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五种方法

2020-11-06尧良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的途径,提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效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探究思维、开展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带领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探究过程、实践运用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欲望 探究思维 探究意识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035-02

小学阶段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按照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读书”,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应给予有效的指导,带领学生深入总结所学知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探究活动更加精彩。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这一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兴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为主的陈旧的教学观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积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找到新知学习的突破口,探究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组冰激凌照片,然后提问:“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冰激凌是什么形状的?体积怎么计算呢?它和其他图形有联系吗?”生1:“让冰激凌融化,放入长方体盒子中,然后测量盒子的长宽高来计算。”生2:“可以将它融化后放入圆柱体的瓶子中再测量瓶子的长宽高。”……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不想融化冰激凌,有更好的方法吗?”学生一时语塞,想不出其他法子。此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圆锥体、水、圆柱体等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找到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测量并记录结果,经过多次测量后学生发现,三杯圆锥体容器中的水倒入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中正好装满,由此推断:圆锥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二、有效提问激活探究思维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全力投入课堂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很多教师的提问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性,枯燥无味,不但不能促进学生探究新知,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恶之情。因此,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有效性,综合性分析知识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智力发展程度,有针对性地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特征》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倍数和因数,也就是说学生对倍数和因数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①2的倍数一定是偶数吗?②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③2和5共同的倍数是多少?④3的倍数有哪些特征?针对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开始认真思考,很快学生发现2的倍数比较容易找,2的倍数是偶数,5的倍数就是末尾是5和0的数,2和5共同的倍数也就是10的倍数。对于3的倍数特征,不能用2和5的倍数方法来分析,那该怎么办呢?教师写出12、27和36这3个数字,让学生思考:个位和十位的数字有什么特征?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后,学生发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样,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掌握了新授知识。

三、合作交流培养探究意识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较弱,而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知识时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这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转变思维,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思维得以碰撞,进而能够对新知识提出疑问,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通过交流统一意見,进而深化对知识的认知,产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圆柱体笔筒,然后提问:“要想将圆柱体笔筒侧面全部包装,需要多少包装纸?”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小组成员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方法。经过小组探究,学生发现可以用纸先将笔筒全部包围后裁剪,将圆柱体化曲为直,然后再计算长方形纸的面积。接着教师提问:“怎么裁剪?你们发现了什么?圆柱体侧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学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纸的长是圆的周长,宽是圆的高,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四、动手操作体验探究过程

动手操作是探究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动手操作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并且在剪、拼、折等过程中真正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灵活地运用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操作方案,为学生提供差异性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不仅动手操作,更要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交流。通过探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纸上裁剪一个圆再将圆对折后打开,换方向连续对折5次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后给出了如下结论:①折痕都经过一点;②折痕长度相等;③还可以有无数条折痕……接着教师为学生引入“圆心”的定义后提问:“你们说折痕长度相等,通过测量确认了吗?”此时学生拿起尺子测量,并记录每一条折痕的长度,发现每一条折痕长度确实相等。由此学生得出“经过圆心并且两个端点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教师让学生继续测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否相等。经过多次测量验证后,学生发现确实相等,同时也知道了“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

五、实践运用提升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所以,通过探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很多教师多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融合,通过探究了解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摸索中分析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对比,验证知识的真实性,进而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为改善学校的环境,学校要设计一块长方形的草坪,草坪长50米、宽30米,草坪中间部分要留出长15米、宽10米的空地建喷泉,其余部分全部为草坪。那么你能算出草坪部分的面积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草坪总面积是多少?②喷泉总面积是多少?③有几种计算方法?哪种最简便?学生对这道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草坪和喷泉都是长方形,先计算草坪面积,再减去喷泉面积即可。此时一名学生提出:可以用草坪长减去喷泉长,用草坪宽减去喷泉宽,然后再相乘吗?列出算式:(50-15)×(30-10)=700。学生陷入了深思:这样做可以吗?如果不可以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利用平移的办法为学生解答了不能直接用长和宽相减后再相乘来计算。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作者简介:尧良(1980— ),广西兴业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小学数学
浅析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用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设情境,构建灵动的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