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艺术生存现状及发展方向

2020-11-16曾千

戏剧之家 2020年31期
关键词:越剧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

曾千

【摘 要】作为世界上三大古老戏剧之一,除了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就是中国戏剧。中国戏剧的代表形式则是戏曲,尽管戏曲艺术形成时间较晚,但就流传性以及影响力来说,中国戏曲可谓是源远流长,延续至今,是三大剧种里唯一一种仍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存在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保留至今的还有两百多个。除了国粹京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昆曲等剧种之外,越剧则被认为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在古代娱乐方式稀缺的情况下,戏曲成为首屈一指的大众文化,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百姓都青睐的娱乐文化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各种新旧传播媒介的出现,戏曲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新媒体的发展对戏曲艺术既有利也有弊,如何利用好新的传播媒介来发展好戏曲艺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从越剧发展的历史、发展现状、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越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0008-03

一、越剧发展的历史

越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浙江嵊州当初叫嵊县的小地方,以“落地唱书”的形式第一次由草台班子演出,从沿街卖唱到进军上海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经历了八十多年的风雨,早期越剧主要以男子演唱为主,后来才有现在的女子越剧。随着“越剧十姐妹”等一大波优秀越剧领军人物的出现,越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编新剧目,使得女子越剧在上海崛起。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二年是越剧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各个地区成立了大大小小的越剧团,越剧首次赴香港演出,多次上北京演出,并承担着招待外宾的演出任务。越剧原创剧目生产繁荣,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大量出现,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越剧艺术家,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演出流派,开始有了越剧艺术教育,民办的越剧培训班和戏曲学校涌现,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越剧的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当然越剧也经历过低迷的时期,文革期间一大批越剧艺术家受到迫害,越剧剧目遭受批判,越剧队伍被解散。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越剧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戏曲学校、剧团培养演员成效显著,青年演员参加电视台、广播电台举办的戏曲赛事,赢得了一大批戏迷的青睐。到如今二十一世纪,越剧依然是受众最多、最广泛的戏曲剧种之一,深受戏迷观众的喜爱。

二、越剧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的优势

越剧在中国数以百计的年轻剧种里是发展最快最好的少数剧种之一。从剧种本身出发,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的地方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但是国内其他地区例如北京、天津、甘肃、贵州、台湾、香港,乃至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都有越剧团,以及不计其数的民营越剧团,足以证明越剧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種的受众范围、受众人数是很可观的。首先越剧的发展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再加上本身剧种的优势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以唱为主的演出形式也便于流传,加上唯美的服装、比起京剧昆曲来说更加时尚的化妆,就更加受戏迷喜爱,也就出现了一大批的票友,自己花钱置办服装,粉墨登场。其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土壤。越剧发源于浙江,繁荣于上海,上海本身就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人文荟萃,民间文艺积淀深厚,政策的开放、政府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都给了越剧艺术一个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是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更多的是文化上的需求。新时代的大环境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文化使命,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这个低俗文化横流的网络时代,我们也更加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需要中国时代精神的引领,除了国内的文化需求,同时也有与国外文化交流的需求。戏曲演出作为中国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进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文化活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越来越多越剧到海外演出,各种形式的戏曲文化活动在国外展开,都推动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越剧自身的问题。第一是高素质的越剧演员的缺乏。尽管有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等高等戏曲学校的存在,但是主要以学习国粹京剧为主,越剧班招收的学生甚少。因为学校里缺乏固定的越剧老师上课指导,其他普通的地方性越剧学校大多只重视专业课,文化课薄弱,再加上戏曲市场的不景气,造成了戏曲学校招生困难,有一点天分的好的苗子都去影视行业发展,少有学生能耐得住学戏的辛苦。戏校学生缺乏对戏曲艺术的钻研和刻苦精神,都知道戏曲讲究的是童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成为一个戏曲名家是需要十几年的辛苦才能换来的。再加上戏曲演员本身的工资待遇并不高,据调查了解,龙套演员的一场演出费才一两百块钱还算是高的,而影视明星随便唱首歌的出场费都有数以万计的收入,这样的落差和对比下也就很少有真正能沉得住气、潜心练功学戏的学生。

