠缺这一现实,本校在国家规定的信息技术课时的基础上,面向学生开设了创客、机器人和3D打印等社团,每学期开展教师创客教育培训,以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助力项目学习的实施。

2. 结合学校实际,拓宽项目学习实施途径

要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学校特色,从学校、班级、学科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挖掘。

在学校层面,可以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主题性项目研究。例如,我校结合地域淇河文化,让1~6年级学生分别围绕“淇河植物”“淇河村庄”“鹤壁传统文化”“鹤壁旅游景点”“鹤壁名人”这五大主题,基于问题,分解任务,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

在班级层面,可以开设班级亮点课。班主任可以综合实践课的形式,带领学生实施项目学习,一般针对小而微的研究主题,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例如,在班本课程“新闻直通车”中,班主任可以开展“如何写新闻或通讯”“如何写新闻评论”“如何辨析真假新闻”等主题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使班级面貌更加积极、阳光。

在学科层面,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适时开展项目学习。教师可结合时事热点,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视频讲解、思维导图、小研究报告等展示高質量的学习成果。

3.家校携手,共同参与指导

学校可以成立家校委员会,定期开展项目研究相关培训,充分挖掘家长自身优势,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家校互补的指导方式,同时也能和谐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四、结语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项目学习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科融合的重要手段。基于思维导图的项目学习在本校的实践探究不仅是一次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探索,更是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综合型时代新人的必然需求,有利于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城乡结合部师生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武欣欣,董艳.信息技术支持下项目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字教育,2017(01).

[2]吴铮.“1+3”评价模式在科学拓展性课程中的应用——以项目学习课程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2).

[3]李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重构与创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4]李玉,柴阳丽,闫寒冰.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效应——近十年国际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的元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8(1).

[5]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项目学习小学教育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