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西游世界里的多边对话

2020-12-09李玉英

教师·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对话西游记阅读

李玉英

摘 要:《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以立足文本、符合学情为前提,以设计有意义、有意思的话题,围绕话题开展活动,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为路径,从而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对话;《西游记》;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8-0023-02

《西游记》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亲近母语研究院推出的《中国小学生分级阅读书目(2020年版)》中,《西游记》进入五年级上册的整本书课程书目。作为一部真正的文学经典,《西游记》称得上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优秀教材。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各种对话关系的核心。基于以上两点,《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在立足文本、符合学情的前提下,以设计有意义、有意思的话题,围绕话题开展活动,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为路径,从而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目标。

一、巧选角度,趣读童话,收获审美享受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神话以其浪漫的想象力吸引着小学生,但还有比神话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文学体裁,那就是童话。《西游记》恰恰具有很浓厚的童话色彩:各种以动物为原型塑造的神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英雄孙悟空,经常显出几分天真老实的诸多妖怪,以及结局功成圆满、皆大欢喜的故事情节,无一不迎合学生的喜好。林庚先生在《〈西游记〉漫话》中认为:“《西游记》乃是以儿童的心理和眼光讲述了一个动物王国中的神奇的故事。”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西游记》时,可以挖掘小说里的童话因素,引导学生徜徉于童话世界,从而使其获得快乐的阅读体验。

(一)抓住情节设计的童话色彩,感受游戏的诙谐有趣

例如,在小说第6回《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情节非常精彩。学生仔细读下来,会觉得两人之间的斗争并非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而是有一种儿童游戏一般的轻松有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设计阅读学习单:请绘制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图,比一比谁画得更准确、更形象、更美观。这个任务驱动学生认真地阅读文本,在与文本的對话中感受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童趣。之后在师生对话中,教师问:“你从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悟空?”一个学生说,他看到了一个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悟空,因为他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竟然把尾巴变作旗杆插在了庙的后面!教师追问:“如果你是悟空,你会怎样处理这条尾巴呢?”学生七嘴八舌,奇论不断,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把自己代入角色,体会着游戏的乐趣。

(二)抓住语言描写的童话色彩,感受人物的鲜明个性

《西游记》的语言诙谐幽默,人物之间的对话十分有趣。无论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的插科打诨,还是悟空与妖怪之间的斗嘴骂战,又或是悟空与小妖之间的周旋瞒哄,常常令人忍俊不禁。

例如,在第15回《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中,悟空第一次叫战躲在水中的白龙:“泼泥鳅,还我马来!还我马来!”教师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龙的巨大神武,再勾勒泥鳅的渺小低微,学生在这种形象的对比中都不禁开怀大笑起来,一个“泼泥鳅”让他们感受到悟空那“损死人不偿命”的尖牙利嘴。

又如,第74回孙悟空在狮驼洞巡山时与小妖的周旋,作者完全用童话的语言进行叙述,如小妖的话“我家没你呀”“长官,我们俱是真的”,都是儿童的语言。课后,学生排演“西游大戏”,兴味盎然!

在新颖有趣的绘图、对话、想象和表演等活动中,学生收获了阅读带来的审美享受,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二、联系生活,丰富体验,提升语言能力

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写些什么吗?儿童阅读推广人郭史光宏认为:“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有价值,不是非写不可,但可以在有触动时写。”阅读《西游记》时,学生在典雅的文言和生动的白话中徜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极好的语感熏陶。那什么时候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呢?当找到一条连接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通道的时候。

《西游记》是成书于四百多年前的作品,其反映的社会生活离当下的读者有一定距离,想要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让他们在书中汲取到更多营养,那就必须联系生活,链接现实世界。当通道打开,学生从中获得较为丰富和深刻的体验之后,就是进行写作训练的最佳时机,对话就成了为学生写作搭建的有力支架。

(一)悟空的选择与我们的选择

孙悟空的生命历程中,有两次重要的选择:第一次是他放弃美猴王生活,决定漂洋过海去寻找长生之道;第二次是在踏上取经道路之初,被唐僧教训烦了,一气之下跑到东海龙宫喝茶,扬言要回花果山,但很快又回到了唐僧身边。

抓住第一次选择,设计问题:“如果你是孙悟空,你会做出和他同样的选择吗?你认识像悟空这样的人吗?”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自己的生活。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领略到悟空的理想和抱负,从悟空积极进取的精神中汲取到自身成长的启示。抓住第二次选择,设计问题:“悟空为什么去而复返?”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发现原因乃是悟空听从了龙王的劝告,尤其是龙王所讲的“圯桥三进履”的故事引起了他的思考,使他获得了启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重要的契机,聪明的人能抓住它,获得顿悟,并做出正确的决定;愚钝的人却往往视而不见,那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像‘圯桥三进履这样的契机出现,使你获得成长和进步呢?”

