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PP模式的传媒类院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探析

2020-12-07孟越

传媒 2020年17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实践教学

孟越

摘要:培养传媒行业的应用型人才是传媒类院校的共识。实践教学是完善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培养传媒领域人才使其与行业接轨的重要环节。对现有实践教学模式与组织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将对落实推进传媒教育发展的目标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CIPP模式为背景,探讨传媒类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期提升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效能。

关键词:CIPP模式 传媒类院校 实践教学 评价体系

传媒类院校的实践教学注重提升学生在媒介环境完成构思、创作、制作、推广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但实践环节的组织管理方式常受到时间、地域、设备、场地、契机等方面制约,使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出现项目碎片化、实训随机化、产教脱节化等现象,从而很难建立标准化的评价体系。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CIPP)评价模式作为成熟的教学评价体系之一,具备体系完善、逻辑清晰的评价思路与标准,被应用于大量教学评价案例中。基于该理论建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传媒类院校从实践规划、项目设计、过程执行、成果回溯四个层面,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指导,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传媒类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一、传媒类院校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在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传媒类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承担培养行业人才所需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职能。

1.内涵。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践训练课程与项目,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目前,各传媒类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包含具有传媒特色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项目管理、教学保障等,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传媒理论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受到传媒类专业学科属性的影响,近年来,多所传媒类院校均根据自身教学水平及专业特色,建立实践教学方案,通过课堂实训、校内联动、校外实践、集中实践、创新创业等手段,结合编、导、摄、录、照、制等各项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传媒理念与行业技能,具备务实的创作观念与实现能力,同时整合教学资源,获得丰富的实践创作成果。

2.外延。教育部在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针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产业升级结构现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广泛开展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建立适应应用型高校的评估制度,将学习者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伴随着新时代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传媒类院校立足传媒行业人才需求,建立与市场紧密相关、适应传播媒体行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将重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度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多元化、灵活化的应用型人才,紧密贴合传媒行业实际。

二、CIPP评价模型及其在传媒类院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管理与指导的主要手段。传媒类院校的教学活动仍受传统教学模式固有思维的局限性、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细碎性及外部行业就业环境的严峻性等因素影响,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新媒体环境的需要,因此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规范有效的指导实践教学工作,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

1.CIPP评价模型的构建。CIPP模式由美国学者Stufflebeam D.L于1967年提出,强调“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这种模式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duct)評价四部分构成,贯穿了评价对象的完整过程,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把控实现对教育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监控、诊断与反馈。在该评价体系中,背景评价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规划;输入评价研究具体项目的筹备和计划的实施条件等;过程评价是对项目进行持续性的检查与评估;成果评价则是对项目执行情况与受益情况的总结。CIPP模式注重为使用者提供用于判断和决策的信息,与教育活动关联性强,是一种可以用于改进教学工作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工具,亦是一种适合于为传媒类高校制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可靠依据。

2.基于CIPP评价模式建立传媒类院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传媒类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独特性。首先,传媒类院校基于传媒行业所需开设相关专业,专业性极强且种类多样,与其他综合性或纯艺术类高校在专业建构上差异大,培养目标明确。其次,传媒类专业的实训项目可以在校内充分展现多专业协同创作,如拍摄一部短片或组织一台晚会,都可以由多个不同专业学生展开联合性创作,这也使传媒类院校的实训内容有多样的实现手段和路径。最后,传媒类高校的实践创作多是从项目构思到完成成品的连贯性过程,具有独特性与创新性,实践项目多不可复制,这与应用型人才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相互呼应。

同时,传媒类院校在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训场地与设备的保障、实训人数与分工的平衡、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成果的科学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实训教学的有序开展,需要教学执行部门予以更多的关注。与常见的用于改进为主要导向的案例不同,在传媒类院校应用CIPP评价体系的核心在于提供决策。实践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因此实践教学评价不仅应该考量项目的完成度,更在于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找到改革创新的途径,为院校各级教学部门、专业师生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信息,确保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

结合传媒类院校专业特色,CIPP模式的四个评价步骤可以一一对应为:实践项目规划、实践项目设计、实践过程执行、实践成果回溯四个模块,并从以下二级指标(见表)进行全面评价。

