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的建设标准与路径

2020-12-12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关键词:金课思政课程

赵 丽(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地阐述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既是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能力标准,也是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政治要求。2019年3月,他又亲自主持召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重申思政课与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重要关系,也对思政课教师与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领会这一重要精神,如何把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立德树人更好地结合起来,建设思政“金课”,全面提升课程的含金量是关键环节。

一、高校思政课“金课”的建设标准

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政课因具有知识传授与“三观”塑造的双重任务,所以“金课”建设的标准除应符合教育部“两性一度”的一般性标准外,还应具备以下标准:

(一)政治性与理论性双强

回顾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进行了自己的尝试,但一次又一次失败使得“先进的知识分子”痛苦万分。就在中国人民感叹深处黑暗无处可去之时,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变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磨难,如今,党带领着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正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这些都归功于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而找到的正确道路。因此,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为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人才源源不断,高校思政课必须具备政治底色,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担当,这是刚性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方向,都不能降低标准。正如习总书记要求的,“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高度认同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要勇于承担为民族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敢于正视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敢于正面回应各种错误思潮,敢于澄清各种认识误区,以身作则,保持政治清醒,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自觉将其所学所悟带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较强的理论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讲清政治性、讲懂政治性、讲透政治性的前提。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专业理论,既包括本专业、本学科的经典和前沿理论,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还包括所教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只有这样,讲课才能更具底蕴、更具吸引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兴趣,也才能实现思政课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三观”塑造的多重任务。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的丰富性并不是要思政课教师去学习表演、音乐或者舞蹈,并不是要一味地迎合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需求。当前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为了唤起学生的到课率和抬头率穿奇装异服、讲雷人话语、煲心灵鸡汤,此风盛行的课堂的确会笑声、掌声、附和声一片,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但课程结束后,学生只记住了笑声或者雷人的话语,并没有学到理论知识,也没有更多的思考,更谈不上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实际上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误解,背离了思政课的初衷。作为一门塑造“三观”的课程,思政课应当是有理论、有高度、有深度的,教师应该用丰富的理论、高尚的情怀以及先进的事迹引导学生。总之,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有高度、理论有深度的双强标准。

(二)艺术性与引领性并重

无论多么重要的理论,无论多么深邃的道理,无论多么有意义的事件,都需要思政课教师的讲授。无论何时教师的地位都没有改变,尤其是强调理论与价值引领的思政课,其主导地位更不能动摇。

进入21 世纪,科技对于教育的影响日益增强,很多高校将最新的科技手段引入思政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但看问题是要一分为二的。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引发关注,甚至引发较大争议,讨论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教师授课”而展开。如果仅从知识的传播角度看,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一名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无论他的学识有多宽泛,教学经验有多丰富,他所能掌握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他所能教授的学生数量总是有限的,在这个层面教师可能不及人工智能。但是,除知识因素外,思政课还涉及文化因素、国情因素、语言因素、情感因素、表达因素、沟通因素等非知识性因素。可以肯定地说,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完全取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政课教师是建设思政“金课”的决定性因素。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艺术性与引领性并重,要把教育教学视作一门艺术,教师应依次扮演好课程设计者、教案编写者、知识讲授者、课堂组织者、心灵沟通者、疑惑解答者等多重角色,力争每一重角色都做到“艺术”与“专业”兼备。同时,也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做到讲和做同步、校内校外无差别,用自己的优秀品格去感染和吸引学生,引导他们成为理想与知识并重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前瞻性与实践性兼有

当“金课”要求提出后,各门课程都将打造“金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就目前看,学界并未给“金课”作出明确的界定,但结合吴岩司长“两性一度”的重要讲话,结合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改革实际,笔者认为,打造思政“金课”,必须确保课程兼具前瞻性与实践性。

思政课的前瞻性,一是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事变化“不过时”,既能及时地为学生讲清当前国内国际大事,使学生辨是非、懂理论,不虚度光阴;也能适时地为学生讲明世界未来发展大势,使学生有目标、有信仰,不迷茫悲观。二是教学形式要体现先进性与灵活性,既要充分借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也要灵活选用教学形式满足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需要。三是教学的难度应当有提升,既要立足教材,又要高于教材。与其他课程不同,思政课教材是高教出版社统编,这样可以较好地保证教学内容具有权威性和一致性,但教师在授课时决不能简单地复述教材,而是要花大量时间、精力、感情来备课,可借鉴理工科课程建设经验,追求高精尖,让思政课不再是学生心目中简单就可以通过甚至得高分的课程[3]。应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材,适当增设讨论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着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用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教会学生如何在困境中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培养学生勇担使命的责任感。

仅有理论讲授必然是空洞的,因此,思政课还需具备实践性。现实中很多学生反映,对思政课不能发自内心的喜爱,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学时、内容以及评价方式,不能单纯地灌输理论,也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哪些是正确,哪些是错误,而是要用实践来证明思政课所讲的理论为什么是正确的,在革命和改革的重要关头我们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实践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比如,调研、参观等形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革命和建设的艰难,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而通过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碰撞中明确正确的观念,在问题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高校思政课“金课”的建设路径

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激发主体活力、拓展教学边界、完善顶层规划,需要多部门协同推进,还需要推陈出新,不断完善。

