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是互联网进化的最大推动力
——知乎的产品哲学

2020-11-18陈国权

中国记者 2020年6期
关键词:领域社区内容

□ 本刊记者 陈国权

知乎的用户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产品品类也越来越多。2019年,一直以文图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知乎开始在直播与短视频领域布局,同时也引来一些诟病。有人认为知识类视频领域竞争激烈,知乎做短视频并不讨喜。有人更愿意看到一个固守原先文图优势,聚焦于“精英高端群体”的那个知乎。

知乎是否应该进军直播与视频?知乎发力视频的诉求和原因是什么?已经七轮融资的知乎新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知乎。

一、知乎的发展不是规划出来的

对于“发展战略”这个问题,知乎创始人、CEO周源的回答出人意料:“严格地说,知乎的发展不是规划出来的。”

他进一步解释:“互联网发展的很大力量来自用户本身的变化,发展的源泉是时代变化,时代的变化与用户的变化相辅相成、不断前进。”知乎是一个社区,大家一起来使用,一起来成长。同时,人们在使用知乎时,自己也在发生变化。周源创办知乎时刚刚30岁,而现在作为第一个知乎用户的他,已经快40岁了。10年时间,很多人所处的行业、工作、兴趣、家庭都会发生改变,而知乎必须顺应用户的变化成长、进化。

知乎的产品哲学非常关注用户需求。周源认为:“无论什么问题,都代表了某个需求。”周源第一次创业时,做了一款搜索产品。回首那次创业,他认为正是因为自己并非那款产品的真实用户,无法体会到基于需求的产品“痛感”。而对于知乎,周源自己就是深度用户,完全可以感同身受,能从需求的本质和角度出发。这或许就是知乎如此重视用户需求的溯源。

二、捕捉并满足用户需求

我们从知乎产品的进化之路能够看出,知乎对于用户需求的捕捉与满足。知乎开始的模式就是简单的问答,目标是帮助人们减少问答成本、建立社区连接。但是如今,知乎已经在问答基础上,衍生出非常丰富的场景与产品功能,这是周源在创办知乎时绝对没有想到的。

知乎2011年正式上线直到2013年第一次开放,两年时间,感受到了社区氛围的沉淀,社区领域逐渐多元,社区用户的行业、兴趣不断丰富;于是,知乎就从知乎社区的机制、流程、算法等方面开始着手准备开放注册。

2013年到2014年,知乎又发现很多用户会在知乎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其实就是主动表达。知乎认为这是一个真实需求,于是就开通了知乎专栏。

2016年,社区内有人愿意付费请指定的人解答问题,于是知乎顺势做了一款产品——“值乎”,即付费咨询的前身。通过网络社区的验证“体系”,一些用户在知乎逐渐建立起影响力,常常接到私信要求解答疑惑、处理问题。针对一些共性问题,回答者一对一解答效率偏低。知乎顺势又做了知乎Live,可以满足多人同时在线,一对多解答。

知乎上的很多回答都非常精彩,而某个问题下的回答整合出书就成为一种拓展的真实需求。所以,有了知乎书店业务。知乎出的第一本书名为《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集纳了一百多位知乎用户的创业感悟,成了畅销书。

后来,知乎又陆续推出了电子书、杂志、私家课、盐选专栏等内容,把内容付费板块整体升级为盐选会员。如今,知乎盐选会员业务快速增长,截至今年2月底,付费用户数量同比增长了4倍。

“我们的所有变革都是紧紧围绕着用户与创作者,在知乎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上,我们都首要考虑用户需求,回应用户需求。”周源说。

周源补充说:“我们科技公司应该做的就是产品不断迭代,我们会敏感地感受到用户需求的细微变化,甚至说应该追逐用户和创作者的需求。”

三、小众需求与大众化

知乎2011年1月上线,前两年一直实行比较严格的邀请注册制,用户增长相对缓慢。2013年3月开放注册后,用户数量开始快速增长,2019年1月达到2.2亿。伴随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抱怨开始出现:知乎已经不是过去的知乎了;知乎水化了。

一些人怀念以前的知乎,说那时的知乎用户都是各领域的知名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大众化后,在知乎里却常出现婆媳关系、相亲见闻之类的水化内容。

