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杜鹃山》音乐作曲技法研究

2020-11-30李鹏飞

戏剧之家 2020年34期
关键词:京剧

李鹏飞

【摘 要】音乐作曲技法是京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京剧的表现效果。本文以京剧《杜鹃山》中的“家住安源”唱段为例,在阐述其音乐作曲基本概况的同时,就该唱段中的音乐作曲技法展开分析,期望能深层次地认识京剧《杜鹃山》的艺术美感,继而促进京剧国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京剧;《杜鹃山》;“家住安源”

中图分类号:J821.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4-0039-02

京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我国国粹。步入新时期以来,京剧文化获得了快速发展,并由此产生了较多新作品。就现代京剧作品而言,其在综合传统京剧乐器的基础上,融合使用现代西洋管弦乐器,有效提升了京剧文化的舞台表现效果和感染力,与此同时,其使得京剧音乐作品技法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就京剧《杜鹃山》中的音乐作品技法展开分析。

一、京剧《杜鹃山》的基本概况

作为一部经典的现代京剧作品,《杜鹃山》产生于《红灯记》和《沙家浜》之后,从作品创作过程来看,《杜鹃山》汲取了前两个作品的创作经验,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而言,《杜鹃山》综合运用京剧“三大件”与西洋管弦乐器,使得本作品文场伴奏乐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相比于其他音乐作品,《杜鹃山》将西方作曲技术贯穿于音乐主题贯穿、展开、对比和再现的各个环节,使得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加强,有效提升了作品的舞台表现力。

二、京剧《杜鹃山》的音乐作曲技法

音乐作曲技法专业性较强,其注重各技法之间的交融和音乐整体美观的表达。就京剧而言,要探究其音乐作曲技法,应从唱腔、节奏组织与织体写作、和声功能和乐器使用、黄流水及散板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把控,同时还需强化前奏、中段和尾声的作曲技法的系统把控。为进一步探究《杜鹃山》的音乐作曲技法,以“家住安源”唱段为例,展开深入分析。

(一)唱腔技法

“家住安源”唱段的唱腔技法主要表现在唱腔结构、旋律和乐句划分两个层面。就唱腔结构而言,其改变了传统反二黄的唱腔表现方式,在第一小节中,先将第一拍进行拆分,然后将后三排拉宽1倍,使其成为强拍。到第三小节时,将节拍后移,并加入一个主音,使得唱腔的节奏感增强,旋律变化增多,增强了本段的演奏效果。而在旋律与乐句划分中,“家住安源”第一句通过两个小句逗将全句分为不同的小节,并突出了每一节在功能和音阶上的差异;唱到第二句时,全句无停顿,五小节均连续进行;第三句在连续演奏的同时保持旋律上扬;最后,采用4个句逗将第四句分节,继而使其成为联句形式,凸显并增强了该句子的主功能性。

要准确把控《杜鹃山》的唱腔技法,还应注重其旋律和乐句的有效划分。譬如在“家住安源”第一段板式中,采用反二黄中三眼表达方式。就“安源萍水头”一句而言,其可分为两个小句逗。就第一句逗而言,其包含了第一、二小节,强调唱句的主功能性;具体而言,在第一小节内,其从Ⅲ级音阶开始,而第二小节是在主和弦三个音的基础上,增加过门填充,由此形成了音阶五音与主音。在第二句逗中,涉及第三、四、五小节。其音阶从Ⅴ级音阶开始,并逐渐向Ⅵ级音阶转变,总体而言,在第三、四拍中,强调Ⅵ级音阶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第四小节时,其一、二拍与第二小节的表现完全相同;另外在第三、四拍时,节拍中出现了升A趋势。发展到第5小节时,四个节拍保持Ⅲ级长音,同时其具有向近关系小調转变的倾向,增强了整个节奏的对比度。对比可知,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互为倒置关系,而在第二、四小节内,其节奏基本相同。又如在唱词“汗水流尽难糊口”中,全句分为四个小节,其中,第三句保持上扬旋律,其音阶为Ⅵ级。从唱句节奏来看,第三句和第二句第一小节的节奏基本相似,其尾音都为Ⅱ级音,同时音调落在F音上。另外,在“地狱里,度岁月”一句中,用连体句的唱法将全句分为四个小句逗,演唱中,通过前尾音和后开始的同音交接,并用过门小垫头隔开,有效地增强了唱词的旋律感。

