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长视频的价值与机遇

2020-11-18李舒,陈菁瑶

中国记者 2020年6期
关键词:用户信息

内容提要 随着5G技术的发展,移动视频行业将迎来新的变革。长视频将在技术的驱动下以新的面貌实现回归。本文分析了长视频在媒体竞争、内容生态以及影像历史方面的价值,并对其在专题报道、融媒体评论、垂直领域、场景传播等方面的可能应用进行探析。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时代。随着5G基站规划建设的全面铺开,5G技术在包括通信设备、终端应用、传媒娱乐、物联网等在内的许多领域得以延展应用,并给相关行业的产业链带来颠覆性革新。

从媒介演进的历史规律看,技术的变革会对传媒的组织架构、生产方式、传播效能以及用户的消费需求、视听习惯等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带来传媒业态的重构。5G技术能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具有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如果说2G哺育了手机上网和文本传输,3G实现了图片的移动互联网传播,4G催生了短视频和移动直播的发展,那么5G无疑为长视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技术支撑。5G技术下,数据的传输速度和视频的清晰度不再是制约长视频发展的因素,5G+4K/8K将极大地改善用户的视听体验,低能耗会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使流量资费被用户广泛接受。因此,随着5G技术的赋能,长视频将大大突破一般性的娱乐消遣功能,以社会公众的基础性信息消费和社会认知重要方式的角色实现回归。

一、5G时代长视频的传播价值

5G将开启万物广泛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长视频特别是泛资讯类长视频将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长视频的传播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媒体竞争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视频行业发展迅速,短视频更是呈现出“现象级”发展态势。短视频的快速崛起,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基础,但更得益于资本的大量注入,随着字节跳动、腾讯、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短视频,短视频的数量和用户都大幅增长。这一方面是当前快节奏生活背景下公众碎片化信息接收方式的映射;另一方面也顺应了社交化传播的趋势,迅速成长为用户表达自我、分享生活的重要途径。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占网民整体的88.8%。其中长视频用户规模为6.39亿,占网民整体的74.7%;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1]两类视频用户信息接收类别差异很大:长视频用户集中在通过网络收看电视剧、电影和综艺节目,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为移动互联传播原创的内容产品;相比之下,短视频中定位于网络传播首发的原创内容占比较高,一些短视频因点播率和转发率十分可观被称为“爆款”。

短视频制作门槛较低,用户生产内容(UGC)占了很大比例。用户既是生产者也是传播者,这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传受关系。相比机构媒体,用户生产深入社会生活的触点广、反应快,更容易获得广泛关注。在以关注和点播数量为考量指标的短视频竞争中,机构媒体并不占据绝对优势。而长视频特别是泛资讯类长视频更专注于精细、深度和专业性内容,“讲故事”相对完整,在内容、逻辑和表达等方面都与短视频明显区别,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制作的门槛,更适合具备某领域专业知识的人员或职业内容生产机构来完成。因而 5G时代,长视频的生产将主要依赖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OGC(Occupation 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来完成,立足于拥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影响力的一定人群,传播链两端的传受关系相对清晰,未来媒体机构特别是新闻媒体会把长视频作为与互联网企业和商业平台进行内容竞争的重要领域,努力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在移动互联空间的影响力。

2.网络视频的生态平衡

5G时代短视频因其社交属性强、创作门槛低等特征,还会继续保持较高的用户黏性并产生商业价值。如果说短视频重在“大众化”,那么长视频贵在“精品化”。两者在功能定位上差异明显、各有侧重:短视频主要在配合重大新闻的辅助性报道、推动形成关注以及设置公共议题等方面发挥作用;长视频则更擅长重大议题的全景记录、细致深入的调查分析以及针对社会现象的观点表达等。长视频用户在文化程度、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上与短视频用户也不尽相同,往往更反映社会主流价值,更容易在决策层面产生影响。

从信息的社会功能角度来看,网络空间不能仅有片断性记录与聚焦式呈现的短视频,也要有完整叙事与思想深刻性并存的长视频,两者的量质平衡有助于转型期舆情的稳定与社会的良性运转。从用户信息需求的角度看,移动互联空间中短、长视频的共存将长期存在,这是由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与使用动机所决定的。长视频的回归与发展,一定程度上说是对长期以来移动互联空间视频产品数量和功能单极化发展的矫正。短、长视频各有定位,在信息供给上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对于构建起覆盖广泛、立体高效的移动视频传播格局具有积极的意义。