实践项目规划模块包含目标定位、教学理念及产教融合三个二级目标,评价实践教学的项目设计思路、培养目标、实训项目环节等基本情况,即实训项目的背景条件。目的是为了完善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理论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较强的现代影视传媒能力、较高的传媒专业素养和扎实的职业基础,能够适应多元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此项评价确保传媒人才的培养不仅只为传媒行业服务,更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意识,这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核心内容。

实践项目设计模块包含师资团队、场地设备和经费管理三个二级目标,评价完成实训项目的准备与保障条件。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在“双师型”要求基础上,强化教师的职业化、高素质,包含具有传媒职业素养的教育精英人员、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优秀从业人员、接受最新传媒技术专业培养的高学历人才;实训场地除了校内的资源保证外,着重关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如各级新闻出版机构和电台电视台、各类文化机构等,只有深入到现实的行业运作中才能获得锻炼并得到检验,也便于传媒院校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学构架,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脱节。

实践过程执行模块包含实训项目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训管理三个二级目标,评价实践教学实施过程。其中包括以课堂内容为主的实践,围绕课程内容推进知识的吸收;以实践创作为主的实训,将创新作为核心,鼓励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作潜能;以项目创作为主的实践,整合、拓展教学空间,以影视类專业为例,整合戏剧影视文学、编导、摄像、录音、数字媒体、文化产业等专业,全面锻炼学生在文案编辑、团建建设、资金决策、拍摄、后期制作、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以行业与社会实践为主的实训,以校外环境锻炼学生、检验教学。这些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

实践成果回溯模块包含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行业认可度三个二级目标,重点评价实训教学的成果与价值。同时基于传媒院校专业开设的独特性,可以将相关的学术报告、发布会、专题讲座、名家论坛与实践活动结合,组织各类创作展演、文艺晚会、艺术节、短片竞赛等成果展示活动,丰富传媒高校学术与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反向指导实践教学过程。

四个评价模块环环相扣,贯穿实践教学项目从设计到最终完成的全过程,传媒类院校可结合自身实践特点,为每项评价指标对应合理权重,保障评价结果的全面性、科学性与权威性。同时积极形成反馈机制,充分利用各模块的评价结果进行改进,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发挥评价机制的监督作用。

三、基于CIPP模式的构建传媒类院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传媒类院校高等教育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过程更需要合理与规范化,因此在CIPP模式下构建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便具有了现实意义。

1.背景评价——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完善传媒类院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切实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整合实践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各相关专业应该将“明确培养目标”作为首要任务,结合内在变革动力与外部推力,使教育目标与传媒行业人才发展契合,教学规划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输入评价——紧抓教学投入,提升师资建设水平。首先,实践教学发展必然要求投入的增加。在新旧设备快速更替、学生人数普遍增加、实践基地与实训室需求扩大的背景下,资金投入还需要配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其次,传媒类院校应该充分鼓励专业教师发挥主动性,积极探索特色的教学方法和实训项目,增强学生的实践热情,同时保障实践教学过程的安全性、连贯性与启发性。

3.过程评价——发现实践教学不足,推进科学指导过程。结合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的发展现状可知,传媒类高校在实践教学形式、教学场所、教学设备、项目种类、校外项目及教师指导、成果考核等环节仍存在局限,因此在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范围的延伸、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创新等方面仍有改革空间。

4.结果评价——构建特色鲜明的传媒类高校与专业。在媒体行业急速发展的今天,培养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并行的人才,是适应行业变迁的明智之举。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了传媒类院校鲜明的专业特色,是办学实力与教学质量的体现,能够提升社会与行业对传媒类高校的认可度,从而进一步推动传媒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总之,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传媒类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这一体系的确立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传媒类院校应坚守“传媒人”准则,以学生发展与成长为中心,不设置虚高的培养目标,脚踏实地,依据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培养与传媒产业和社会需求对接、具有创新精神和融媒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9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基于CIPP评价模式背景下的山西省影视声音创作人才培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C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增和.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12).

[2]罗玥.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才智,2018(03).

[3]李明海.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4]李军.基于CIPP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9(04).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实践教学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