(一)激发主体活力,加强队伍建设

一所大学的思政课能否打造成为“金课”,与学校党委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为此,学校党委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了解教师在职业、价值、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并给予足够的关怀,使其拥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就多数学校而言,思政课属于公共课,授课对象为全校学生,尽管很多学校按照1:350 比例配齐了教师,但具体到每个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仍然较重。调研发现,很多青年教师单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量有200 学时之多,部分还会超过300 学时[4]。再加上授课班型较大,不能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久而久之,教师很容易产生一种职业“倦怠症”,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降低,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目前,各高校都在尽力打造思政“金课”,但有一些学校却陷入了认识的误区。他们将责任完全推给思政课教师,只是单纯地提高要求,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如领导和督导随时推门听课,后台监控随时查课,不允许使用多媒体,必须手写教学设计、教案,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教师的主动性和热情无法发挥,甚至为了应对各类临时检查,教师只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完善教学形式上,以形式为上。这对于思想活跃、探究欲强、接触面广的大学生来说,自然无法形成课程吸引力。

所以,学校应坚持目标要求与人文关怀并重,对身为“知识传授者和价值引领者”的思政课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怀。例如,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在思政课教师中进行广泛调研,从思想、工作、生活、精神上为他们排忧解难,舒缓压力,使思政课教师能够体会到学校的重视和关心,从而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工作热情。具体来讲,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既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也包括科研能力提升的培训,但并不是培训越多越好,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培训只会增加思政课教师的负担,应适当减少。此外,还应健全职称评聘机制,要确保思政课教师能够获得公正的机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就思政课教师层面看,要充分认识肩负责任之重,思政课绝不是简单的教书育人,而是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实践、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教学的需要。

(二)延伸教学活动,拓展教学边界

由于时间、场所等因素的限制,思政课的理论课堂教学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除传统的线下教学形式外,还需综合运用线上教学、实践教学,拓展教学边界。

一是完善线下教学形式。线下教学是思政理论课最为常见、最不可轻视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必须做好课堂组织工作,科学地设计教学进度和流程,把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要根据学生的现场反馈,灵活地调整教学形式。具体来讲,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室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不能只做孤独的演讲者,而是要成为问题的牵引者,要借用“问题链”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真正明晰开设思政课的意义和重要性,让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双主体。

二是完善线上教学形式。这是对线下教学形式的有益补充,它能够有效地弥补线下教学在时间、场所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国内外名师名校优秀教学资源,把各个教学内容转化成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感受、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此种教学形式的另一个优点是,教学资源多,选择范围广,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在权限范围内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授课内容和载体,有效地弥补了线下教学中因“一师多生”造成因个体差异导致个性需求无法兼顾的问题。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微课、慕课、精品课等形式,尤以慕课居多,大大地增强了线下教学的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线上“金课”,即使是“大家”和“名家”的课程,也不能完全取代线下“金课”的教学,因为思政课教育是理论传播与灵魂塑造的双向工程,让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三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在我国的高校思政课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由来已久。2017年,教育部更出台实践育人专门文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5]。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最终都是要到实践中来。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如调研、参观、访谈、观影、读书、参加公益活动,等等。例如,可以选择一部分学生到红色教育景点参观,让他们亲身体验革命的艰难困苦,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带领学生利用假期走访贫困地区,让他们更好地领会党中央提出“全面小康”与“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增强爱党情怀;鼓励学生利用假日到社区、养老院、孤儿院参加爱心扶助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帮助别人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还可以把某一时期社会热议、学生关注度高的事件拿到课程中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翻转课堂”,通过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把道理讲清,既强化了教与学的师生互动,又加深了学与学的生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学习探究的氛围。

(三)完善顶层规划,合力保障教学

在2019年召开的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公开点名了这样一种现象,即一些人把思政课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教学与科研何为第一性,这是一个引发争议而又长久未决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好的思政教师就是讲好课,教师全部的精力都应该用在备课、教学之中,做科研的教师都是不重视教学,都是为了追逐名利。其实不然,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科研支撑的教学,无疑是空洞的,也必然是滞后的,因为这样的教师无法紧跟时事变化,无法把握学术前沿动态,无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阐释社会万象;反之,也是不行的,一个教师如果只重视科研成果的多少,不重视教学,那么他最新的研究成果无法传授给学生,即使掌握再多的理论,也都是抽象的,降低了社会价值。

在学校层面,应完善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办法,引导教师既重教学又重科研,二者兼顾。对于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可以采用外聘教师、外请专家,或在校内培养一批有思政背景的优秀辅导员的方式,扩大授课教师队伍,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在基层教学单位层面,应尽量合理安排教师授课量,使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授课任务能够均衡发展。对于新入职教师,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尚需一定时间,刚刚从事教学活动一定遇到多种不习惯,可以安排从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成为其从业导师,指导新教师学会教学,学会项目申报,在绩效考核上应将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的工作转换成一定的工作量。同时,完善基础教学单位的人员配置,尽量减少专业教师花在各种事务性工作的时间。在科技处层面,当有重大项目申报时,应聘请本领域专家为教师进行指导,使他们熟悉项目申报流程,提升他们的科研信心和动力。在人事处层面,除加强师资培训外,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能够讲授“金课”的教师,一定是理论魅力与人格魅力的双重拥有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在教务处层面,应完善教学反馈机制,包括同行评议、专家评议、学生评议等,定期组织他们对思政教师进行评议,把整理的各方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提示教师进行改进。同时,还应建立复议机制,允许教师就某一评议结果进行解释、申诉。

猜你喜欢

金课思政课程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公共英语阅读教学的金课实施模式探析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