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德师风源流初探

2020-11-04陈伟森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6期
关键词:师德

陈伟森

【摘  要】近年,习总书记在教育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师德师风建设,并引发了广大群众的共鸣。基于此,笔者就自身的经验探究师德师风源流。希望能够为我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师德;师风;风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但他没说为什么能使人明智。而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则更进一步,他在青海考察时,谈到“学史崇德”,强调:在党史的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习历史,有引导的作用,有涵养的功夫。那么,要讲究师德师风,还有什么比了解师德师风源流来得有效?探究师德师风的历史,有利于拨正清源,探明其本质特征,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们引导继承和涵养道德。

我们先界定一下德和风的定义。

按《说文解字》,德,升也。从彳?声。惪,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从直从心。这就很有意思了,一般而言,形旁帮着辨字义,声旁帮着辨字音。而这个德倒好,形旁声旁都能解释字义。

风,按甲骨文的意思,就是凤的变体。后引申为自然的风。被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又详述为八风。都跟现在的意思相去甚远。我们在这里,暂且将风当做风纪、风俗、风范解释。

一、德行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为师之道,就是为官之道。什么师德师风,就是官德官风。所以,那个时候的师德师风暂且不表。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教师这个群体,师德师风,与为官之道,仍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论语·子张》里说: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即使如此,作为单独的群体,师德师风便有了其雏形,这时候的师德师风,更关注的是个人的品行。或者说,由于时局动荡,个人在那时往往难以掌控个人命运,能保持的就是内心的坚守。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修正自己习性的上缺点,使行为达到礼的标准。如果能够做到,你的世界里就是仁。为仁是靠改变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别人。

你看,在礼崩乐坏(《论语·阳货》)的年代,教导学生要由己,不由人。相信孔子自己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大学》里有这么一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自己做不到的,想要求别人做到,那是不可能的。难怪子贡是这样评价老师的: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做老师的,为人温良恭俭让,就是学生眼中的师德师风。

那么,那时候对师德师风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呢?其实也没有,关乎个人修养的,都可以称为师德师风的内容。例如《荀子·致士》里讲到:“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有威严、有诚信、不陵节、可知微,都可以做老师。

所以说,师德师风,根植于时局,却因为群体狭窄,结于个人品行。这也是为什么我将这时候的师德称为德行的原因了。

二、德教

汉之时,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举太学,地方郡国学兴起。郡国官员选派人员到京师学习,后回郡国教学。于是,通过京师传徒,徒成为地方的师,再传地方的徒,政府对独立开来的教师群体起着制约的作用。这个阶段,关于老师的记载,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韩愈的《师说》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师德不再是一个人,一个点上的事,而是有了线性的聯系。教师传授学生道理,授予学生学业,解答学生的疑惑。此时的师德,犹如一条道路延展开去,可称为师道了。

由于官学和私学的双重性,线性关系上的师德,虽然仍未摆脱个人主义上的品质,但是其联系着另一个人,也就是他的学生,因此也具有了互动性。我们常常听到的故事,汉明帝下车步行探望生病的老师,杨时的程门立雪。也都是这个关系下的故事。

在此基础上,师德具有了教化作用,因此,我称之为师教。

三、德风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是德与风的一次连用。德如风,是面上的。现代的师德即师风。

这是时代特征决定的。首先,教师群体不再像以前,所占人口的比例不大;其次,教师群体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更甚从前。

教师阶层就像地壳中的一层,上承一层,下接一层。教师的阶层,担负着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是表现,内涵却是精神。所以,当文化读到深处,就是精神世界。因此,教师传授学生传统文化,实质上传承的是民族精神。从时间和历史的尺度上来说,师德如师风,从五千年吹到了现在。

剩下的我不多讲,大家可以具体参考一下高楠在《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所阐述的四个大点:师德师风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促进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道德价值层面的重要内容。从事业、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体系、层面等字眼,想必大家可以窥见“风”的力量。

我最想举一个特典型的例子。西南联大办学八年间创造的教育奇迹。西南联大的教师,各有各的特性,这是本性,这是特质。而他们一致严谨的治学态度,统一的爱国精神,这是德,这是风。西南联大毕业了3882名学生,其中两位诺贝尔获奖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四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71位院士,超过一百位人文大师。这不是“风”过草上的效果吗?

此外,现在的教师群体如此庞大,每个教师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组成的星群,形成了一个个图案,甚至是一个个立体。这就是风潮。那么作为一个个节点,师德是否会被弱化呢?如充数的滥竽。其实,并不会。因为现在的师德师风并不只是一种追求,也是一道门槛。无德无纪的将被拒之门外。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身处小团体,还是大阶层,个人的道德坚守,是必不可少的。

四、总结

历史上的教师群体,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过程;经历了私学兴起,到官私合营的过程。也正是因为群体数量的不同,和时代特征的不同,师德经历了“德行”“德教”“德风”三个阶段。从注重个人品行,到线性连接,到面上覆盖。也正是师德的影响范围的不同,影响程度不同,赋予了师德新的内涵,让师德成为风尚和准则。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龙正江.传承“西南联大精神”,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J].红河学院学报.2021(01)

[3]高楠.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4]蒋光贵.爱国主义视阈下的西南联大精神[A].新视阈.20021.2.2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猜你喜欢

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弘扬高 尚师德
审视“言说的师德”
闾彬:师德建设应实现“四化”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的生态价值、困境与破解路径
师德考核“落地”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