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丧葬礼仪中的信仰与禁忌对比

2020-11-08章舒桐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5期
关键词:民俗学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中日两国丧葬礼仪相关信仰和禁忌的异同,通过对两国丧葬礼仪中信仰和禁忌的对比分析,阐释两国丧葬文化的内涵和产生异同的主要原因。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针对我国和日本丧葬礼仪中的信仰和禁忌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中日丧葬文化中体现的文化认知异同及产生原因。

【关键词】中日对比;丧葬文化;信仰与禁忌;民俗学

引言:

我国古代有祭祀、冠婚、宾客、军旅、丧葬“五礼”,亦有成语“冠婚丧祭”,现代民俗学观点又将人生礼仪划分为“生、冠、婚、丧”四个重要部分,而日本在吸收我国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冠婚葬祭”四大人生礼仪。可见,“丧”、“葬”礼仪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比较中日丧葬礼仪的信仰与禁忌,尝试从民俗视角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追溯各信仰和禁忌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丧葬礼仪中的信仰与禁忌

“丧”,意为失去,是通过借用我国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出现的“桑”字衍生而来[1],现代多用于指在埋葬或火化前为死者举行的哀悼仪式。“葬”,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为掩埋死者尸体的象形字[1],现多指掩埋死者或处理死者遗体。“丧”、“葬”二字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形成我国独特的“丧葬”文化。

1.中国丧葬类型简述

我国自古疆域辽阔,在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繁荣景象,因此我国的丧葬礼仪形态便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不但各民族间存在不同,即便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上也显示出迥然不同的丧葬文化习俗。大体上,我国历史上曾实行的丧葬类型有土葬、火葬、天葬、悬棺葬、树葬、塔葬、衣冠葬、水葬、野葬等,其中土葬以“入土为安”为思想基础,是我国古代社会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入葬方式[2],而进入现代社会后,火葬也成为了较为普遍且为大众所提倡的入葬方式。

我国丧葬类型的多元化意味着在丧葬礼仪中呈现的观念也各不相同。由于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丧葬礼仪中存在的丧葬信仰有一定差异,本文以当今我国普遍使用的土葬和火葬为例,例举部分我国民间较为普遍接受的丧葬信仰和禁忌进行分析研究。

2.中国丧葬礼仪中的信仰与禁忌

从盛行时期来看,我国土葬自原始社会开始就存在,封建社会时期最为盛行,汉代之后,古印度盛行的火葬随佛法的东移,传入了我国大部分地区[3];从盛行地域来看,土葬主要盛行于广大农村地区,而火葬主要盛行于城镇地区,城市化程度与火葬使用率呈正相关,与土葬使用率呈负相关。

我国民间传统丧葬礼俗中,丧事称“白事”,整体使用白色进行布置,如灵堂或灵棚会使用白色的“丧幡”,亲属穿白丧服,戴白纸花,出殡时打白幡、洒白钱等;参加葬礼不能穿戴鲜艳,尤其是红色衣物首饰;丧事期间不能喝酒、吃肉;丧礼期间需供奉米饭、香火等,且供奉的香火或油燈不能熄灭;灵前不能出现猫;丧葬相关日期和时辰需按黄历选“黄道吉日”或“安葬吉日”;抬棺人数一般需为双数;抬棺人通常为已婚男人;抬棺过程中忌说“重”字;逝者埋葬方位应坐南朝北,逝者通常头朝北脚朝南;人们普遍相信好人死后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恶人会“入地狱”;亦认为人死后会渡忘川河、经黄泉路、过奈何桥、喝孟婆汤;下葬后需守孝七七四十九天……

二、日本丧葬礼仪中的信仰与禁忌

1.日本丧葬类型简述

日本国土面积小,民族构成较为单一,主要为大和民族和少部分阿依奴民族、琉球民族,因此其丧葬形式相对单一。其历史上实行过的丧葬类型主要有火葬、土葬、风葬、洗骨葬、水葬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土葬在日本还较为盛行,随着明治维新后近代化的发展,火葬逐渐代替了土葬、风葬、洗骨葬等形式[4],如今日本火葬率已达到99.9%[5],成为了全世界火葬率最高的国家。

