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透析方式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效果的影响

2020-12-02誉翠颜李伟谢超叶佩仪谢碧琴梁子介肖观清陈统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0期
关键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

誉翠颜 李伟 谢超 叶佩仪 谢碧琴 梁子介 肖观清 陈统清

【摘要】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对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肾移植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101例首次进行DCD供肾移植患者, 按移植前透析方式分为HD组(69例)和PD组(32例)。两组患者采用同样的配型和免疫抑制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钙、血清磷水平。结果 HD组术前血红蛋白为(118.83±22.53)g/L, 术后12个月为(128.42±20.80)g/L;术前血清白蛋白为(44.22±4.27)g/L, 术后12个月为(44.28±4.87)g/L;术前血清钙为(2.33±0.23)mmol/L, 术后12个月为(2.42±0.23)mmol/L;术前血清磷为(2.03±0.56)mmol/L, 术后12个月为(1.02±0.18)mmol/L。PD组术前血红蛋白为(107.03±21.69)g/L, 术后12个月为(124.72±30.12)g/L;术前血清白蛋白为(38.27±3.60)g/L, 术后12个月为(45.11±2.48)g/L;术前血清钙为(2.36±0.22)mmol/L, 术后12个月为(2.57±0.28)mmol/L;术前血清磷为(1.70±0.41)mmol/L, 术后12个月为(1.01±0.27)mmol/L。

HD组术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磷水平均高于PD组, 术后12个月血清钙水平低于PD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钙水平及术后12个月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磷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血红蛋白、血清钙、血清磷水平均优于本组术前, PD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本组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和PD患者肾移植术后2年肾功能恢复、贫血、营养及钙磷代谢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肾移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0.033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多数人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亦随之不断上升, 各种疾病层出不穷, 而肾脏疾病就是其中一种。很多患者忙于生活和工作, 直到症状十分明显之后到医院就诊才确定为慢/急性肾病, 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在肾病的中后期, 可能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从而引发尿毒症, 死亡率极高。如果药物治疗没有起作用, 在患者出现肾功能急剧下降、血尿等情况后必须选用HD或者PD等透析方式进行治疗, 以达到改善患者肾功能的目的, 而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较于长时间的透析治疗, 肾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如果移植成功, 且患者没有出现急性排异反应, 通过长时间的抑制排异治疗,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最终以健康人的身份重返社会[1]。但实际上由于供肾严重短缺, 限制了肾移植的广泛应用。多数患者需要先行透析治疗等待DCD肾移植。透析治疗包括HD和PD,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究竟何种透析方式更适宜作为肾移植术前替代疗法, 目前意见尚未统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肾移植前不同透析方式是否影响肾移植术后生化指标变化,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筛选2011年1月1日~2016年12月

31日在本院首次进行DCD供肾移植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首次行DCD肾移植;术前维持性透析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同时有维持性HD和PD治疗史;同时接受肝肾移植术。根据术前透析治疗方式分为HD组和PD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志愿参与该研究并签知情同意书。排除维持性透析时间<3个月患者11例, 同时有维持性HD和PD治疗史患者7例, 同时行肝肾移植术3例, 最后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01例。按移植前透析方式将患者分为HD组(69例)和PD组(32例)。HD组中, 男46例, 女

23例;年龄36~68岁, 平均年龄(41.72±11.28)岁;体质量指数(BMI)(21.84±3.19)kg/m2。PD组中, 男22例, 女10例;年龄35~67岁, 平均年龄(42.67±10.40)岁;BMI(21.54±2.89)kg/m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同样的配型和免疫抑制治疗方法:供受体ABO血型相同或符合输血原则;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10%;混合淋巴毒试验阴性;配型主要依据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组织配型。两组术中均常规静脉滴注甲基泼尼松龙0.5 g和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25 mg。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FKS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或者环孢素A(CsA)+MMF+Pred。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钙、血清磷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D组术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磷水平均高于PD组, 术后12个月血清钙水平低于PD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钙水平及术后12个月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磷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血红蛋白、血清钙、血清磷水平均优于本组术前, PD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本组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当前我国肾脏移植手术的实施率很低, 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移植的时机, 很多患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等到合适的肾脏, 错过最佳的肾脏移植治疗;②排异反应, 肾脏移植的排异反应十分明显, 分为急性排异和慢性排异, 急性排异对于生命安全威胁极大, 而慢性排异则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不适应症状, 需要长时间服用抑制排异的药物;③手术费用高昂, 肾脏移植的手术成本很高, 大多数家庭難以承担, 加上后续的药物治疗等, 实现肾脏移植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肾脏移植一旦实现, 患者定期的进行病情复查, 就有可能以健康的身体重返社会,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极大的延长生命周期。

