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浅议

2020-10-26王宏志

知识文库 2020年20期
关键词:核心文本素养

王宏志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结合部编版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对课内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做简要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这离不开现今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理论。教师应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将每一个核心素养落实到实践当中,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快速生成。

1 整体建构

很多人都认为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是遵循先部分后整体的规律,即便在教学领域中也是如此,先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题,最后形成整体认识。比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数年来都是根据字、词、句、段、篇的顺序进行教学,从让学生理解生字词,扫清基本障碍,到学会划分段落和把握段意,再到总结文章主旨和写作特点,教师都是一步一步、逐字逐句地带着学生进行分析,唯恐漏掉哪些细节,怕学生不明白。这样看来,一篇完整的文章被肢解成了碎片,甚至有学生到下课也很难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一个单元,一本书甚至整个阶段都是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分布来将全学段内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整体。比如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按照知识系统进行划分,包括汉语拼音、汉字(笔画、笔顺、架构、字典)、词语、句子、标点符号、文本阅读、写作等。所以,教师在课上不能仅仅针对知识而展开教学,而是要将教材中的知识当作范例,然后针对同属于一类的知识进行外延,通过反复地练习和强化,来使学生明确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法,这种规律才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工具。再以阅读来看,阅读除了课内阅读还有课外阅读,而课内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传授技能和方法,为课外阅读实践服务。纵观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主要以道理十分浅显易懂的故事类文本为主,那么如果教师考虑到课外延伸也是课内阅读教学一部分的话,就可以将课外故事来作为教学导入环节的一部分,使课内与课外进行衔接,促进学生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传统节日》中,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古代传说中“年”这一怪兽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对于春节各种风俗习惯源自哪里的思考,这无疑从很大程度上集中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

2 学以致用

基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这一目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就需要脱离传统教学中所规定的文本语境以及生活语境,转向对语文知识体系中语言以及知识的建构。从教材出发,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来体会学生的认知角度;而从生活出发,教师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真正地语言环境之中,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无缝衔接,这都是促进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单元写作练习中,学生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来完成书面表达,那么教师就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接着结合单元中的语义结构,来将词汇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对不同课文中的词汇要点进行概括和提炼,之后还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来帮助学生进行矫正,实现了演示、练习与评价的充分融合,有效降低了语言教学的难度,培养了小学生自主运用语言的自信,为单元写作练习做铺垫。例如,在《寓言二则》中,本课包含有两则寓言故事,分别是《亡羊补牢》与《揠苗助长》,两篇文章的道理比较浅显,而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展开教学,就应该先从教学目标来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初步渗透,其中目标一是认识并掌握文中的15个生字,默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目标二是学会带有感情的朗读,体悟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目标三是通过读句子来感知每组句子之间的不同;最后目标四是明确并归纳这两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即做错事后要及时补救和改正以及欲速则不达。那么结合该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应重点针对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素养进行落实,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调整为认读并且能够默写15个生字,尝试为其进行组词。而对于思维和审美判断能力素养来讲,低年级小学生在这些方面较为薄弱,所以只需要让学生能够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体味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即可。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对生活用语的引入,不同的生活实践元素可以搭配着分到不同的单元主题之中,与其他教学内容形成一体化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由点到面,由课到单元的整体性学习观念,落实全面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这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实现对课文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当然教师也可以选择精读式教学,让学生根据自然段来划分课文结构,如引导学生比较“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与“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这两句话的区别,从而感受出在经过语言修饰后的表达效果。为了加深印象,教师也可以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最后在课下作业中可以让学生续写一下这两则寓言故事,落实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3 阅读写作

3.1 对比细读,掌握技能

在新课标提出以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阅读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尤其在以新教材为主的教学中,较为关键的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逐步引导学生,从以文带文的阅读教学,到勾画出相应的教学进度;还可以根据不同单元课文之间的联系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对同种类型文章的一般性写作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实现联系型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系统化阅读思维以及语言能力的形成。此外,教师还应注意立足于单元来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系统的整体建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阅读教学过程为例进行分析,教师要从多元的角度出发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于文本的思考,这体现在问题对于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紧扣,目标既要明确,也要极具针对性。比如文本细读模式下的细节问题设计,就可以从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出发,最终落到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和思维能力的发散上,让思维的光芒散落在每个学生身上,在乐思、善思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喜欢上阅读。

3.2 遵循编排,具体指导

每一次单元写作都强调学生心中要真正做到有所感悟,这样才会有表达的欲望,那么要想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坐下来进行写作,其实并不太现实,这是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但教师所可以做到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下,能够有一些想要说的话,或是表达的内心感受。具体来讲,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探寻教材文本中蕴含的基本写作技巧切入,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教材中的習作单元来看,其中所蕴含的具体化思想是教师应该重点挖掘和提炼的。比如在三年级的观察单元中,教材安排了《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两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范例,接着又设置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个板块,通过这两篇文章来帮助学生对“如何进行观察”进行总结,强调了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让学生写一写平时观察到的一些生活片段,为之后的写作做铺垫。在写作开始前,教材给出了两篇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文章虽然短小,但通过批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观察”和“如何将观察到的写下来”。最后,在单元写作练习中,给出了一个开放的写作范围,写一个事物或一个场景等等,这可以说是对整个单元学习成果的检验。总的来看,整个单元都在围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循序渐进。

综上,语文是进行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教学,从识文断字到口语表达,再到落笔成文,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前进,教师不应把阅读课上成表达准备课,而是要在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双龙镇教育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核心文本素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