在充分的对话之后,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就可以拿起笔来,或抒写感悟,或创编故事。

(二)战“疫”之路与取经之旅

2020年是史无前例的特殊年份,新冠肺炎的流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开学不断推迟的漫长假期里,对话不得不在线上展开。这一场艰辛复杂的人类战“疫”,其实就如同师徒四人凶险的取经之业。笔者趁此机会给学生写了一篇长文,题目为《居家战“疫”,重讀唐僧的意义》,文中分析唐僧精神在当下社会的珍贵价值,然后引导学生以经典观照现实,从《西游记》中汲取战胜灾难的智慧和勇气。文章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也促使家长纷纷加入了讨论。之后,笔者收到了来自学生的优秀习作,如《唐僧的取经路》《聊聊“男配”沙僧》等,充分展现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捕捉生成,巧妙引导,激发思维火花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教学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自己和学生的经验,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在《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因为并没有多少前人的教学经验和案例可以参考,所以尤其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例如,在阅读《西游记》第15回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唐僧和悟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分析他们的性格。在马被白龙吃了之后,唐僧连声诉苦、泪落如雨;悟空忍不住暴躁、叫喊如雷。懦弱胆小的师父和刚强火爆的徒弟两个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一个个摩拳擦掌地要来表演这一段情节。之后,一个小女生说:“我觉得悟空也是怕吃苦的。因为在观音帮助他们收服了白龙要回去的时候,悟空扯住菩萨不放道:‘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甚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这个学生表达了她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教师追问:“你的意思是悟空要打退堂鼓、不想去西天了吗?”学生点头:“悟空也怕困难,他不想去了。”此时教师肯定学生的言之有据,但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于是追问所有的学生:“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学生陷入了思考。过了半晌,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认为悟空并不是退缩了,而是找菩萨撒娇,就好像向大人讨糖吃的小孩,想要获得观音更多的保证和帮助。教师追问:“有没有证据?”学生说有证据,先联系前面的情节,悟空受“圯桥三进履”的启发,已经想清楚了西天非去不可,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再联系后面的结果,菩萨说了不少好言好语,还给了他三根救命毫毛,悟空“才谢了大慈大悲的救命菩萨”。又有学生补充证据,认为悟空天不怕地不怕,从不服输,“性命也难全”根本不是他的心里话。

至此,学生的思考穿透文字表面,开始向纵深发展。在这样的师生、生生对话中,学生学会了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在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中,思辨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专题研究,拓展阅读,传承民族文化

作为一部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因此我们读《西游记》时,不能不带着批判的眼光来读,从书中吸收优秀文化,摒弃封建糟粕。

例如,小说第二部分叙述取经的缘由时,花了很大篇幅写唐太宗因泾河龙王去阴间参加三曹对案,继而地府还魂的故事。这一部分存有因果报应、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但是情节离奇,充满奇幻浪漫的想象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很浓。在读第10回《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时,学生对“唐太宗为什么能够起死回生”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针对这一点,师生展开专题讨论和研究。有的学生认为,太宗能够起死回生是因为崔判官的帮助;有的学生更进一步认为,没有魏征的筹划,就没有崔珏的用心;又有学生表示,如果唐太宗不体恤臣子,不讲道德,就不会获得臣子的帮助,因此最根本的原因是唐太宗自己。课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阅读史料、观看影视、采访专家等)去了解历史上的唐太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之后再进一步分享。通过这样的专题研究和拓展阅读,学生初步了解到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儒家思想,受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儒家文化熏陶。

综上所述,《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从巧选角度、联系生活、捕捉生成、专题研究等方面入手,在多种形式的对话中,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要补充的是,不管设计怎样的话题,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应该从学生的本位出发,一切以不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林 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对话西游记阅读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