虽然日本如今全国普遍使用火葬,但仍有部分地区注1仍保持土葬的习俗,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日本奈良县的山间,该地区土葬的丧礼部分与日本普通的火葬丧礼流程内容大致相同,葬礼则带有一定的风俗特点。如葬礼一般由4位男性亲属抬棺,随后队列依次为持遗像的“丧主”、持灵牌的亲人、随行列队的亲属注2,逝者的灵牌通常需要两个,一个放于埋葬逝者的地方,叫“野位牌”,另一个则需由亲人带回家供奉,称为“内位牌”……

本章主要针对日本的火葬和土葬,例举在日本民间较为广泛接受的相关信仰与禁忌进行分析研究。

2.日本丧葬礼仪中的信仰与禁忌

日本现代丧葬形式虽较单一,但仍保留着较多的民间信仰与禁忌。例如,丧事黑色为主,参加葬礼需着黑衣;逝者所穿的寿衣(仏衣)为和服时,使用“左前”式穿法注3;缝制寿衣时不可使用回针缝(返し縫い)的方法,线尾不可打结;女人怀孕不能参加葬礼;逝者需头朝北、脚朝南,称“北枕”;棺内会放置一根拐杖、6文钱,随逝者一起火葬;需供奉“一膳飯”注4、“枕団子”注5;还有叫做“茶碗割り”注6的出棺仪式;认为猫跨过逝者易着魔[6];葬礼忌说与“重复”相关的词语;火化后的遗骨需由亲人两人一组用长筷装入骨灰罐,称为“纳骨”仪式……

三、中日丧葬文化内涵异同及成因分析

对比中日民间的丧葬信仰与禁忌内容可以看出,在丧葬礼仪方面,体现了较多中日传统文化观念上的异同:

第一,体现了中日两国对色彩的抽象感念差异。在我国,白色除象征“平和”、“纯粹”之外,还与死亡、不幸相连,象征枯竭、无生命、无血色[7],因此我国葬礼整体基调为白色。与此不同,白色在日本人的观念中代表优雅、洁白,意喻着永恒的灵性与完美,且具有不死的力量和神性[7],因此白色多出现在日本的婚礼而非葬礼。而黑色在日本人的观念中与黑暗、死亡、庄严等含义相关联,因此日式葬礼通常以黑色为主。

第二,体现了中日在数字文化内涵上的异同。通常认为,中国人崇尚偶数,认为偶数代表圆满、吉祥,奇数单一、孤立、不完美;日本人崇尚奇数,认为从阴阳本源论来看,奇数为阳数,代表顺利、吉祥[8]。在我国丧葬仪式中,有较多关于数字的讲究,如抬棺人数、守孝天数等。其中传统文化中较普遍的“七七”丧俗注7、“三年之丧”注8,将数字三、七深深地与丧葬文化连结起来,映射出我国传统观念中对三、七的偏爱和传统宗教对我国丧葬文化的影响。而日本的丧葬文化中,对数字同样较有讲究,如祭坛一般为三层,下葬前需抬棺绕墓三周,避免使用数字“四”和“九”,因为其谐音同于“死”和“苦”等。

第三,体现了宗教文化对丧葬形式、内容等的影响。我国丧葬文化多元,但大都在佛教传入后受到佛教影响,部分地区受我国本土道教、基督教等宗教影响。而日本受各宗教影响,葬礼分为佛式、神式、基督教式和无宗教式。如中日两国都多采用使逝者头朝北的方式下葬、认为人死后会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或“入地狱”等观念,都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而在日本葬礼中典型体现宗教特色的即为寿衣。根据逝者宗教信仰不同,會在白木棉料的和服上印上相应的经文[9]。

第四,体现了民间传说对丧葬信仰和禁忌的影响。我国自古就有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叙述着忘川河、黄泉路、奈何桥、望乡台、孟婆汤、彼岸花、断肠草、三生石等故事,受此影响,中国农村丧葬时,常在起棺前进行“摔盆”仪式,原因是相传在过奈何桥时,孟婆仅提供孟婆汤不提供喝汤器皿,因此需要通过“摔盆”给逝者提供喝汤的器皿,且器皿通常使用花盆或底部有孔的瓦盆,目的是让逝者喝孟婆汤时漏出一点,意味着对生者留一丝念想,摔盆时也需要将器皿摔得粉碎,寓意“岁岁平安”。另一方面,受三途川注9的日本民间传说影响,日本人通常会在棺木里放渡河乘船时需要的6文钱,让逝者能够顺利登船渡河。

