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公平正义 讲好法治故事

2020-11-18何艳芳

中国记者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人民法院案件

□ 何艳芳

内容提要 努力讲好法治故事,当好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是法治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目标任务。要胸怀大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讲好小故事,演绎大道理,切实提高法治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虽然法律术语严谨晦涩,法律逻辑严密高深,法律文书专业精炼,但是法治宣传是可以活泼的,是可以喜闻乐见的。通过讲好法治故事,阐明法治道理,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弘扬社会正气,引领时代风尚,塑造人们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

一、胸怀大局、心系百姓,传递公平正义的力量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始终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上连党心,下接民心,是包括法治媒体在内的全国媒体的重要职责。如何将之转化为法治新闻的采编实践呢?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中央对司法工作的重要要求。《人民法院报》今年年初推出系列综述报道:“2019,公平正义在身边”,充分展示了人民法院向着公平正义砥砺奋进的生动实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报》理论周刊4月份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制度研究”专栏,刊登系列文章,从政治性、人民性、统一性、正义性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制度显著优势进行论证,深化思想,凝聚共识。理论周刊约请资深大法官对新时代人民法院的新使命新担当进行有高度有深度的理论探讨,推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大法官笔谈”栏目。

越是特殊时期,越是考验新闻舆论工作的大局意识和百姓情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党中央第一时间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调度,2月5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这是疫情发生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依法防控的高度重视。推动疫情防控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用法治破解疫情防控难题,以法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是法治新闻媒体应尽的职责。

疫情发生初期,防护用品成为抢手货和奇缺物资。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制假售假问题,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通过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多个宣传平台及时报道一些地方法院打响“口罩保卫战”,严惩制造假口罩、利用微信售卖假口罩等违法犯罪行为,为震慑制售假冒伪劣口罩等防护用品的违法犯罪行为、稳定生产生活秩序营造良好氛围,促进疫情防控、生产生活秩序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打赢这场战争,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为依法惩治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人民法院报》理论周刊及时组织专家学者对涉疫的一些疑难复杂问题进行探讨,帮助司法机关准确界定罪与非罪,明确此罪与彼罪,把握法律政策界限,界定法律责任,有助于提高对涉疫违法犯罪行为的理论认识和司法应对的有效性。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生产生活按下暂停键。那百姓如果要打官司怎么办?或者疫情前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如何开展?智慧法院在战“疫”中大显身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通知》,对线上诉讼活动提出具体规范指导意见。《人民法院报》及时推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开展在线诉讼活动的火热实践,对如何有效推进在线诉讼规范化、常态化等问题,还配发理论文章进行探讨,架起理论和实务的“桥梁”,从实践中提炼经验,以理论指导实践,凝聚共识,让“云审判”成为常态和习惯。

二、善挖富矿,以小见大,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一)善于挖掘法治新闻富矿

公检法机关每年要办理大量案件。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8498件,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3156.7万件。大量案件涉及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其中不少案例具有普遍性和警示意义,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做好法治新闻舆论工作,要善于观察案件背后的故事,讲明法理、事理、情理。从事审判工作的法官,注重严密的法治思维,注重在案件审理中寻找事实、寻找法律,同时受司法被动、中立等因素影响,法官对案件裁判以外的事不便过多讲述。判决能够从案件结果上给出公平正义,但未必能打开当事人的“心结”,也未必能让人民群众从审理结果中直观感受到公平正义。记者采写法治新闻时,通过与法官交流,了解案件裁判过程中的事实和证据认定、法律适用,研究法官裁判文书,从而在稿件中将案件裁判的法理、事理、情理从新闻视角以群众看得懂听得明白的语言讲出去,有助于百姓加深对案件的理解,对公平正义的深刻体悟。

(二)讲好小故事演绎大道理

做好法治新闻宣传,要通过讲故事、说案例讲清规则、明确导向。法律的制定,就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画方圆,为公权力划界限、为私权利设保护。法律条文及术语由于专业性、严谨度等原因,往往不为普通受众所能清楚明白。记者要充分了解群众关切,掌握受众心理,将法言法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让受众在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指引中,明确清晰地感受到“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进而树立规则意识,确立行为界限。

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像审理的侵犯“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系列案件,致力于维护英雄形象;审理的“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让维护法律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受到鼓励,让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行为受到惩戒;审理的“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景区无责案”,引导公众认识到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买单”。作为法治媒体就要将司法机关坚持依法裁判、不和稀泥、弘扬社会正气等做法传递出去,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明确行为结果预期。

2019年12月发生的“民航总医院杀医案”受各方面广泛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民群众对医护人员权益保护给予高度关注。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通过多个宣传平台及时报道北京法院对杀害民航总医院医生的罪犯孙文斌依法判处死刑的消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积极传递了国家用法治方式守护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的坚定决心,呵护白衣执甲、逆向而行的勇气。

2020年5月2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通过一系列案件审理,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风险,坚决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做法,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争做法治中国好公民。“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这些社会热议的法律和道德难题,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就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人民法院旗帜鲜明的裁判,明确了社会导向,而法治新闻宣传就是一个扩音器,就是一个放大镜,要把这种坚定的法治声音强有力传播开去。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人民法院案件
沧州市运河区人民法院以党建促队建、促审判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一起放火案件的调查:火灾案件中的“神秘来电”
“左脚丢鞋”案件
高邑县人民法院 7天成功调解17个案件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HD Monitor在泉厦高速抛洒物案件中的应用
安平县人民法院:知行合一践行“两学一做”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3起案件 引发罪与非罪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