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实践的现象学反思与重构

2020-10-27马秀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

摘要:课堂教学有其复杂性、情境性与不确定性,这些特性正好契合了课程改革运动所倡导的新理念,它主张以多元化的方法和手段来实施教育内容以及评价学生,回归学生的主体身份和主体意识,构建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等等。然而就目前的教育改革来说,课堂教学实践还存在着虚假性主体的繁荣景象、课堂教学实践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以及数字化时代致使课堂教学活动走向虚拟化等问题。因此,课堂教学实践的优化路径为:首先,把握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层含义;其次,促使课堂教学实践回归教育本身;再次,关注课堂教学内在效度;最后,更新教学观念与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生命关怀,教育事情本身

21  世纪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都立足于传统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此来缩小西方体系与中国实践之间形成的落差。尤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诸多改革,学界更是力求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教育自身的发展之路。随着构建“中国本土与特色的教育话语体系”被提上日程,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探索属于中国自己的教育学不在西方的理论专著中,也不在哪个学者或者思想家的论文里,教育改革必须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必须对我国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梳理,厘清课堂教学实践的历史和现实逻辑,从而为研究中国教育学提供有力的本土经验。

一、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施困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新理念也深入人心,传统的教师“独白式”的教育方法、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也渐行渐远,在课堂教学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繁荣景象。但为了迎合新课改,课堂教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场节目表演,教育具有了表演的性质,这种表演性的教育中也就出现了课堂教学实践虚假的繁荣性。因此,新课改的推行尚待教师和学生进行消化,“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传媒信息、个性特征、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1]。

1.   课堂教学产生虚假性主体的繁荣景象

目前,在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看似热闹的场景实则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改提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回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然而现代课堂却将这种预示着意识萌发的启发式教学变成了一种“满堂问”。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误解以及主体性的漠视,使得课堂教学活动产生了虚假繁荣的景象。一方面,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提问,但是这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做法却使得学生无暇思考,很难对问题有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反而会压抑学生主动的参与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无法达到有效学习和深度学习。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运用时,许多老师只是充当多媒体的演示者或操作手的角色,没有真正尽到教师应有的本分与责任,教师只是机械地循着预先的设计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上,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手段的新颖化与现代化,几乎将所有的课堂教学内容都以PPT形式展示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但事实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使许多学生只记住了有趣的方面,而忽视了知识性强但“无趣”的重要内容。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虚假繁荣景象,也要避免师生主体性的迷失。面对多媒体教学的盲目崇拜带来的危险,教师和学生应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地挖掘学科知识并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此避免教育中“演员笑观众不笑”的表演时刻。

2.   课堂教学实践多停留在技术层面

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进,也建立了现代课程教学体系,但就改革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相比,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依然无法摆脱应然教育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桎梏。许多学校的教学行为都属于被动性的而非主动性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还只是浮于表面却尚未深入人心。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并不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而只是将一切事情都作為差事,教师多以一种“旁观者清”的姿态面对教育理论,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教师由于其缺乏理论根基,所以许多学界公认的理论思想很容易被他们所抛弃,无法成为实践优化的有力指导工具[2]。工作在一线的教育者对于实践中的问题与需求了解的最为真切,可是他们却很少去真正的关心和思考教育实践改革进程中的根本问题,这样的应付态度造成了目前的教育现况:多数教师已经放弃了对教育实践、教育本质的探询与思考,而是一味地跟着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思维进行教育活动,寄希望于一些奇妙的教学手段,教学表象轰轰烈烈,但最终没有任何成效,使得课堂教学实践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3.   数字化时代致使课堂教学活动走向虚拟化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课堂教学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昭示着课堂教学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挑战。首先,教师教学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传统教学手段缺位。很多教师只能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完成教学任务,在离开PPT等手段时显得无所适从。这反映了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极端现象,即传统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手势、面部表情等的严重缺位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模糊化,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身体“缺席”的教育现象,教育变成了只是“输入-输出”的数字化产品。其次,虚拟世界导致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师生的道德缺失。数字化时代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教室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模式从“人-人”模式发展成为“人-机”模式,正是这种虚拟的互动模式导致了师生道德的缺失,如有学者指出:学生在网络中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创设虚假角色,容易造成信任危机,在这种氛围中就容易缺乏责任感,造成“道德空虚”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具体的课堂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教育教学内容的虚拟化。数字时代的课堂教学不再追寻真实、客观的经验知识,转而追求虚拟世界的“真实”存在。其二,师生交流的虚拟化。师生互动缺乏面对面的交流,而是浸没在互联网构造的电子媒介世界里,变成了文字之间的交流。其三,教学场景的虚拟化。数字化的今天,已经发展到有足够的实力设计一个完全虚拟的课堂场景,就某个真正的现实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实现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3]。

