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0-11-08杨琳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5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

【摘  要】在应用型高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应用型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地方高校的当前和未来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专业教育改革有机融合、以赛促教、深化校企合作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世界面临着巨大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浪潮汹涌。如果我们不响应变化,我们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失整个时代。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与创新”的概念,并在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将其视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腾飞的动力。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改革,促进创新创业实践的发展。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创新创业”驱动的新时期。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向更广、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提出:“大众创业、创新和深度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落实,大力推进人才培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深入,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为大学生全面发展、高素质创业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但由于高校数量众多,发展水平不同,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快,二次认知不一致,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在大众创业和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问题。

二、目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大学在软硬件条件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少、科研经费少、优秀教师缺乏、社会影响力弱、学生整体水平差等方面。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专业教育上,也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即许多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困难。

(一)现有模式繁杂多变,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复杂、混乱。一些高校实行“隐形学院,有形运作”的机制。部分高校建立了以学校领导为主导的物理创新创业学院,整合学校相关部门,下发相关文件,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此外,一些学院和大学没有设立专门机构。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共同负责创新创业工作。教务处负责创新创业项目,团委负责创业竞赛,学生处负责创业指导。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系统复杂、层次混乱的局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学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可,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存在较大差距。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制定和颁布统一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标准和规范。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硬件配置、师资结构等要素的认识也比较混乱。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日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教师和学生误读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概念等认识不到位不清晰等问题。

(二)融合发展理念缺失,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脱钩

由于产学错位,专业技术服务企业能力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闭门造车,不适应企业就业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总体来看,学生个体创新意识低,创新思维不强,整体创新创业實践操作能力差,难以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新需求。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具体而言,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围绕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高校通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水平还不高。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向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脱节,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向出现偏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联度较低,与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去甚远,这使得企业就业不足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恶性循环。第二,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未能为校企实时沟通搭建有效渠道。目前,高校与企业的信息交换渠道闭塞、沟通的手段单一、沟通的效率低下,企业与高校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壁垒,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只是坐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与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检验性和可操作性。

(三)创新创业项目层次较低、孵化难度较大

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项目水平普遍较低,创新不多。绝大多数客户是学生,如水果店和印刷店等生存创业项目,机会创业项目很少,更不用说创新创业项目了。其中许多项目是学校提供的场所和政策,学生们在学校的创业园定居。许多创业项目的成功是由于市场的人为隔离和市场的垄断,而不是由于项目本身的质量和企业家的创业人才。最后,这些将被算作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将申请相关荣誉。这些创业项目在校园内运作良好,因为校园距离较近,缺乏外国竞争者,基本上不需要承担租金和其他费用。一旦走出校园,他们将面临其他企业的竞争,因此很难发展。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创业项目在发展过程中,会因缺乏过硬的技术、得力的团队、充足的启动资金、丰富的创业经验等而半途夭折。

项目孵化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普遍缺乏商业性。因此,高校并非无所不能,而是需要外部力量,特别是孵化机构,帮助它们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目前,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项目存在创新能力差、科技含量低、落地困难、商业前景不足等弱点,孵化器对这些项目兴趣不大,尤其是一些文科专业的应用型大学,其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难度较大。总之,由于缺乏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封闭状态,与社会脱轨。同时,其提供的孵化服务也不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

(四)师资结构单一,企业参与度不够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企业、政府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目前,高校普遍有创新创业导师,但结构和规模有所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因大学而异。一些学校在教师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聘请校内资深专业教师、校外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创业教育研究专家和成功校友担任讲师。一些高校仅依靠其商学院或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开设的相关理论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培训主要依靠团委和辅导员组织的相关创新创业竞赛或项目培训。但学校大部分教师缺乏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难免陷入“概括性和道听途说性”的境地,不能真正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从整体上看,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单一,力量不足,缺乏行业和企业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应用型高校应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重点,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整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和教学实践平台,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提供教学指导方向,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教育过程的层次性上。一是基础层面,即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如专业介绍、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课程、文史经典与人生修养课程、国际视野与文化交流课程等,主要面向初中生,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主要目标,结合信息技术對学生数据进行过程评价,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力。二是提升层次,主要针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强、创新创业潜力大的学生,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以培养学生创业知识为目标,创业技能和创业技能。三是实践层面,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体育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体育产业服务需求,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创新创业环境,实现产教融合的贯通心灵的创业教育路径。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学校的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应该来自于他们平时的专业学习。例如,如果学生在专业实践培训或实验室做实验时有一些想法,他们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创新实验。应用型大学应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大学二级学院应建立专业与创新相结合的机构和中心,以促进所有专业教师的参与,从而成为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例如,理工科院校可以与二级学院联合设立工程培训中心,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模式的持续推进

在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在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计划中,整合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使各项创新创业活动成果单独成为学生毕业学分,建立学校、学院、部门和协会参与的体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科竞赛替代相关的专业实践活动,甚至学校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可以代替课程的考核甚至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制作)等。通过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推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得到提升。

(四)校企联动培养协作机制的建立

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和行业参与。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特别是在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中,要建立双师制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具有相关专业理论的学校教师,还要吸引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处于创业和科技研发第一线的工程师和企业家加入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引入更多创新创业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实践者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有效性,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向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传授更多实践经验和方法。

其次,在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建设方面,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面对产教融合发展的新需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与企业共建共享科技研发实验室、大型科研设备平台、技能实训场馆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大学城、工业园、科技园等高校和企业分布区域,建设和共享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进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弥合校企差距,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转化效率,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鼓励创新创业型企业在校企合作培训基地投入研发设备,积极向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经验,不仅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同时也加快了企业创新和研发的速度,解决了企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 .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杨宁 . 创业教育: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J]. 高教探索,1999(04)

[3]周捷信 . 校企文化融合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

[4]涂雪仁,周小丰 .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特征及其启示 [J]. 现代教育科学,2016(02)

[5]许梦溪,李灿,朱一方 . 校企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南京大学为例 [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20(03)

作者简介:

杨琳琳,女,(1979,07-),汉族,浙江宁波人,嘉兴南湖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负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国际经济等。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嘉兴南湖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
跟踪导练(一)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