第二是戏曲编剧,导演的缺乏。培养戏曲演员的学校就不多,更不用说戏曲编剧和戏曲导演了。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离不开剧本和导演。戏曲市场极度缺乏好的戏曲编剧和戏曲导演,现在我们能看见的舞台上演出的越剧都是老一辈的编剧和导演创排的,年轻的戏曲编剧、导演太少。老一辈的艺术家都没有太高的学历水平,都是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和人生经历来创排,尽管他们排的作品可以说是相当优秀,但是因为年龄和时代的原因,其作品缺乏新鲜感和时代感。因为戏曲导演的匮乏,大多数戏曲剧目的创排都是启用的话剧导演,这也是造成戏曲越来越像话剧的原因,也是被很多年龄大的戏迷所诟病之处。

第三是优秀精品越剧剧目的缺乏。没有好的剧本、演员、导演,也就没有好的舞台作品。越剧作为一个走在戏曲改革创新前列的年轻剧种,在新剧目的创排上也是颇费心思。如上海越剧院根据热播电视剧《甄嬛传》改编创排的新戏越剧《甄嬛传》,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越剧《步步惊心》,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越剧《王阳明》等等,众多新编剧目涌现,但是少有能称得上是舞台艺术精品的戏。创新剧目本身也有很多问题:首先是现在的大多数新编越剧都只是形式上的创新。很多越剧团把创新放在了服装、道具、化妆上,花里胡哨的服装、不合时宜的道具、让人跳戏的时尚化妆都出现在舞台上,这些形式上的创新很多都是画蛇添足,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服装、道具、化妆上面,反而会影响戏曲故事本身内涵的表达;其次是原创剧本屈指可数。很多打着新编越剧的戏都是借用影视剧成功的剧本来改编的,或者改编复排传统剧目,再或者移植其他剧种的剧本,真正算得上原创的剧本太少,没有新戏就吸引不了观众。

然后是观众群体的缺失。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唯有戏曲能表演剧情,吸引观众,看戏是人们唯一的选择,而今电影电视的普及、娱乐的多样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使得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戏曲演出都是一两个小时一场,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观众很难再耐得住性子看慢慢悠悠、娓娓道来的戏曲,咿咿呀呀的吟唱、简单的故事情节、慢节奏的故事进展、注重表演和人物内心的刻画、注重情感的表达,已经很难适应现代观众追求刺激、追求快的心理。戏曲的虚拟化表演远离真实生活,戏曲写意化、超脱的时空形态、用唱念做打来讲故事很难被现代年轻人接受。戏曲艺术集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需要一定文化欣赏水平才能看懂,曲高和寡,自然观众也少。笔者在调研和实地考察过程中也发现,戏曲观众的老龄化特别严重,就算是受欢迎的越剧也是如此,在跟着剧团去社区演出的时候发现,来的几十个观众都是步履蹒跚的老人,走进剧场看到周围坐着的观众几乎都白发苍苍。

最后就是戏曲艺术传播的困境。传统媒体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播作用不可轻视,但是固定的戏曲频道较少,除了央视十一频道和上海的“七彩戏剧”频道,剩余为数不多的几个。而且这几个频道的节目形式缺乏创新,形式老套单一,吸引力不够,且不能持续拍摄播出、培养收视习惯。像之前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栏目《叮咯咙咚呛》就很有创意,但是办了两期就停了;还有《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等十分受观众喜爱的栏目,也是昙花一现。2018年8月,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在“戏曲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上讲到,文化领域不缺机构,不缺人员,不缺资金,不缺成果,缺的是传播,尤其是基于新媒体的轻传播和碎片化传播。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新媒体是新的技术体系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等,是继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媒体”,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软件是各种短视频软件如抖音,通信软件如微信等。新媒体有传播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內容丰富,检索方便,多媒体传播以及超强的互动性等特点。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媒体带来了世界各国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带来不小的压力,网络文化缺乏一定的管理和引导,造成了很多不良的网络文化的传播;新媒体下众多的文化产品可供选择,还有多种的娱乐方式如游戏等,且都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快节奏生活,人们的戏曲艺术需求减少。新媒体除了给戏曲艺术带来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拓宽了戏曲文化传播的渠道,丰富了戏曲艺术的传播方式,扩大了传播的范围。戏曲艺术的传播不再仅仅只靠现场演出、电视播出等传统形式,新媒体使得戏曲可以突破传播空间的限制,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戏曲演出,也可以自由选择想看的戏曲节目、戏曲演出,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保留视频音响资料,有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新媒体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直接和喜欢的戏曲演员进行实时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戏曲剧目的编排和修改,使得戏曲主创人员能够及时收到演出的反馈,进而对演出进行调整,使得戏曲剧目的质量提高;新媒体同时促进了更多戏曲延伸产业的发展,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戏曲文化的周边产品售卖,戏曲影碟等都可很方便地在网上购买。

