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的传统经典方剂与自拟方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比研究*

2020-12-09宋志靖吴建民董万涛巩彦龙

中医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频数椎动脉方剂

宋志靖,宋 敏,王 薇,吴建民,董万涛,巩彦龙,王 凯,周 菲

(1.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骨科, 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 CSA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颈椎病临床分型中的一种类型。CSA占颈椎病的10%~15%,患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约有70%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表现[1]。国内颈椎病的发病率为3.8%~17.6%,其中约70%伴有椎动脉受累,目前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2]。中医药治疗CSA有一定特色和优势,但临床治疗中方剂运用及组方不规范。本研究将传统经典方剂(以下称经典方剂)和非经典方剂(以下称自拟方)进行对比,探讨中医药防治CSA经典方剂的运用、组方和用药特点,为CSA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撑。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文献数据来源于1998—201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资料。以“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中药治疗”等为主题词,共得文献6 607篇,其中颈性眩晕2 334篇,椎动脉型颈椎病4 273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逐一进行筛选,建立数据库,有明确提出经典方剂加减的录入经典方剂名称,否则录入“自拟方”名称。

1.2 文献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含颈性眩晕)诊断标准;②有完整的诊疗过程、症状及药物组成;③均单纯使用中药内服治疗,且疗效确切。

1.2.2 排除标准

①误诊、误治的文献;②中药提取物(有效成分)治疗的文献;③中药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如西药、推拿、针灸、外敷等)综合治疗的文献;④重复收集的文献。

1.3 研究方法

统计并分类检索到的文献,将符合标准的文献中的中药名称建立数据库,依据《中药学》[3]统一中药名称以利于统计分析,如:将“山萸肉”统一为“山茱萸”,将“仙灵脾”统一为“淫羊藿”,将“元胡”统一为“延胡索”等。首先运用数据库进行筛选排序,然后对纳入的中药进行编码,以阿拉伯数字1,2,3……编录原始代码,每一个代码对应一味中药;然后统一中药名称,将不规范中药名进行替换,形成中药数据库。同时,对文献中出现的所有方剂(分“经典方剂”与“自拟方”)如上法进行编录,形成数据库。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频数和频率进行描述性对比分析。

2 结 果

研究纳入文献213篇,中药处方306首,包含中药3 251味次,涉及中药185味。经典方剂135首(合并频次后39首),用药1 330味(次);单首方剂用药最多18味,最少5味,平均(10.8±2.8)味;涉及中药133味。自拟方171首,用药1 921味(次);单首方剂用药最多23味,最少1味,平均(11.3±3.4)味;涉及中药185味。结果表明,自拟组方用药较经典方剂分散,且涉及用药味数偏多。

2.1 经典方剂与自拟方的使用频数、百分比、累积频率对比

经典方剂的使用累计频数百分比为44.1%,共计39首常用方剂,频数<3的方剂在表中省略。频数>10者有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和补阳还五汤。体现的治法集中于化痰、祛瘀、补虚等方面。自拟方的使用累计频数百分比为55.9%。另外,在经典方剂的使用中,居于前10位的方剂是: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补阳还五汤、温胆汤、葛根汤、归脾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益气聪明汤、泽泻汤。见表1。

表1 经典方剂与自拟方的使用频数、百分比、累积频率对比

2.2 经典方剂与自拟方的用药频数、百分比、累积频率对比

经典方剂用药1 330味(次),涉及中药133味,用药频数在5以上的有58味药,累计频率89.3%。自拟方用药1 921味(次),涉及中药185味,用药频数在5以上的有75味药,累计频率89.8%。经典方剂与自拟方主要用药集中体现在前133味,经典方剂累计频率100%,自拟方累计频率97.3%。见表2。

表2 经典方剂与自拟方的用药频数、百分比、累积频率对比

续表2 经典方剂与自拟方的用药频数、百分比、累积频率对比

经典方剂中药物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谱系图见图1。药物聚类分为以下12类:葛根、天麻、甘草片、白芍、丹参、熟地黄、黄芪各自成一类,共7类;半夏和陈皮、茯苓和白术、 生姜和大枣, 共3类;钩藤……桂枝共39味药为一类;红花、桃仁、地龙、赤芍4味药为一类。

图1 经典方剂中药物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谱系图

自拟方中药物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谱系图见图2。药物聚类分为以下12类:天麻、当归、甘草、白芍、半夏、陈皮、茯苓、白术、钩藤、丹参、黄芪各自成一类,共11类;红花……熟地黄共45味药为一类。

图2 自拟方中药物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谱系图

2.3 经典方剂与自拟方主要使用药物对比

由于两个序列(经典方剂和自拟方)在133之后有效百分比很小且均为0.1%,而在前133味中药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选取前133味中药,计算两个序列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在MATLAB R2012b中编写程序,计算两个序列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两个序列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81 5,接近于1,说明两个序列高度线性正相关。提示主要组方用药基本一致,自拟方中的主要药物使用、组方与经典方剂用药无显著性差异。见图3。

图3 经典方剂和自拟方主要用药有效百分比序列对比

3 讨 论

在颈椎病比较常见的类型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特别值得着重强调的[4]。本研究显示:经典方剂与自拟方中药物使用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81 5,单味药的使用无明显差异。但在药物类别与治疗功效方面,通过用药频数、累积频率与聚类分析,从药物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谱系图可以看出,自拟方主药的功效突出息风止痛、补气补血、理气、消肿等方面,治疗功效较局限,用药较分散,药物组合分类较单一,集中在补益和理气类药物,且涉及用药味数偏多,或用单味中药成方。一首方剂,如果用药味数过多,易导致治疗点的分散,主次把握不到位,靶向治疗作用发挥不佳,容易失去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如果用药味数太少,又不利于整体审察,辨证论治,从而缺失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和优势。痰、瘀、虚是中医药治疗CSA的主要辨证基础[5-6],经典方剂主药的功效集中在祛痰、活血化瘀、补气补血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和原则。经典方剂是古代医家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进行过临床的反复验证,是时间、实践和智慧的统一体,具有历史和人文的深厚积淀,在理论基础、组方规律、遣药原则、剂量控制、服用方法、临床疗效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是经过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因此,传统经典方剂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医学在疾病治疗中“理、法、方、药”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对CSA的治疗体系已趋于成熟[7],亦更能体现“审证求因、以因立法、以法定方、随症化裁”的治疗法则。

中医学认为:CSA的治疗首先要责之于虚、实。虚证主要体现在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虚火证候中,实证主要体现在肝阳上亢/上扰/亢盛、痰瘀互结/搏、痰浊阻滞/凝聚等[8]。其次是责之于肝、脾、肾。肝、脾、肾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位[9]。最后是责之于痰、瘀、虚。痰、瘀、虚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辨证基础。常用传统经典方剂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原文为“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晕眼花是也……有湿痰雍遏者一,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此治眩之大法也”。 功效为燥湿化痰,平肝息风。天麻钩藤饮出自胡光慈的《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原文为“高血压,头痛,晕眩,失眠”。功效为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这前三首经典方剂从化痰、息风、祛瘀、补气方面论治,充分体现了治疗CSA从虚实、脏腑和痰、瘀、虚方面为主论治的遣方用药特点。前10首方剂也充分体现了该病的临床特点和用药特点。因此,“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风火动,两动搏,头旋转,眼纷繁,虚痰火,各分观,究其指,总一般”[10]。治疗中应主要使用常见传统经典方剂,用时应分清虚实,辨明脏腑,方能殊途同归。

猜你喜欢

频数椎动脉方剂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何谓中医“七方”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