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本阅读为基点进行随文练笔

2020-11-06莫芹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随文练笔

【摘要】本文论述随文练笔的做法,提出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阅读为基点,协调文本内部和文本外部的关系进行随文练笔的教学建议,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本阅读 文本内部 文本外部 随文练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120-02

语文学习需要进行长期的积累,而阅读则是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陈旧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要求,探索创新、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新时代对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尝试以阅读文本为基点,探讨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方法。

有效的阅读能将文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或将其感性升华为自我的一部分,或将其技术性地外化利用,做到学有所用。这就要求阅读教学必须协调文本内部和文本外部的关系。文本内部是基点,文本外部也就是文本的迁移,阅读教学必须是由内而外,尊重文本、尊重读者,教师不可以个人意志扭曲文本、左右学生的意志。文本的迁移主要包括“读、说、写、画、演”5个环节,教师应该在这些环节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引導。

一、课内外结合,读细文本

文本的细读是感悟性阅读和技术性阅读的结合。有人曾形象地比喻二者的关系:文本细读就是散落的珍珠,而技术性阅读就是将珍珠串联起来,形成夺目的项链。文本细读不是毫无目的地“抠字眼”,而是围绕着文本中心和主题进行细读。

(一)课内阅读的细读

文本细读首先要抓住“文眼”,使之贯穿成章,从整体上进行感悟和理解,让学生不再是盲目地背诵文章而不理解其深意。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为例,“行”是该诗的文眼,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都是在行走中发现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实际上是“寒山远径斜远上”的倒置,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和我们的惯性思维是有所差别的。再者,从“寒山”“石径”入手,让学生想象两种物体“静态”的画面,进而延伸到“斜远上”的动态美,体会小径绵延远上,渐行渐远,直到“白云生处”的“人家”,进而理解“白云生”为白云出现的地方,说明小径绵延得高远,避免学生将“白云生处”错误理解为“白云深处”;还要让学生仔细分析“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喜爱枫林的美景所以停下车子坐下来欣赏,而枫林的美在于“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之灿烂甚于“二月花”,从图片上体会两者的对比,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课外阅读的细读

以《灰姑娘》为例,许多学生都知道灰姑娘被后妈欺负,得到精灵的帮助,最后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梗概。学生都知道灰姑娘好、后妈坏,可是好在哪里,坏在哪里,灰姑娘为何得到帮助,王子为何选择灰姑娘,他们说不出来。而正是这些被忽略的细节,对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重新细读文本,找出人物形象的根据和结局,从而让学生有所发现(见下表)。

[人物 品质 证据 结局 灰姑娘 坚强、勤劳、善良、勇敢 失去爸妈的爱依然保持感恩的心努力生活、毫不抱怨地完成繁重的家务、即使只有两片面包也分一片给老奶奶、热爱小动物、勇敢地接受精灵的帮助去舞会寻找幸福 争取到幸福 后妈 狠心、虚假、偏心、有母爱 虐待灰姑娘、削足试靴、对自己的女儿却很好 让女儿嫁给王子的梦想破灭 王子 专一 在全国锲而不舍地一心寻找灰姑娘 得到幸福 两个姐姐 自私、懒惰、虚荣 只会考虑自己、好吃懒做、虐待灰姑娘、妄想嫁给王子、削足试靴 嫁给王子的梦想破灭 ]

这样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技术上的文本细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故事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而且容易使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更好地领悟故事情节的变化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不用教师说教式地教导学生谁对谁错,学生就能从文本中得到答案,进而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

二、形式多样,迁移文本

文本内部的读做得细致、有效,对文本外部的迁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文本的迁移有“读、说、写、画、演”等形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结合具体的文本选择恰当的文本迁移方式。

(一)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利用好“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内容,并进行直接有效的文本迁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交叉使用情景式朗读、竞赛式朗读和听读等形式,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欢庆》适合竞赛式朗读和听读,像“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一句读的侧重点不同,朗读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从朗读中听到的情景就不同。通过个性朗读,学生可以感悟文本中的语言、情感。

(二)说

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相互促进。“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锻炼他们说话的能力。加强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将课外阅读的故事和同伴一起分享,甚至可以直接向讲故事的学生提问题,形成互动,从而尽可能地将“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外化。

(三)演

“演”能让学生的头脑、手脚、语言协调并进,是最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文本迁移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适合“演”,这需要教师加强引导,选择适合的文本和故事让学生表演。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就是好的课本剧,学生通过表演能体会“吞吞吐吐”的意思,通过表演林园园的各种借口体会她是如何不情愿借绿铅笔给李丽的,进而深化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四)画

画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适合用于场面性强烈的文本。比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一课后,学生如果能够将课文或者故事“画”出来,那就可以从侧面证明他对文本的理解非常充分了。

(五)写

写是文本迁移最重要的方式,但是阅读教学中的“写”不宜太长太难,否则容易适得其反。最好在情趣交融的课堂气氛下进行小练笔,即时学习文本中语言形式的运用,或者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下瞬间的思想火花……这也将成为他们今后正式写作文的重要素材。

三、随文练笔,读写结合

读写有效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读+写”,而是把读和写巧妙地融合起来,并准确地把握练笔的时机,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练笔时机?

(一)在情感升华时练笔

成功的阅读是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得到升华后,能与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密切交融,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睿智的教师特别擅长捕捉读者与文本融合的“动情点”,在情动之时,及时让学生加以练笔,进行语言的训练和感情的升华,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在课例《生命 生命》的教学中,执教教师在学生情感达到高潮时,尤其是引入主人公杏林子,自小病魔缠身,然而她身残志坚,毅力坚强,笔耕不息,最终成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作家的事迹时,学生的感受层层深入,经历了“感知—感染—感动”的心理历程,进而产生了“情动—心动—笔动”的心理体验。这时,执教教师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使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自然而然地流出笔尖。很快,学生当堂就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句子。事实证明,这样的随文练笔课例是非常成功的。

(二)在技能迁移时练笔

要想把课文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技能,就需要开展扎实而有效的迁移练笔。而课堂则是随文练笔进行知识能力转化的最佳阵地。小到遣词造句和写作手法的仿写,大到篇章段落、行文结构、中心思想的仿写,处处都能让随文练笔落到实处。如《在天晴了的时候》《假如》是优美的儿童诗,在上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简短有趣的小诗,鼓励学生当“小诗人”,促使学生走进诗歌,喜欢诗歌;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之后,指导学生按照游览顺序写校园、公园等自己熟悉的场所;学习了《杨氏之子》,引导学生改成课本剧;学习了老舍的《猫》,指导学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这样以课文为指导文本进行随文练笔,紧密结合读和写来迁移写作方法,从课文到课外,大大减轻了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使学生高效地完成习作任务。

(三)在观点争辩时练笔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对某个观点进行争论。笔者认为,及时引导学生就某个观点进行辩论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以及锻炼语言表達能力的最好机会。

例如,教授《钓鱼的启示》时,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这位父亲会如何做,是否会像课文中的父亲一样,放掉大鲈鱼。让学生在辩论中理解文中父亲在诚实和欲望面前的选择,在辩论中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契机。最后,指导学生将这一思辨过程写下来,让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教育达到完美融合,使理解文本内容和提高写作水平“两不误”。

阅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还能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文本阅读为基点进行随文练笔,读写结合,相辅相成,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话.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2]郑敏.如何构建尊重个性化的阅读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10)

[3]王志峰.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科学,2011(1)

作者简介:莫芹(1986—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低年段阅读指导。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随文练笔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
浅谈随文练笔的几种形式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随文练笔,让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元认知能力培养
层层深入让语文教学向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