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普通班自闭症儿童个别化补偿教学的要点

2020-11-28陈莉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陈莉

摘要:普特融合教学意义上的补偿教学是对安置于普通班里的特殊需要儿童,在教授新知识前后,基于学情,采用提前预习或课后巩固的形式,补偿学生在单元知识体系中的疏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兴趣、潜能,为特殊孩子提供的支持性教学过程。自闭症儿童的个别化补偿教学,要注意课前评估的目的与内容切合,补偿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参照能力特征,补偿教学的方法要择优而用,补偿教学的过程要情感真实,发展水平评估要常态化。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补偿教学;提前预习;课后巩固

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极为重要和相对普遍的安置方式之一,即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自闭症儿童一般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问题,将他们安置在普通小学中,若不对普通课程做出调整,孩子可能会无法适应课堂环境,常常出现注意走神、自顾自地玩,甚至出现大喊大叫、随意走动等问题行为,严重干扰正常教学。因此,适当对课程进行调整,为孩子们提供补偿教学尤为重要。

所谓补偿教学,从广义上讲,是以班级主题活动为参照,分析特殊教学对象和教材,调整教学目标,提供个性化教学具,进行抽离式小组团课教学或个别化教学,以巩固强化学习成果的教学。普特融合教学意义上的补偿教学可以理解为:对安置于普通班里的特殊需要儿童,在教授新知识前后,基于学情,采用提前预习或课后巩固的形式,补偿学生在单元知识体系中的疏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兴趣、潜能,为特殊孩子提供的支持性教学过程。自闭症儿童由于智力低下、语言能力差等特点,理解比较慢,当学习出现困难时,就会流离于课堂之外。为了提高孩子的听课效率,在新课前,我们可以对他们采用提前预习的补偿手段,提前补充与教材有关的常识性知识,帮助他们获得初步的理解,在认知与心理上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同样,新课之后,我们也要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对普通教材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和减量,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基本内容。那么,如何精准把握提前预习与课后巩固的时机、目标、内容与过程,为孩子提供最适切的教育,真正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补偿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课例,谈谈补偿教学中的五个要点。

一、课前评估要注意目的与内容切合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普特融合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要目标,以加强学习支持和推进因材施教为重要内容,积极进行课前评估,努力使新教学瞄准学生的生命潜能区,牵引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乐乐是一位一年级的8岁自闭症男孩,教师的观察日记中记载着“有少量主动语言,能回答简短问话”“眼神基本没有焦点,在食物刺激下才能予以注意”“情绪不稳定”“躺地上大声哭闹”“有攻击行为”等。初步推断,该学生存在自闭症儿童的普遍性问题,同时还伴有情绪障碍倾向。狂躁不安的情境不利于教学,甚至存在危险,哪怕孩子只是情绪紧张,其学习的注意力也会受到影响,不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只有情绪放松,才具备学习的可能性。所以,针对此特殊学生的学情分析,应从了解其情绪状态、内在需要入手,还要进一步了解其已习得知识水平,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评量做参考。

如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一课,以一年级上册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为起点,通过描一描、印一印、摁一摁等多种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引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等新知识。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面的形状、知道名称、感受其特征,形成有关平面图形的正确表象,是本节课的首要教学目标。在对乐乐实施课后个别化补偿教学前,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评估记录,如表1所示。

表1 “认识图形(二)”个别化补偿教学课前评估记录表

观察日期: 2019年5月16日 时间:9:30~10:30 地点: 教室 参与人: 母亲

[情绪状态 ○多动不安,乱蹦跳 ●有时大喊大叫、乱跑,指令或安抚后会好转 ○比较安静,偶尔轻声叫或乱蹦跳 认知经验 ●能辨认长方形●能辨认正方形●能辨认圆形○能辨认三角形 ○能将实物按图形进行分类 ○能感受“面在体上” ]