3.景观复现的史料价值

短视频发展虽然势头猛,但其都是十几秒到一两分钟的“片断”,不仅承载的信息容量较小,内容上往往容易流向泛娱乐化的生活记录,难以对重要事件进行完整的把握和梳理,也难以对社会复杂命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判断。相比之下,长视频的时长给信息量和信息的丰富性提供了客观条件。长视频能够用影像手段,以相对比较完整的叙事结构和严谨的话语逻辑对当下的热点新闻、重大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完整记录和全局性把握。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长视频留下的影像更容易通过时间的大浪淘沙沉淀下来,成为明天的历史。“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无限堆积的景观的方式呈现自身。曾经直接存在的、鲜活的一切已经全部转化为再现。”[2]长视频依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进行解读、诠释,完成了历史景观的聚合表达,并在图像和文本的传达中,形成记忆的共享与价值的输出。这种记忆一经形成,就会被再现、被考量、被整理归纳,具有一定的史料留存价值。

二、5G时代长视频的发展应用

长视频的发展既嵌在网络传播视频化、视频传播移动化的大趋势中,也与其自身发展定位密切相关。除了上文提到的电视剧、电影和综艺节目,5G时代资讯类长视频可能在以下几个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

1.深化原创专题报道

5G时代,长视频在专题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方面可以大有作为。近几年短视频的野蛮生长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创作同质化严重,泛娱乐化倾向明显,消费主义渗透,对社会的记录缺乏整体性和厚重感等,有的短视频甚至给主流价值带来冲击。实践证明,作品的高流量并不等同于高质量,短视频传播整体上表现为信息丰富性有余而深刻性不足,社交以外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充分体现。5G时代,长视频的回归将聚焦于呈现和剖析社会重点、热点、难点事件,对于民生关切、舆论热点进行有别于短视频的专题呈现。机构媒体与职业新闻人只有把扎实的内容、精良的制作、深刻的思想与传播形态紧密结合,才能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拓展在移动互联空间的影响力。主流媒体通过有分量的长视频作品完成设置议程、引导舆论,不但彰显出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对于转型期促进社会认同具有积极的意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新闻媒体调查性报道的弱化是普遍现象。从传播的功能来说,调查性报道作为专题报道的重要类别,具有监督和预警功能,是媒体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调查性报道的缺失或错位不但会使信息的生态失衡,更会给社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主流机构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全面、实践经验丰富,不论是在事实真相的挖掘和呈现上,还是在进行价值判断和探讨解决思路上,都比一般用户生产者拥有更多的优势,将成为长视频创作的核心力量,推动调查性报道发挥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

2.助力融媒体评论

网络平台上各种声音汇聚交织,信息丰富而思想贫乏的传播悖论日益凸显。“众声喧哗”下,公众对高质量分析和权威解读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也期待这种分析和解读更加生动易懂,更具亲和力。作为承载观点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在网络空间的作用不仅仅是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需求,还在优化网络舆论生态、传递主流价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于文字评论、广电评论,融媒体评论以新技术为支撑,强化与用户的互动,探索在场式体验,融合运用文字、音视频、图表、动画甚至脱口秀、嘻哈、快板等跨界元素进行互动传播,近年来已获得了初步发展。如,央视《中国舆论场》的在线观众席、滚屏评论、点赞环节等创新设计,改变了传统评论“你听我说”的单向度传播,强化了用户参与,形成了有方向的“共同表达”。除了主流媒体外,一些商业平台也开始在评论领域进行探索。视频网站Bilibili的观视频工作室定位于“理性观世界,自信看中国”,每周播出眉山论剑、非同凡响、一勺思想等视频专栏,对时政热点、社会民生等话题进行分析评论,视频时长短则6-7分钟,长则20分钟左右。该工作室在B站上拥有200多万粉丝,视频获得上千万点赞,累计播放达2.5亿次。