(二)节奏组织与织体写作技巧

京剧《杜鹃山》的节奏组织与织体写作与传统京剧唱段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传统京剧以反二黄原板为主要的节奏把控形式,而在《杜鹃山》“家住安源”中,其在反二黄原板的基础上综合了多种西洋管弦乐器[1]。譬如,在本段高音区域,不仅可以发现反二黄原板的基础定调,而且存在小提、中提、大提的应用,这种多音种的混合,使得该段的演奏较为密集,同时随着键笙的应用,该段旋律更加清晰。具体而言,在“家住安源”过门中,从优节奏的散板开始,这是《杜鹃山》全剧中应用最多的“柯湘”主题音乐。从整体效果来看,该小节节奏从快速到缓慢逐渐变化,同时其旋律从高音急速下降,高音区为弦乐全奏式密集的和声振音,这种表现方式使得音乐整体较为浓烈,不仅满足了剧情的发展需要,而且给人们一种紧张、急促的感觉。而到前奏时,通过主题性的乐句,同时将大乐队作为主要伴奏,使得唱腔旋律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与传统的三大件和乐队演奏出来的音色形成了鲜明对比,保证了选段音色的可听性。需注意的是,前奏部分虽然采用散板式的过门,然而在主和弦过程中,将反二黄中三眼唱腔和主和弦长音融合,使得乐队效果逐渐减弱,在唱腔高八度后,音乐更加清晰可见,给人一种由远而近的叙事感受,更好地突出了京剧的表现效果。另外,在二黄摇板织体写作中,摇板总共26家,在三大件的烘托下,整体演奏得以顺利开展,同时,本唱段二黄摇板为2/4节拍,中速稍快;对于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采用四个句逗进行分节,在不同句逗之间,其旋律具有一定差异性,这与其他唱段形成了鲜明对比,确保了舞台表现的多样性。

(三)和声功能和乐器使用技巧

反二黄原板、二黄摇板在《杜鹃山》“家住安源”中的应用较多。从本段音乐作品技法表现过程来看,在27-29小节后,乐器的板式转为二黄原板,同时采用2/4节拍形式,速度适中。到后续小节中,随着剧情的变化,其伴奏织体的形式也发生较大变化,整体而言,二黄原板伴奏织体采用全奏式伴奏,伴奏较为密集;同时结合节奏要求,正内声部的旋律保持在较为宽松的状态,有效提升了演奏的整体效果。

在二黄摇板使用中,采用交替的方式对61小节的过门音和唱词强拍进行展现,其中,62小节有四拍为脱拍,其与过门音相互呼应;而在63小节中,于弦乐组的基础上增加琵琶,进行和声演奏,此外,突出64小节的强拍音变化,这样本节整体的流动性增强,和声表现更加完美。

(四)黄流水及散板的作曲技巧

京剧音乐作曲还会涉及黄流水及散板的应用。在《杜鹃山》“家住安源”选段中,黄流水及散板在调性结构与落音、旋律、乐器使用中与传统京剧的表达具有一定差异。就调性结构与落音而言,该选段从流水转到了A大调,同时在板式表达中,凸显出了西皮的风格。在104小节时又再次转为流水,该小节曲调为1/4节拍,整体较为快速。从117小节开始,曲调的节奏变慢,并开始向散板过渡,到119小节时,彻底转化为散板。

该选段旋律表达中,摇板两大句的板式结构出现变化,并且与前面节段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从音乐作曲技法来看,这两大局采用反二黄原版旋律动机,确保了唱段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在实际演奏时,采用三大件与弦乐进行伴奏,其中119小节开始采用散板,而120-121小节转为流水半终止,到125小节时全句结束。

从乐器使用状况来看,乐器的使用类型较为丰富。具体而言,在119小节,不仅使用了木管、三大件,还使用了琵琶、键笙等乐器;而在120小节中主要采用小件铜管演奏,另有三大件和琵琶用來调节旋律,同时,键笙发挥和声的作用。在实际演奏中,对乐器使用顺序进行调节,起到了良好的演奏效果。此外,在122、123小节时,分别采用独唱和长音和声的表现方式。到结束语时,为保证音量高昂,音色尖锐,采用键笙进行演奏。

(五)前奏、中段和尾声的作曲技法特点

“家住安源”前奏表现中,第一个音被无限延长,同时弦乐声部、旋律声部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使得效果与传统京剧表现差异明显。在实际表现中,乐队往往会采用弦乐和两个民族乐器,然后通过键笙进行和声控制,并采用琵琶进行音色把控,使得前奏部分音色不仅有弦音音色,还有刚硬的琵琶音色,增强了演奏效果的丰富性。

中段表现中,乐队会从第55小节开始采用全奏式演唱形式,该段所使用的乐器较多,融摇板、间奏、唱腔、过门于一体。

到尾声阶段,“家住安源”在唱腔的起板、过门中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术,使唱腔旋律和乐队形成点、线相结合,采用大齐奏的延长方式,实现了主体音乐的完成再现。具体而言,在旋律上,其保持了原京剧的音乐风格,尤其是在原旋律上,该段唱腔采用拖腔技巧,使得长音环绕;同时,在伴奏上,选择三大件拖腔保调,注重唱腔、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此外,从配乐层面来看,采用西洋管弦乐器,确保了唱腔和音乐表现的丰富性。所不同的是,尾段与前两次的主题音乐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对比鲜明。具体而言,在大齐奏表现中,尾声部分的音域很宽,就高音区而言,其已达到高音的极限,故而音色尖噪,音响刚劲、丰满、厚实,特点较为突出,有效地增强了尾声的感染力,引起观众共鸣。

三、结论

京剧音乐演奏者只有紧扣这些音乐作曲技法特点,才能完整地再现《杜鹃山》中的音乐魅力,进而使得观众能深层次地认识京剧《杜鹃山》的艺术美感,促进京剧国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冠儒.沉痛说家史 豪情指征程——〈杜鹃山〉“家住安源”唱段赏析[J].中国京剧,2018(7):46-47.

猜你喜欢

京剧
现代京剧《冰道》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看大戏
——京剧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京剧中的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