注:●代表该生评估时的状态。

笔者为了考察孩子下一步是否具备参与上课活动的可能性和确定安排补偿的重点教学内容,设计了上面的表格,从情绪状态和学科内容两方面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目前孩子的情绪比较放松,处于有利的时机,可以进行接下来的补偿学习活动;而前面融合课堂新授的内容,孩子能够指认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对于三角形的认识存在不足,所以后续的补偿课要重点加强“认识三角形、能按图形进行分类”的教学。从了解情绪入手,视情绪稳定后再决定用什么方法开展教学,知道孩子的能力在哪里,我们才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进行辅导。

当然,观察者的目的不同,设计的评估表格也不同。如果评估目的是为了语言训练、促进孩子语言发展而设计的,则可以重点观察评估儿童的情绪、情绪变化与语言的关系、单纯语言表达、情境中的语言理解与表达等。如果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矫正孩子的问题行为,则可以重点观察不同情境中,孩子的情绪、孩子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及干预引起的反应等。设计怎样的评估活动比应用现成量表进行评估重要得多,教师要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根据不同评估目的自编评估表。

二、補偿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要注意参照能力特征

教学设计要符合孩子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学习过程。在语文绘本阅读教学中,普通教育常常会先展示图片让孩子充分想象,用文字表述图片内容,经过调整修正,初步形成逻辑合理的故事,最后才打开文本,去对照阅读。但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可能恰恰相反,他们的想象能力滞后,能读出被遮盖的文字,但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图片的主要意思。更准确地说,他们更依赖文字帮助他们理解图片。所以,我们往往抓住自闭症儿童的能力特征,采用提前预习的形式,提前补充与教材有关的常识性知识、预习绘本要讲的内容,利用孩子识字的优势,通过阅读文字,对其加以提问与引导,帮助孩子对文本获得初步的了解,促进其在普通班一起学习时能跟随教师的讲解思路进行思考。

认知能力有缺陷的自闭症儿童,其数字概念的理解与运算常常存在很大的困难。在数学课学习方面,要进行简化和减量。“简”和“减”不是单纯意味着降低学业标准,而是针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指导下,为其调整建立二级目标维度,贴近学生实际,降低特殊孩子的学习难度,促其学业成就的提高。小学阶段的学习,特别强调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用得到的知识要进行过度练习,促其掌握。例如,一位四年级的自闭症学生,会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而对进位加法概念不理解。补偿教学时,可以尝试着进行过度练习,对于不清楚的算理,可以借助学具反复操作帮助理解。教师发给学生学习单,开始只要求训练两位数一次进位加法,等学生掌握后,再进行两次进位计算训练,再延伸到三位、四位。自闭症儿童学习“24时计时法”时,在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转化上存在困难。这时,需要及时调整目标和内容,只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展示出正确的时间概念,区分清楚白天、夜里、上午、下午,认识整时,做到规律作息。即使学生不会用24时计时法,但能准确描述时间,如“下午1点”“晚上7点”,便算他已经达成了教学目标。补偿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精准制定教学目标,让每一个特殊需要的孩子都能在合适的、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中得到发展。

三、补偿教学的方法要注意择优而用

教学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为了提高康教效果,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教学中都要着力注意学科目标与功能性训练目标的整合,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等教学手段的整合。