第五,体现了中日在丧葬文化上对谐音的喜忌与对某些词汇的忌讳。如,在我国,寿衣布料忌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谐音,对后代不吉利。日本的“纳骨”仪式之所以要用筷子,因筷子在日语里的发音与“桥”相同,因此认为“纳骨”仪式中使用筷子意味着逝者在过三途川时能顺利通过(因“箸渡し”即“橋渡し”)。另外,缝制寿衣不用回针缝、线尾不打结、葬礼忌说“重复”相关的词语等,都是源于中日两国择吉文化中趋吉避讳的民族心理。

此外,还可以看到动物形象认知、男女差别、方位崇拜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对中日丧葬礼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结语

世间万物都迈不开诞生的喜悦与消亡的悲哀,自古“生”与“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了解中日丧葬礼俗中较普遍存在的信仰与禁忌的表象,挖掘其文化内涵,认识其背后隐藏的两国人民对色彩、数字、宗教、民间传说、谐音喜忌等各个方面的文化认知异同,能促进两国人民在民俗文化上的进一步的互相理解和交流。

注释:

注1:日本至今仍保留土葬习俗的有:山梨县、和歌山县、三重县、高知县、奈良县的部分地区。

注2:丧主,日文“喪主(もしゅ)”,主持葬礼的人,一般户主过世时由配偶或儿女作丧主。队列的顺序和手持的物品根据不同的地方有所差异。

注3:日本和服使用“右前”式穿法,指右襟紧贴胸口,左襟置于右襟之上的穿法。“左前”则是相反的穿法,多为给死者穿衣的方式。

注4:“一膳飯”又称“枕飯”,是指供奉在逝者枕边的最后一顿饭,通常在米饭正中插立一支筷子(也有立插一双筷或将一双筷插成十字形的情况)。

注5:“枕団子”,指供奉逝者枕边的丸子,一般使用粳米粉制作,不同地区供奉数量也有不同,大多供奉6个。

注6:“茶碗割り”,指在出棺前将逝者生前爱用的碗摔碎的仪式,意在告诉逝者“这个世界已没有属于你的饭碗了,请不要留恋地去另一个世界吧”,同时也意味将逝者爱用的物品随逝者一起送向另一世界。

注7:“七七”丧俗,指人死后每七天为一祭日,需进行祭拜,直到七七四十九天方为结束。

注8:“三年之丧”是儒家最重视的丧期。根据先秦典籍记载,三年之丧分为两类:一指子为其父居丧守孝三年,二为王侯崩薨,世子居丧守孝三年。

注9:“三途川”,“三途”二字源于佛教《金光明经》,指“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传说人死后需拿6文钱乘三途川渡船才能顺利去往冥界。

参考文献:

[1]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徐吉军,《中国丧葬礼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中华丧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塩月亮子,「沖縄における死の現在—火葬の普及·葬儀社の利用·僧侶への依頼」,『日本橋学館大学紀要』,2008(7)。

[5]グエンティホアイチャウ,「現代日本の葬送における変化と連続—新しい火葬焼骨の葬送方法に見られる折衷性」,『岡山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紀要』,2011(31)。

[6]根笈美代子,「タブーよりみる日本人の生活慣習—埼玉県秩父郡大滝村の場合」,『家政学雑誌』,1980(31)。

[7]陶魏青,《中日基本颜色词的异同分析—以“红”、“白”为中心》,《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5卷第1期,第69-71+77页。

[8]戴小清,《中日数字文化观比较分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第100-101页。

[9]骆列娜,《试析近代日本的丧葬文化》,《文化艺术研究》,2014年第18期,第23-25页。

[10]姜越,《婚冠丧祭:传统婚丧民俗解析》,现代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

章舒桐,四川工商学院日语专业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日语教育。

猜你喜欢

民俗学
论述类文本阅读
壮泰族群饮食民俗及其价值体现研究
民俗学中城市生存变化及状态
维汉交际礼仪中差异的民俗学探析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试论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仓颉造字”引发的思考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初探
近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
凝聚才情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