实践证明,互联网思维及技术手段的运用赋予了新闻评论不一样的传播效果,未来5G、AI等会赋予融媒体评论更多的可能。与短视频不同,长视频不仅要拼“颜值”,更要重“言值”。无论传播格局怎样变化,对事实的理性分析、对舆情走向的把控、对核心价值的弘扬永远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优势。5G时代,长视频努力在观点性内容上做增量,充分体现思想的深刻性、表达的严谨性,在传播中发挥社会心态的压舱石、舆论方向的定盘星的作用,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

3.深耕垂直领域

移动互联网上的垂直领域,是指以共同爱好、共同专业背景、共同话题等纵向细分的内容领域。垂直领域的创作主体以PGC为主,内容产品更具精品化、专业化特质。当前,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生物科技、军事兵器、历史文化等垂直领域的专业信息借助短视频等传播形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获得较高的关注度。抖音平台上的科普达人“地球村讲解员”拍摄制作的“假如月球突然消失”“台风怎么来的”“现行世界地图有太多假象”等天文地理类短视频将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获得上万用户的好评。此外,“中科院之声”“科普中国”等官方账号也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但客观地说,短视频的时长限制和碎片化传播,与专业垂直领域所要求的系统完整、严谨科学在内在逻辑上并不一致,长视频更容易实现深耕领域的内容要求。

长视频具有较大的信息承载量,以音视频融合3D动画、VR、AR等手段,可以对专业领域的知识、现象等进行细致生动的讲解,带给用户沉浸感体验,其传播效能值得期待。当然,垂直领域的各类视频无论传播技巧多么高明,没有内容价值依然很难留住用户。拥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生产者制作的“硬核内容”虽然可能不会拥有绝对数量巨大的受众,但它能获取到精准度更高的用户。通过用户画像的建立及品牌营销,垂直类长视频最有可能实现用户对信息的付费消费。

4.激发场景传播

场景就是基于特定的时间、空间、行为以及心理的环境氛围的总称。[3]梅罗维茨的社会情境论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情境的变化,而社会情境决定了人们的行为。[4]随着万物互联成为现实图景,公众在不同的情境、场景下会有不同的信息消费需求和习惯,比如在工作学习、旅游购物、社交互动等场景中会有倾向性的信息消费选择。因此,场景将成为5G时代引导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核心要素,既有的粗放式的“流量”之争也将逐步转向精细化的“场景”之争。

长视频的场景化传播首先意味着根据用户的实时状态,在算法和移动定位服务等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与教育、医疗、交通、服务等领域有机融合,进行特定的信息或服务匹配,实现信息传播的个性化精准推送。可以想见,未来新闻、资讯、服务等将更加互融互通,不同场景下长视频的消费力将被进一步激发。

另一种意义上的场景化传播意味着通过信息传递把身处各处的用户带入共同的场景之中,分享交流共同的场景体验,如AI、VR、AR等技术支持下的各种重大事件的高清直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生态呈现场景的慢直播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关注。2009年,为了纪念卑尔根铁路诞生百年,挪威国家广播电视台跟拍了火车在这条铁路上行驶的全程,长达430分钟的视频《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处理,吸引了上百万挪威人观看,并获得大量的网络点播。2013年,央视网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合作开办IPANDA熊猫频道,24小时直播大熊猫生活。2020年1月23日,武汉为应对新冠疫情,决定紧急建设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1月27日晚央视频开通两所医院建造过程直播。这场没有镜头切换、没有解说词和背景音乐的慢直播,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达4000万人。在这场虚拟的围观中,公众不仅因为共同的关切始终关注建设现场,还在评论区频繁互动,彼此鼓励、相互陪伴,传递着勇气与乐观。在这些例子中,场景都成为连接用户的核心元素,通过共同场景衍生出相关信息的传播、用户的多向互动乃至群体心理的共情。如何运用场景传播因势利导做好舆论引导,也是主流媒体面对的新课题。

未来已来,日生不殆。5G是长视频发展一个新的起点,5G还将催生内容生产更多的增长点。媒体人只有努力掌握技术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媒体发展趋势,深入挖掘用户信息需求,秉持守正创新的精神,才能将专业优势转化为传播强势,推动内容产品与服务的转型升级,实现媒体应有的社会价值。

【注释】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2019年8月30日。

[2]居伊·德波著,梁虹译:《景观社会评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著,赵乾坤、周宝曜译:《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

[4]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用户信息
订阅信息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