补偿教学《生活语文》新教材中《大人小孩子》一課时,教师让学生玩掷骰子游戏,这个游戏非常适合小班化或个别化学习时使用。骰子是教师亲自制作的一种大型学具,它的每个面上都有一个词语,学生轻轻向上一抛,再读出面朝上的词语。互动的游戏特别能向自闭症儿童提供培养交往沟通愿望、学习语言沟通及人际交往技巧的机会。教师一次又一次地示范、诱导,把游戏做得夸张、有趣,欢快的读词声随着游戏的开展时高时低,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孩子的参与度和投入度。通过这类动手、动脚、动脑、动嘴的小游戏,不仅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改善学生的身体功能。学习《等待》一课时,普通孩子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课文,但自闭症孩子在理解上往往因为不够具象而显得困难。在补偿教学时,教师可以请家长或学伴参与,让家长和孩子都在教室门外按照数字顺序排好队,并依据教师的点名有序进入教室,请未点到名的同学站在数字框里面等一等。美国心理学家葛斯汀博士说过:“我们所做的语言、认知训练,必须在真实的情感分享与社会参照的情境下产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提供活动情境,为自闭症孩子语言的理解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孩子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世界,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补偿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点,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环境的布置要简洁有序。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安排也不能过高、过多,每节课可以完成一项,最多两项任务。教学形式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如果自闭症儿童属于听觉学习型儿童,便可借由与教学相关联的音乐等媒介,通过开展游戏性的活动来达成三维或多维的教学目标——以发展本课的学科教学目标为主,发展相应的功能性目标为辅,这些功能性目标包括:儿童语言、动作技能、手眼协调、认知、情绪、运动等。如果孩子属于视觉学习型儿童,我们大多会利用孩子的视觉优势,采用图片替代法进行个训。在社会故事、结构化教学、同伴介入等方法的运用时,要注意儿童的现状不同、支持环境不同,方法也不同,要择优而选。

四、补偿教学的过程要注意情感真实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课程要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情感关系的背景中实施。自闭症儿童往往非常敏感,当人们关注他的时候,其同样也感受到人们,对好奇、畏惧甚至厌恶他的人和陌生人都很难接受。因此,执教者要及时调整好自身的情绪状态、思想意识,以平和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笑容是否自然、语调是否平和而亲切、姿态是否放松,其中的“度”要仔细体会、把握。

补偿教学,既是对学业的补偿,也是对心理的补偿。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真实表达。《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一书中指出,在培养自闭症孩子的社会认知与交往能力教育训练中,它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家长或教师要具有读懂孩子的一言一行的本事,要能了解儿童内心的需要、想法,只有读懂才可能共情,对行为问题严重的更是如此。当我们发现孩子有异常之处的同时就要及时创设一个十分宽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进行干预和选择活动的前提是儿童和家长都感到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身心疲劳、倦怠、心情烦乱的家长或教师没办法,或没必要进行。所以,自闭症儿童的教学过程和普通孩子的教学一样,都要注意从引导者、辅助者,逐步转为“玩伴”、理解者,才会更受喜欢和青睐,参与活动的效果也才会更好。

五、发展水平评估要注意常态化

补偿课前的评价是作为能否顺利组织教学的准备动作,补偿课后的评价是合理分析教学效果的参考。自闭症儿童发展水平评价的目的是发展相应的课程促其发展,因此评价的内容要求十分广泛,涉及学生本身的能力水平及家庭环境、周边环境,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主动交往行为等内容的综合评价,是搜集各种信息和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的过程,包括观察、量表评量、访谈或调查、个案研讨会等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发展水平评价需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和训练过程的始终,实际上要随时随地开展,它是教育自闭症儿童的关键的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补偿教学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需求的认识、了解,将评估与教育康复训练相结合,在充分分析他们的发展水平、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补偿教学目标和计划,并对教学和训练的效果进行动态的评估,以便及时调整目标和计划,保证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说:“评价的过程,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过程”。学生发展水平评估与分析必不可少,评估要做到常态化。某一节或某一阶段课程完成后都要及时评估,并以此作为改进依据。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特长、兴趣爱好、发现孩子的进步、闪光点,并创造条件用他的正向行为去替代问题行为,把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向正常的发展方向,不断放大他们的闪光点,使其持续获得进步与成长。

融合于普通小学中的自闭症儿童的个别化补偿教学,有很多细节和经验需要我们用心揣摩,及时总结,大胆而又持之以恒地坚持。让我们尊重教育的本质规律,激发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主地、自由地成长和发展,不断推进融合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梅,张俊芝.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赵庆.谈个别化教学的课堂教学目标[J].现代特殊教育,2001(3).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自闭症儿童
ABA训练法提升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个案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提高自闭症儿童数学课有效性的个案研究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探析
自闭症儿童共同注意早期干预研究综述
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问题研究
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研究
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研究综述
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研究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儿童康复发展的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