二、课堂教学实践的优化路径

课堂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进行生命实践探索的重要场所,只有走向生命与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才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知识、建构知识结构。教师要准确地解读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及教材内容、结构与价值,在教育行动中践行其教育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实践的展开必须依据两个面向:第一要面向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第二要面向课堂实践,即回归课堂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去考量这些实践是否促进了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1.   把握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层含义

高质量的课堂是通过借助于适当的实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与效率的,任何课堂教学都会追求一定的工具性目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是通过教育理念或者方法手段来为有效学习服务,课堂教学实践要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终极性目的贯彻到底,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并且引导教师能够以“合作”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建构课堂,以行动研究者的身份对课堂进行观察、评价与研究,从而真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这就要求教师重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深层含义,并不断促进教师向内化与实践转变。课堂教学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呈现于现代课堂之中,课堂教学实践也以各种各样如法律、政策、文明语言以及标准等形式约束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对于个体来说,它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对学生的“塑造性”,而非“创造性”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进行反思,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实践评价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实践的效能发挥到应有的水平。

2.   促使课堂教学实践回归教育本身

新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教育研究的主题转向更具有人文关怀的“生命教育”,教育更为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生命体验以及生命成长与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被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命个体,而不再只是书本的奴隶与知识的附庸,学生的学习也被看做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这种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生命的升华都具有良好的作用。课堂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活动,在这种活动的关照下彰显的是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不可替代,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对话、沟通后达到理解、认同与宽容,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必须树立“生命·实践”的课堂立场,在课堂教学生活中践行生命的意义。

“生命·实践”的课堂中需要民主的课堂教学实践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关注,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理念之一。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因学习而引起“变化”,并对其未来产生“影响”。加强对学生的民主实践,就要让教师、学生、家长都要了解和理解学校制定的课堂教学实践,对教学行为进行监督与评价,使其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3.   关注课堂教学内在效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集多元性与复杂性为一体的系统性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都保持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课堂教学是一种情境性的活动,它包括了众多不同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与群体,是个性与共性的矛盾统一的直接体现,课堂教学也是由许多不同因素交互构成的时空环境,是一个多变量共在的集合体。因此,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内在效度,提高师生的教育活力,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实践的内在效度是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的,它的关键在于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以及各教育主体生命意义的获得。虽然“课堂教学实践是人为制定的、要求所属社会成员遵守的一种思想规则及行为规则,通常表现为纪律及仪式”[4],但是走向生命与活力的课堂教育实践是打破了传统实践形式的集生命与活力为一体的新形式,它弱化了实践的规训与控制作用,而是在生命教育的立场下对师生的语言、行为、课程等进行了实践性保障,这是一种“基准性”的实践标准。新时期的課堂教学实践必须打破传统的工具理性主义范式而走向人文主义范式,打造多元性、复杂性、情境性、变通性的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

4.   更新教学观念与模式

课堂教学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的,教师决不能因循守旧或者墨守成规,用以往的各种实践来约束和控制新时期的学生,他们必须紧随新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对学生采取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内容、方法、实践与评价系统,去除陈旧的课堂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新时代人才。高质量的课堂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实践的教学要求、与时代同步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因此,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成为教育行动研究者,让每一节课都获得行动属性,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生命的提升和发展。总之,在新时期的精神引领下,制度化与程序化的课堂教学实践是不能适应教育理念的要求的,只有使课堂教学走向生命与活力,关注教师和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才能在授人已知的同时实现其赫尔巴特意义上的教育性价值。它不仅需要观念的更新,更需要体制做出相应的变革,以及相应的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等等。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使得我们必须不断地寻求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实践[5]。

参考文献:

[1]  杨会萍.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5(04).

[2]  赵茜.教师教学体验: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之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3(21).

[3]  杜尚荣.数字化时代课堂教学变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5(07).

[4]  郭华.论教学实践的习俗化[J].教育科学研究,2006(08).

[5]  荀渊.教师教育变革的基本逻辑与未来走向[J].教育研究,2014(10).

[作者:马秀欢(1982-),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实践
谈谈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尝试
新课改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融入高校古筝课堂的教学实践应用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生命教育融入人生观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
运用档案袋评价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