周源认为,知乎的使命是“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创立的初衷就是为大众服务,而不是只为小部分精英服务。知乎是需求驱动、兴趣驱动,希望通过问答产生内容的连接、用户的连接。每个人都有自己关心的内容,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领域、话题比别人更有发言权。

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涉及围棋、算法、智能产业研究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孰高孰低?当时,知乎上的提问“如何评价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聚集了很多不同领域的专业创作者,大家相互碰撞,角度更加多元,观点更加犀利,激发出很多精彩的内容。

对于知乎内容“水化”的抱怨,周源表示,知乎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2亿,每个人获得解答的需求都不一样。用户规模越大,关注点就会越多元、越分散。比如,“如何与婆婆更好地相处”这一话题,可能在一部分人看来毫无价值,非常“水”,但也的确有很多人非常关心,认为它干货满满。不能把自己不关心的内容,都定义为“水”内容,并由此判定知乎变水了。

周源还举例说,假如有一位高中教师,去年带了100个学生,最终全部考上了重点大学。名声传开后,大量学生慕名而来。今年他带了1000个学生,最终800个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确,升学率从100%降到了80%,但能因此说他教学质量变水了吗?事实上,他今年多帮助了700个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数量绝对值增长了7倍。

从用户个人接受信息的角度,随着知乎内容领域的多元化,可能会觉得自己需要的内容的纯度有所降低,但这种情况似乎难以避免。在这一点上,几乎所有用户规模迅速扩大的互联网产品都遇到了类似问题。产品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手段的不断优化,利用算法推荐、频道分区等措施,依据每个人不同的喜好,更有针对性地推送内容,给用户纯度更高的体验。

从内容上看,今天的知乎要比当年的知乎更多元与丰富,一些非常小众的领域知乎都有涉猎。有航天领域的,有研究动漫的,有二次元的,也有探讨鸟类科学的。知乎将他们全部连接起来,共同构成了知乎的大众特征。

四、用户需求与用户体验的平衡

每一款互联网产品都有盈利需求。知乎从2015年开始小规模地摸索广告盈利模式。目前,广告已经成为知乎的最大收入来源。但是,周源介绍,知乎在商业广告方面一直比较克制,主要担心用户体验会受到影响。

实际上,知乎的广告很有知乎特色。一是知乎用户的黏性很高,对知乎的信赖度、忠诚度较高。二是以内容为方向,以算法推荐为工具,可以精准地把广告推送给目标消费者。三是以问答形式产生的优质内容,能够沉淀积累并且产生长尾效应。在某些平台,广告投放的热度不会超过三天,但是在知乎一个问题下的解答,可以长久存在,持续发酵,几年之后还在发挥作用。

内容付费也是知乎近几年着力打造的盈利领域。知乎的付费用户数,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增长了超过4倍。在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的同时,知乎也通过各种渠道,努力为创作者带来收益,有的创作者一个月可以收入20万元。

五、不能只盯着竞争对手,而要盯着用户

今年五一期间,知乎发布视频创作者招募计划,招募科普人文、电竞游戏、科技数码、生活娱乐等领域的视频创作者。但是也有用户认为,想看视频有B站、抖音,来知乎就是想看文字干货。

知乎不应该固守图文优势,但是视频领域却已是竞争激烈的红海,是否值得参与竞争?如何竞争?

针对这个问题,周源认为,相对而言,知乎在新产品推出方面也比较克制。是否开拓一个新产品,重要的是盯着用户,了解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只盯着对手。“如果仅仅因为对手有什么,你就也要有什么,最后就会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互联网发展历程中,虽然先后有很多竞争者进入问答赛道,但到了今天,知乎在问答方面仍然具有核心竞争力。这是值得深思的。

视频和直播,都是内容的承载形式。产品的特色,最终反映出来的都是用户喜好的内容的特点。知乎希望任何形式的内容都指向为用户提供可信赖解答这个目标。知乎上的视频目前已经有较多的创作者和消费者,也呈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比如更长一些,信息含量更高一些。

“不能限制内容的表达方式,知乎从来不排斥任何一种媒介形态。能更好解决用户真实需求的功能、产品、媒介,我们就会引入,并尽力优化升级。”周源说。

猜你喜欢

领域社区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领域·对峙
主要内容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