但是在戏曲文化努力地迎合新媒体时代的阶段,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第一,短视频软件上发布的很多戏曲相关的视频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恶搞戏曲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玷污;第二,戏曲APP上内容更新慢,没有新内容,戏曲APP的研发和后期管理缺少专业的人员;第三,很多戏曲院团都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新媒体技术人员,他们不懂得如何利用这短小的一篇公众号文章来达到宣传推广的作用,很多内容过于简单,有的就是发布一些演出公告,有的就是一个演出视频,有的过于死板老套,有的又太低俗化。第四,戏曲类的网络直播太少,目前只有央视旗下在进行戏曲演出的现场直播,剧目涵盖范围少。

三、越剧发展的方向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步推进,在这个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国文化交流、文化渗透也不断地在加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准,戏曲作为其中的代表,对其保护和传承发展是我们现如今迫在眉睫需要完成的任务和使命。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浪潮,传统文化不再只有古板、老气、过时的标签,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彰显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以及自我价值的肯定。不仅限于戏曲行业从业者,乃至整个社会、国家都需要肩负起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

首先,从越剧本身这一剧种出发,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越剧演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等综合素质,刻苦钻研,勤加练习,多参加舞台演出实践,多积累舞台演出经验。除了关注自身技艺的提高,更要有大局意识,深切关心整个剧种的发展,不能一枝独秀,而是应该团结广大的戏曲文化工作者,不断创排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新作品,并不断打磨成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越剧导演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当加强自己的文化积淀,要爱戏和懂戏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时刻把握住越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把创新仅仅局限于表面形式。

然后,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互联网新媒体和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新媒体可以为传统文化提供品牌传播、用户教育、用户沉淀交易等一系列的便捷。未来的越剧发展一定也是离不开新媒体的,现在我们得知演出信息是通过网络,购买演出门票是通过网络,以及大量的越剧电影、越剧相关影视栏目都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利用好新媒体,需要创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戏曲文化传播方式,不能仅仅依靠几个人,几个演出单位、团体,要建立相关的网站,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实时交互性的作用,实现台前幕后的资源整合,包括舞台演出、戏曲电视栏目、戏曲电影、戏曲APP的有机整合。拥有了这样良好的戏曲网络宣传的大环境,各个院团就可以更好地开展各自的新媒体宣传,最好是能招募专业的新媒体宣传人员,成立新媒体宣传部。除了系统的全方位的网络宣传,同时也要注重碎片化的宣传,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交流者、弘扬者,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做好自身的宣传工作。

最后,作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党和政府,需要在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担当其中流砥柱。持续加强对文化领域的资金、人员等投入,逐渐提高戏曲演员的收入,保证其最低收入,培养优秀的戏曲演员、戏曲编剧导演,多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设置戏曲艺术相关奖项来激励戏曲行业的发展,要培养年轻的观众群体,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一系列的活动要落到实处,营造整个社会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要加大对于民营戏曲团体的支持,扶持相关的文化企业。

参考文献:

[1]宋光祖.越剧发展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2]梁文超.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戏曲传播途径[J].艺术评鉴,2018,(08).

[3]黄尧.新媒体背景下戏曲传播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猜你喜欢

越剧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
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