绝大多数ESRD患者在等待肾移植时需要维持性透析治疗。选择HD或PD是肾科医生和患者共同的难题。HD具有高效、便于随访等优点, 而PD则具有稳定性好、缓解残余肾功能下降、可居家治疗的便利性以及节约医疗资源等优点[2]。而对于等待肾移植的患者, 不仅要考虑到以上因素, 还应当考虑不同透析方式对肾移植术后效果的影响。而关于肾移植前选择何种透析方式的研究结论不一。目前DCD已成为我国器官捐献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肾移植前不同透析方式对于DCD肾移植是否有影响尚需要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显示, HD组术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磷水平均高于PD组, 术后12个月血清钙水平低于PD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钙水平及术后12个月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磷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血红蛋白、血清钙、血清磷水平均优于本组术前, PD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本组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于肾移植术前选择哪种透析方式对ESRD患者术后贫血和营养等状态的影响仍然受到关注[3]。贫血是预测终末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国外有研究发现, 肾移植前PD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HD组, 而移植术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较移植前升高,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与本研究一致[4]。且本研究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血红蛋白水平基本达到了正常水平, 表示肾移植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 贫血也得到纠正。其次, 本研究还发现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偏低的PD患者, 术后12个月血清白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移植前患者处于ESRD状态时, 由于肾功能减退、水电解质的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的丧失, 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钙磷代谢异常是ESRD常见的并发症之一[5]。肾移植术后患者中较常见的钙磷代谢异常为高钙、低磷, 高钙会导致肾钙质沉着症, 血管钙化;血管钙化与心脑血管的不良事件密切相关。国外有研究认为高钙通常发生在肾移植后早期, 移植后3~6个月左右血清钙会上升达到高峰, 随后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但仍高于正常水平。本研究推断肾脏移植后患者常见的钙磷代谢异常表现为高钙和低磷, 与既往已有的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没有足够的样本量, 要证实HD和PD对DCD供肾移植后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需要更大的研究去进一步证实。血清钙水平异常的患者可能除了血清学指标异常外并没有其他的临床表现, 但由于钙磷代谢异常可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所以无症状的患者也值得重视, 需要进一步的观察与治疗。

综上所述, 移植前接受HD和PD的患者在接受DCD供肾移植术后均能获得良好的肾功能恢复, 且在改善贫血、营养及磷代谢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均可作为移植前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叶佩仪, 张喆, 叶慧珍, 等.不同透析方式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早期预后的影响.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7, 33(6):435-439.

[2] 杜鹏, 段斌, 张蓬杰, 等.移植前不同透析方式及时间对肾移植远期效果的影响.西南国防医药, 2018, 28(9):834-836.

[3] 张喆, 刘志红.肾移植术后的高钙血症.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7, 26(1):85-89.

[4] 冯静, 潘配强, 孔翠文.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用于终末期肾病伴晚期肝硬化患者的效果比较. 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22):57-60.

[5] 蔡美娟, 朱天兰. 静脉铁剂与口服铁剂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贫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名医, 2019, 3(12):14-16.

[收稿日期:2020-06-10]

猜你喜欢

腹膜透析血液透析
优质护理干预在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腹膜透析导管破裂3例保守处理过程及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优质护理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循证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及治疗现状
探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
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腹膜透析在尿毒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