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2020-12-13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治校法治师生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81)

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超前性、引导性和示范性,对社会文化建设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校园法治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有助于推进学校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有助于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有助于加快高校依法治校的制度建设。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能够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助燃剂和助推器。

一、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内在需求

推进依法治校,是高校适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客观需要。2012年12月,教育部在全面总结各地各校依法治校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 (教政法〔2012〕9号)。纲要的第七部分即阐述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学校法治文化氛围”。学校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仍是目前高校法治宣传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治校的内在需求。

(二)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2020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 (教政法〔2020〕8号),文件中提到“深入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探索参与式、实践式教育,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协同,提升法治教育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教育部在最新出台的文件中,将“深入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法治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应该是开展法治教育最具成效和影响力、传播力的形式。

(三)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树立师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能够对校园中的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排除单向片面的法治内容灌输,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着手,对校园内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宣传的熏陶,再结合课堂内的法治课程教育,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治内涵,把控大学生法治思维和法律信仰的大方向,从而引导师生树立严谨的法治观念和严肃的法律意识。

(四)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稳定校园秩序的重要武器

高校校园集合了各方关系,如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教师和学校的关系、社会相关机构和学校的关系,各种利益互相交杂必然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协调各方关系,合法合理地解决各方矛盾纠纷,是维护校园秩序稳定、保障校园安定的重要武器。只有消除各种不良隐患,学校才能顺利发展教育事业,形成人心安定、校风严谨的和谐局面[1]。

二、目前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文化建设机制欠缺协调性

虽然目前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多由高校党委领导,但在具体运行上,个别高校下属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政的情况并不鲜见。个别学校法治文化建设机制的不协调,直接影响整体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成效。以学生的法治文化建设机制为例,学生的法治文化宣传涉及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学生所在学院之间的协作。在实践中,有时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对学生处理的敷衍,使学生对学校处理问题的公平性产生质疑,令学校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影响学校的声誉。

(二)个别学校法治宣传教育流于形式,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

法治宣传教育要克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2],个别高校的法治宣传教育易流于形式化、单一化、单向化。校园媒体关于法治的宣传,有时机械地照搬网络上的法治宣传内容。宣传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校园内悬挂条幅、公众号发布宣传文章或办公楼内张贴海报等传统形式。个别高校的法治宣传教育表现出单向性的特点,学校利用校园这一环境平台向师生单向输出法治宣传内容,却无法及时收到宣传教育成效的结果反馈。在这些高校的校园法治宣传中,法律知识的输出方和接受教育的输入方,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师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三)法治课程教育缺乏实践性、渗透性和融合性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3]。由于教材安排和教学课时的限制,导致个别高校对法律内容的讲解无法深入和扩展,学生仅对法律知识有粗浅的了解。这类法治课程的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无法深入实际感触法律的威慑力。另外,在个别高校其他课程中,教师也仅对本学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渗透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同时,学科与学科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亦未能对法治教育实现良好的融合。

三、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一)充分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提高师生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是让学校每一位师生能够在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感受到公平正义。教师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看重的是,教职工代表是否能够依据学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相关规定,在充分保障教职工权益的同时,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学生同样是这样,在涉及学生相关利益时,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是否能够真正地从维护学生利益的角度考量,从而解决学生与学校的矛盾问题。只有在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情况下,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时,师生才会认可校园法治氛围的公平正义,才会发挥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所以,学校应当完善教职工的职工代表制度和学生的申诉处理机制,充分保障师生在学校重大决策事项中的参与权,以及申诉中的陈述权、申辩权,并告知师生申诉途径和期限,在尊重师生的基础上,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

(二)培养师生主体意识,增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多样性、互动性和参与性

师生是高校校园的主体,作为个人,也是社会的主体。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应增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的多样性,比如,开展法治宣传作品比赛,使师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了解法律常识,从而达到法治宣传的效果。另外,可以在校园中增加互动景观,在校园景观中设置法律知识问答,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提升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互动性。基于现有的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经验,可以成立高校法律援助机构或相关组织,帮助师生处理法律纠纷,提供法律帮助,使师生在参与事件处理的过程中,感受法律的魅力。在校园法律援助机构或相关组织公平公正有力的协调之下,各方的相处将会更加融洽,矛盾也能得到有效缓解,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指日可待[4]。

(三)探索实践式法治课程教育,提升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成效

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法治教育氛围深刻影响着法治教育的质量[5]。目前,高校的法治实践课程形式主要为模拟法庭,且仅限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并未将课程的受众范围扩大至全校学生。建议有法学专业的高校,在开展模拟法庭教学的同时,运用网络课堂等形式,将模拟法庭课程向全校师生公开,使得更多的学生接触到法律实践。另外,高校可以与社会法律单位协同,让师生真正走进法庭,了解法律纠纷的解决,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法律的威严,提升对法律的敬畏心。当然,实践式的法治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可以通过对时下流行的影视剧素材展开分析,传播法律常识,进而提升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效。

(四)积极创建校园法治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氛围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创新载体,广泛开展校园特色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品牌效应。比如,高校与社会媒体联合,共同推出“法学名家系列讲堂”“生活法律知识串讲”等项目,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合力打造校园法治文化品牌。再如,高校与社区联合,让高校的法律资源走进社区,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也可以提升高校的美誉度。在师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联合社会优势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氛围。

四、结束语

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常态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自上而下所有主体的参与。高校除了要探究法治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更要从微观的角度,探索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落地性、可行性,真正从最基础层级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氛围,从而提升建设成效。

猜你喜欢

治校法治师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未来学校的管理理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对中小学依法治校的再思考
麻辣师生
以依法治校提升大学管理水平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