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10-26林琳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

林琳

【摘要】目的:分析观察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5.3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显著,增加胃肠道蠕动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5-0107-0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病症,该病以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或饱胀不适为主要表现,还包括腹胀、烧心、反酸、嗳气等症状。祖国传统医学中属于“胃脘痛”范畴。当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现代医学没有明确且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只能缓解上述症状,一旦停药复发率较高。为此,本文将对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究,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26例,采用临床常规药物治疗方法,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4.2±0.9)岁;观察组26例,采用针灸治疗方法,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5.1±0.6)岁。

1.2 诊断标准

1.2.1功能消化不良,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罗马III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1)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烧灼感;(2)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又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1.2.2胃脘痛中医诊断标准及分型:

(1)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作,情志不遂,舌苔薄白或白厚,脉弦滑;(2)肝胃郁热型:胃脘灼热胀痛,嘈杂泛酸,口苦口干,脘腹痞闷,尿赤,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弦数;(3)胃络瘀血型: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痞硬拒按,胃痛日久不愈,食后益甚,黑便或便潜血阳性,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4)胃阴亏虚型:胃脘隐隐作痛,口干舌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5)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遇寒加剧,饭后腹胀痞满,便溏或腹泻,身倦乏力,舌淡红,苔薄白或边有齿痕,脉虚缓或细。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法,饭前半小时口服多潘立酮,1g/次,3次/日;马来酸曲美布汀,0.1g/次,3次/日。14天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针灸主穴取足三里(双)、中脘、内关(双),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气滞血瘀加膻中、膈俞;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等穴位,使用毫针直刺入1.5寸左右,实证宜大幅度提插,转针180°~360°,且转针频率为160次/min。虚症宜小幅度提插捻转,每天1次,每周5天。

1.4临床观察指标

(1)疗效标准:患者腹胀、纳呆、腹痛、恶心等症状完全消失,无复发情况为治愈;患者腹胀、纳呆、腹痛、恶心等症状得到改善,有复发情况为有效;患者腹胀、纳呆、腹痛、恶心等症状加剧为无效。

(2)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中皮下血肿者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4%;对照组患者轻微头晕5例,腹瀉腹鸣者2例,偶尔嗜睡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7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功能性疾病,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机制较为特殊,与胃肠道疾病有关,通常在治疗该种病症时,主要以促进胃肠功能蠕动的西药予以治疗[1]。其中多潘立酮与马来酸曲美布汀都属于门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然而,在实际服用过程中,大多数患者不但未能改善病症症状,甚至还出现不良反应症状[2]。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传统医学中属于“胃脘痛”范畴,是基层医院门诊常见的疾病。从中医角度来看,胃脘痛的主要病机为脾胃受损,气机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多表现出纳呆食少、恶心呕吐、胃脘部疼痛、反酸、胀满、痞闷等症状;在诊断时还要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是否有饮食不节、过度疲劳以及情志不遂等情况。临床治疗从患者的症状出发,忧思恼怒,肝气失调引发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通过疏肝理气予以治疗。另一种是脾失健运,胃肠失和引发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通过温通补中法予以治疗[3]。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中医类型,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脘痛、胀满、嗳气等症状,针灸治疗法能够激活患者该病灶的血液循环,缓解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相关疾病炎症,增加胃动力,提升患者内脏功能敏感性。通过改变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副作用,继而达到改善平衡治疗作用[4]。针灸作为调理经络气血的重要疗法,在治疗脾胃疾病时常用穴位有为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等。中脘,为就近取穴,中脘是八会穴的腑会,主要治六腑之病。同时中脘是胃之募穴,《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故有“腑病取其募”,因此中脘穴是治疗胃经疾病的首选要穴,能够调理胃经之气,恢复胃腑功能;内关穴主治胃脘部病症,同时又是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故能够调节胃经气机。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和下合穴,取之于“合治内腑”与“合主逆气而泄”,亦能调节脾胃经气,三穴合用共同调理脾胃气机畅达,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期门为肝之募穴,太冲为肝之输穴和原穴,二穴均为肝之要穴,起到疏肝理气,和胃消胀之功;气滞血瘀加膻中、膈俞,二穴均为八会穴,调理气血,畅达气机;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故“脏病取背俞”,能够补脾胃经之阳气,从而达到健运脾胃,调畅中焦气机的功能,从而达到有效治疗脾胃虚弱等症状。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增加患者胃肠蠕动功能,避免患者因长期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文谦,赵雨,刘劼,吕建琴,刘梦阅,李宁.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49(05):817-820.

[2] 刘迈兰,周芝根,李波,杨茜芸,刘灿,常小荣.针刺与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7,37(09):943-946.

[3] 曾令奉,庹玲.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的应用价值[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02): 359-361.

[4] 严开伟,赵凌,杨洁,兰颖,许婧,魏晨晨,梁繁荣.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5,35(09):973-976.

猜你喜欢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研究概况
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观察
胃粘膜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结合中医推拿调治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